鐘有亮,李 勛,張誠忠,陳法敬
(1.海南省氣象臺,海口 570203;2.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廣州 510080;3.國家數(shù)值預報中心,北京 100081)
隨著高分辨率數(shù)值模式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數(shù)值預報成為預報員及研發(fā)人員制作定量化、標準化及客觀化天氣預報的一種重要手段。常規(guī)觀測資料因受時間和空間分辨率低限制,無法為高分辨率數(shù)值模式提供更多的中小尺度信息;另外模式初始場對云水、雨水及云冰等微物理量信息描述并不完善,即“spin-up”的原因[1-5],使得模式初期出現(xiàn)降水滯后等現(xiàn)象,導致模式有一定程度預報偏差。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應用[6-10],可改善常規(guī)觀測資料時空分辨率受限的問題,對初始場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多普勒雷達資料應用已成為同化系統(tǒng)研究的熱點方向。施麗娟等[11]在2009 年將多普勒雷達資料引入ARPS-3DVar 同化系統(tǒng)中,發(fā)現(xiàn)同化后各物理量空間分布結構有明顯中尺度特征;朱麗娟[12]基于ARPS 模式云分析系統(tǒng),研究發(fā)現(xiàn)0~12h 降水均有正技巧,可滿足業(yè)務上短時臨近預報需求;彭菊香[13]基于STMAS 同化雷達資料,直接調(diào)整模式濕度,強迫雷達回波高于閾值區(qū)飽和,使得初始場水汽更加充沛,對改進暴雨預報能力尤為突出;張?zhí)m等[14]利用Nudging 同化雷達觀測反演的風場和水物質(zhì),研究調(diào)整初始風場和調(diào)整水物質(zhì)場,結果表明Nudging 同化水物質(zhì)對于短臨降水預報影響最顯著。但基于華南區(qū)域GRAPES_3km 模式中的云分析系統(tǒng),對海南島短時臨近預報研究較少。為提升GRAPES_3km 模式對海南島臨近預報能力,本文基于華南區(qū)域GRAPES_3km 模式的云分析系統(tǒng),研究松弛逼近(Nudging)同化方法對云微物理量信息同化的應用,通過對海南島降水過程,分別進行不加Nudging 同化雷達反射率因子、以及在初始場Nudging 訂正云水(qc)、雨水(qr)和Nudging 訂正云水(qc)、雨水(qr)及比濕(qv)的數(shù)值試驗。討論云分析對海南島天氣過程的預報性能,以期能在短臨降水中提高模式的預報技巧。
采用華南區(qū)域范圍的GRAPES_3km 模式[15-16],模式背景場和側邊界條件由ECMEF 全球高分辨率模式的分析場提供,每6h 提供一次,其分辨率為0.125°×0.125°。降水觀測數(shù)據(jù)采用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的高分辨率地面-衛(wèi)星-雷達三源降水融合格點分辨資料,分辨率為0.05°×0.0.5°[17]。用于分析中尺度系統(tǒng)及模式初始化的觀測資料主要為雷達三維反射率拼圖,由華南地區(qū)提供33 部S 波段多普勒雷達組成,其水平分辨率為3km,垂直高度層數(shù)為18 層,層頂最高達16km;其中海南島東方多普勒雷達第一次引入華南區(qū)域模式中。
基于華南區(qū)域GRAPES_3km 預報模式系統(tǒng),時間平流采用半隱式半拉格朗日方案,水平方向Arakawa-C 網(wǎng)格,垂直方向取Charney-Philips 分層設置,研究區(qū)域包括中國華南地區(qū)(16°N~31°N,96°E~123°E),水平分辨率為0.03°×0.03°,垂直層為55層,模式頂層可至28km 高度。模式時間積分步長選取40s,微物理過程采用WSM6 類方案(水汽、雨、雪、云水、云冰及霰),近地面層方案為莫寧-奧布霍夫方案,邊界層參數(shù)化方案MRF 方案,陸面過程為Noah 方案,短波輻射過程為Dudhia 方案,長波輻射過程為RRTM。本文設置3 組對比試驗:(1)控制試驗(CTRL),不加Nudging 同化雷達反射率因子,直接使用ECMWF 全球分析場做初始場;(2)同化試驗1,模式初始場通過Nudging 方法訂正云水和雨水;(3)同化試驗2,模式初始場通過Nudging 方法訂正云水、雨水及比濕。同化時段開始為7 月22 日00 時00 分,模式積分24h。
Nudging 技術是基于動力學的同化方法。為了使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的信息能融入預報模式,并且與之在動力、熱力結構上相協(xié)調(diào),初始場同化方法采用了Nudging 技術。Nudging 方法就是在模式積分的同化時段δt 內(nèi),在預報方程中增加一個線性強迫項,該項與模式預報和實況值之差成正比,其作用是使模式預報逐漸向觀測逼近,公式如下:
