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珍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傳承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教,學生學”的老的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所謂的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了,教學中學生的獨立性喪失了。這些原因導致課堂氛圍沉悶,無生機,課堂效率低,嚴重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符和新課程理念,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新課程理念更強調(diào)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五官并用,全身心的參與教學過程,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實現(xiàn)這一目標離不開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全員參與進來,使學生全都動起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理念。但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著:無所事事、東張西望、甚至有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說閑話的現(xiàn)象,這樣往往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如何才能更大限度的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呢?我們應當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小組合作,要真正扎實有效
以往的小組合作學習,有些看似熱鬧非凡,可實際都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所有內(nèi)容都用小組合作學習,要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而合理的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比如:內(nèi)容簡單的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內(nèi)容較難的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之前,要先給學生留充足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再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每個人都有思維上的參與,這樣學生在小組交流時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真正起到交流的作用,才能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
二、小組合作,要有明確要求和規(guī)則
教師應當制定小組活動的制度。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愛好、成績等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優(yōu)化組合,這樣會極大的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性、互補性,在小組合作中,3號和4號同學先發(fā)言,后面的同學再給及時補充,這樣在交流中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起來,我在課堂中觀察發(fā)現(xiàn),如果僅讓1號和2號同學代表小組發(fā)言,由于他們站的高度較高,思維比較活躍,后面的同學很難與他們碰撞交流。所以,要想小組合作持久發(fā)展,必須小組內(nèi)開展傳幫帶,讓每位同學人人參與到學習中來,人人都能有收獲。
三、激勵性評價機制要及時
原有的課堂中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評價不能及時跟上,小組合作以來,以小組為單位,幾號同學上課積極發(fā)言就給小組內(nèi)加幾分,幾號同學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就加分,作業(yè)質量完成較高的同學加分,另外還采取個人積分積累,每周一總結,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比較高,讓學生也有一個團隊意識,知道僅僅自己優(yōu)秀還不夠,帶動小組內(nèi)優(yōu)秀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小組的凝聚力比較強,他們會無形中約束自己的言行,會更加重視集體榮譽。
四、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生為本的課堂的教學,需要老師每節(jié)課前能設計出一份合理的前置性研究,而其中預習題目的難度,題量大小都要合理的把握,既能讓好學生站起來跳一跳,又能讓中游學生接受,這就要求老師對教材必須把握到位,在課堂中的把控力必須要強,能隨時知道學生對問題的掌握情況,將學生拉回主題,而不是被學生拽跑了。
盡管新的教學模式一開始總是讓人充滿困惑,但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能堅持做一個有心人,在探索過程中時刻學習、總結和反思,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生命活力,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