其中:W 為模式預報變量,∑Fi代表模式中的所有物理過程變率,α>0,為張弛逼近系數(shù),W0為對應時刻的觀測值。將方程(1)進行時間積分,并采用準隱式分步計算形成離散式,如:
其中a 為時間步長dt 與同化時段δt的比值,Wmt為模式積分第t 步的預報值,W0t為模式積分第t步的反演值(或觀測值),Wt為Nudging 訂正后的第t 步的預報值。
2018 年7 月22 日00 時—23 日00 時(UTC,下同),受第9 號熱帶低壓影響,海南島西南半部地區(qū)出現(xiàn)暴雨至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300mm 以上),降水呈西南多東北少分布特征。據(jù)統(tǒng)計全島共有198 個鄉(xiāng)鎮(zhèn)(區(qū))雨量超過50mm,64 個鄉(xiāng)鎮(zhèn)(區(qū))雨量超過100mm,其中三亞有3 個區(qū)雨量超過200mm(天涯區(qū)加跌村209.7mm、扎南村206.7mm 及育才生態(tài)區(qū)南島農(nóng)場紅新村213mm);降水中心位于東方市板橋鎮(zhèn)中沙中學站,最大降水量達397.4mm。另外南部和東部沿海陸地普遍出現(xiàn)7—9 級陣風,最大陣風為萬寧市萬城鎮(zhèn)11 級(28.5m·s-1)。受熱帶低壓和850hPa 南海偏南氣流影響,在這種不穩(wěn)定形勢配置下,海南島附近區(qū)域為強上升運動區(qū);同時急流為本次暴雨過程提供良好的水汽條件,低壓環(huán)流使暖濕氣流輻合,觸發(fā)不穩(wěn)定能量釋放,造成此次暴雨的發(fā)生。
7 月22 日00 時3km 高度上的雷達回波、由雷達回波反演的雨水及控制試驗和同化后水汽場分布如(圖1)所示;雨水(圖1b)與雷達回波(圖1a)及實況觀測的降水(圖2a)分布情況十分相似,主要位于海南島南半部地區(qū),可見模式中雨水的計算是相對合理的,也基本能與初始場雷達回波相對應,其中強度為35~40dBz 回波對應雨水含量超過0.6g/kg。另外,從控制試驗(圖1c)和同化后(圖1d)水汽場對比分析,通過Nudging 對初始場濕度的調(diào)整,海南島地區(qū)的水汽含量明顯增加,形成的水汽大值分布更接近于降水落區(qū),同時與雷達回波和雨水分布形態(tài)較一致,使中尺度信息得以體現(xiàn)。說明GRAPES_3km模式的云分析訂正,可以有效地調(diào)整初始水汽場分布,此信息可改善開始時段的降水量預報,能夠有效縮短模式的“spin-up”時間,預報效果顯著。
圖1 3km 高度的雷達回波(a,單位:dBz)、雨水(b,單位:g·kg-1)、控制試驗(c)、同化后水汽場(d,單位:g·kg-1)
圖2 第1h 累計降水、模擬值、逐小時TS 評分
圖2 是0~1h 實況累計降水和試驗模擬值。由于第1 小時模式仍然處于“spin-up”階段,控制試驗在西部和東南部地區(qū)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漏報,降水明顯偏少(圖2b);試驗1 通過Nudging 調(diào)整雨水和云水后,可改進該地區(qū)的漏報現(xiàn)象(圖2c),但降水模擬仍然存在一定量級的虛報現(xiàn)象,如海南島北部局地出現(xiàn)15mm 以上量級的降水;試驗2 通過Nudging調(diào)整云水、雨水及比濕的模擬值(圖2d),可一定程度改善試驗1 虛報現(xiàn)象,模擬得到的降水強度與實況降水值較為接近。說明Nudging 調(diào)整云水、雨水及比濕的初始場更能反映降水的真實情況,其預報效果最優(yōu),試驗1 次之,控制試驗則最差。再看0~6h逐小時累計降水(>0.1mm)TS 評分(圖2e),通過在模式中運用松弛逼近方法同化雷達反射率因子,其降水TS 評分明顯優(yōu)于控制試驗;對比兩種不同Nudging 方法,結果表明模式初始場通過Nudging 方法訂正雨水、云水及水汽場,前3h 逐時降水模擬效果最佳,后3h 差異不明顯。
圖3 是不同試驗模擬24h 累計降水圖。模擬24h 降水分布呈西南-東北遞減趨勢,與實況觀測分布基本一致,同時各試驗均有能力模擬出西南部暴雨以上落區(qū)及范圍;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控制試驗(圖3b)對強降水中心(300mm 以上)沒有模擬出來,明顯出現(xiàn)漏報;而試驗1(圖3c)和試驗2(圖3d)均能模擬出強降水的中心,其中試驗2 模擬強降水位置更接近觀測值;另外試驗1 在西部和北部同樣出現(xiàn)不同程度量級的虛報,而試驗2 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虛報現(xiàn)象。整體而言,試驗2 采用的Nudging 方法最優(yōu),更適合海南島的強降水預報;同時可知Grapes_3km 模式不僅能捕捉更多的中小尺度信息,而且對24h 的降水預報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另外,分析兩種不同Nudging 方法24h 降水TS 和FAR 評分(圖略),中雨以下量級,技巧評分差異不是很明顯;大雨以上量級,試驗2 技巧評分明顯優(yōu)于試驗1;對比FAR 評分,試驗1 降水虛報問題較為嚴重,除了晴雨預報技巧以外,試驗2 虛報率均小于試驗1,各量級虛報率分別降低3%(中雨)、16%(大雨)、8%(暴雨)及5%(大暴雨)。
圖3 7 月22 日00 時—23 日00 時24h 累計降水模擬值
通過前面分析可知,采用Nudging 方法,對海南島降水均有一定程度的改進,但改進的效果不同;對比兩種Nudging 方法,試驗1 模擬海南島西部和北部降水量級均偏大。下面對兩種Nudging 方法不同降水結果分析:圖4 為模擬的水凝物含量垂直廓線圖,在第5min 試驗1(圖4a1)水凝物主要由qc 和qi組成,其中云水的含量最大,在850hPa 附近達到極值0.1g/kg;云冰次之,極值均為0.02g/kg,位于300hPa 高層附近,然后向下逐漸減少;試驗2 在模式初始場Nudging 訂正云水、雨水及比濕得到的預報場中(圖4b1),主要存在qc、qi 及qr 粒子,其中qc含量最大,在地表附近達到極大值0.18g/kg,同時500hPa 附近也存在一個極大值0.11g/kg;由于第5min 的積分,高空中水凝物還沒形成降水到達地面,所以兩種試驗降水均非常少。在第15min 的積分,試驗1 和試驗2 中低層水凝物開始增加;試驗1在850hPa 附近云水達極值0.22g/kg(圖4a2),量級明顯的增大;試驗2 中低層除了云水和雨水增加外,高層的固態(tài)粒子(qi、qg)含量也有所增加(圖4b2),模式的預報場降水主要來源于中低層的云水。在第30min,試驗1 高層的固態(tài)粒子進一步增多,冰相過程對降水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到達850hPa 的云水含量增大到0.35g/kg,另外低層的雨水含量增加至0.11g/kg;降水主要由925~500hPa 之間的云水和雨水形成(圖4a3),它形成的降水強度明顯偏多,導致試驗1 在模式預報前期中出現(xiàn)一定量級的虛報現(xiàn)象。
接下來對不同高度層水凝物分析,圖4c 為Nudging 第30min 后850hPa 云水和雨水分布圖。在西部和北部地區(qū),試驗1(圖4c1、c2)模擬雨水和云水含量明顯大于試驗2(圖4c3、c4),尤其是雨水含量,極大值達1.8g/kg;試驗2 雨水在該區(qū)域僅為0~0.3/kg;由前面分析可知,此次過程降水過程主要是由于中低層云水和雨水造成,試驗1 水凝物含量明顯偏大;試驗2 通過Nudging 訂正水汽場,可消除一定量級及范圍虛報;進一步說明試驗2 方法是合理的,預報效果最佳;另外700hPa 得出的結論一致,這里不再贅述。
圖4 兩種Nudging 方法水凝物含量垂直廓線(取108.6°E~111.1°E,18.2°N~20.1°N)范圍區(qū)域平均值和模式積分30min 的850hPa 雨水和云水分布
本文采用華南區(qū)域數(shù)值預報中心自主研發(fā)的GRAPES_3km 模式系統(tǒng),對海南島強降水過程模擬對比試驗,分析不同Nudging 方法對模擬影響,獲得結論如下:
(1)采用Nudging 方法可以有效地調(diào)整初始場的濕度條件,使海南島水汽有明顯增量;能夠有效縮短模式的“spin-up”時間,此信息可改善模式在開始時段降水滯后問題,對于改進模式預報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2)對比試驗表明,采用Nudging 方法同化雷達反射率因子能夠提高0~6h 的TS 評分,模擬降水更接近于觀測值;Nudging 訂正云水、雨水及水汽場對提高海南島臨近預報的效果最佳。
(3)采用Nudging 方法同化雷達反射率因子,可模擬出強降水中心;試驗表明GRAPES_3km 模式能夠捕捉到更多的中小尺度信息;試驗2 采用Nudging 方法在24hTS 評分要優(yōu)于試驗1,尤其是大雨以上量級的預報有明顯正技巧,同時虛報現(xiàn)象也得到一定程度改進。
以上的Nudging 方法模擬試驗表明,利用雷達反射率因子資料不僅能改善短時短臨的降水問題,同時也印證了改進初始場可緩解spin-up 問題,也能較好預報出24 小時的強降水落區(qū)。這些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進一步了解初始場對海南島短時短臨降水預報的作用,仍需要進行大量的個例研究,設法找出更好的初始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