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總有些事情讓我們感覺到快樂,比如,展開一段甜蜜的愛情、吃到美味的食物、買買買或者刷手機。有人說,因為這些活動能刺激大腦產(chǎn)生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能給人帶來快樂。然而,這種快樂又總是短暫易逝,或者讓人感到矛盾。
《貪婪的多巴胺》一書的內(nèi)容印證了這一點。作者在書中講述了多巴胺是如何通過復雜的大腦回路影響我們的行為與情緒,也讓我們借此重識自己的人生。
多巴胺發(fā)現(xiàn)于1957年。科學家發(fā)現(xiàn),雖然只有二十萬分之一的腦細胞可以產(chǎn)生多巴胺,但這些細胞能對人的行為產(chǎn)生巨大影響。當實驗參與者產(chǎn)生多巴胺時,他們會感到快樂,因此他們會不遺余力地激活這些稀有的細胞。多巴胺由此被稱為“快樂分子”,大腦中產(chǎn)生多巴胺的途徑被稱作“獎賞回路”。
然而后來,這一結論卻被推翻了。
科學家將老鼠裝進籠子,同時測量它們多巴胺神經(jīng)元的活性。他們發(fā)現(xiàn),從放入第一個食物開始,老鼠們的多巴胺系統(tǒng)立即啟動了。然而,當他們每天持續(xù)在籠子里放置食物,老鼠仍舊熱情地把食物消滅了,但大腦中多巴胺的活動卻停止了。為什么持續(xù)的刺激會讓多巴胺熄火?
科學家又做了一個猴子和電燈泡的實驗。他們把猴子放到一個裝置中,里面還有兩個燈泡和兩個盒子。燈泡亮起和盒子中出現(xiàn)食物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在猴子摸清規(guī)律之前,它們的多巴胺會在發(fā)現(xiàn)食物時激活;而當猴子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后,多巴胺激活的時間就變成了亮燈時。顯然,刺激多巴胺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亮燈的驚喜感。
由此,科學家提出了新的假說:多巴胺不是快樂的制造者,而是對可能性和預期的反應,他們將之稱為“獎賞預測誤差”。正是這種誤差觸發(fā)了多巴胺的行動。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人的大腦會將外部世界分為遠體空間和近體空間兩個獨立的區(qū)域,分別用完全不同的信號通路和化學物質(zhì)來管理。遠體空間關乎未來,對其影響最大的就是與預期和可能性相關的多巴胺。
多巴胺是面對未來的欲望分子,對于它來說,“擁有”是無趣的,“獲得”才有趣。進化的本能使多巴胺尤其善于瞄準那些關乎生存的東西,然后吹響號角——去得到它,不管你是否喜歡、現(xiàn)在是否需要,而且永不滿足。
當多巴胺退去后,如果當下體驗無法彌補多巴胺能激勵的損失,懊悔感就會油然而生。
這樣看來,多巴胺仿佛永遠驅(qū)動著我們追逐欲望、及時行樂,但事實上,我們并不總是這樣頭腦發(fā)熱。是什么抑制了這種沖動呢?作者的答案,還是多巴胺。
這聽起來有點矛盾。其實是因為,同樣是指向未來的多巴胺,它在大腦中通過的路徑不同,產(chǎn)生的作用也會不同,就像同樣的燃料既可以讓火箭加速,也可以讓其減速一樣。經(jīng)過中腦邊緣回路的多巴胺會產(chǎn)生沖動,被稱為“多巴胺欲望回路”;經(jīng)過中腦皮層回路的多巴胺可以進行計算和規(guī)劃,被稱為“多巴胺控制回路”。后者的目的,就是管理欲望多巴胺不可控的沖動,它利用欲望多巴胺提供的興奮和動力,評估選項、挑選工具、制定策略,去獲得想要的東西。
不管是欲望多巴胺還是控制多巴胺,一旦失衡都會帶來負面效應。欲望多巴胺如果失控,會讓人不管不顧地追求享受,甚至對身心健康有害的事物上癮;而控制多巴胺一旦過度,會讓人被渴望成功的焦慮驅(qū)使,犧牲了體會當下快樂的能力。
這些都是多巴胺如何在生理層面影響個人的情緒和行為。但《貪婪的多巴胺》一書的講述并不局限于此,它擴展視角,從更宏觀的層面看多巴胺如何影響人類歷史和社會的發(fā)展。
比如,多巴胺與創(chuàng)造力相關,往往越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天才,其體內(nèi)的多巴胺就越活躍。然而,多巴胺能使一個人成為天才,也可能讓他成為“瘋子”。多巴胺系統(tǒng)過度活躍的天才,經(jīng)常處于亢奮狀態(tài),就可能產(chǎn)生偏執(zhí)和妄想,導致狂躁行為。再如,科學研究表明,古代人類的全球遷徙和現(xiàn)代人的移民,都與多巴胺有關系;多巴胺也影響著人們的政治傾向,從而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影響,等等。
該書的兩位作者,一位是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精神病學和行為學專家丹尼爾·利伯曼,另一位是物理學專業(yè)出身的“斜杠學者”——集演講稿撰寫人、編劇、作家、演講家和教師于一身的邁克爾·E.朗?!皟晌蛔髡叩暮献髯屵@本書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他們一步步將邏輯鏈條鋪陳開來,讓人讀起來十分過癮,讀后又回味無窮?!编嵗顖愓f。
書中寫道:“便捷性是成癮的關鍵?!倍斚聼o疑是個極度追求便捷性的時代?!氨热缍桃曨l,只要手指輕輕一劃,推薦算法就會自動生成你感興趣的東西,一個接一個,不斷刺激你的欲望多巴胺回路。另一方面,復雜性也可能帶來多巴胺失控?!编嵗顖愓f,“這時候,如果我們清楚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從更深的層面了解這種機制,就更容易跳出這個框架?!?/p>
“我們?nèi)羰嵌嗔私庖恍┐竽X在分子和細胞層面的運行機制,更細心地去感受和分析,就有可能對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抽絲剝繭,由此對自己的行為和人生規(guī)劃做一些有益的指導。這其中最關鍵的分子就是多巴胺,它是我們重識自己的一把鑰匙?!编嵗顖愒谠摃淖g后記中寫道。
鄭李垚說,“我們了解多巴胺的運作機制,絕不是為了找借口,而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在此基礎上做有針對性的調(diào)控,從而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更加理解他人某些行為和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更好地與他人共情或給予幫助?!?/p>
“知道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處。這其實是個學習的過程,其中也有多巴胺的參與。當我們合理運用多巴胺控制回路,就能‘用魔法打敗魔法,從而兼顧當下體驗和長遠回報?!编嵗顖愓f,“本書最后一章給了很多啟示,但這方面光看書不行,還需要我們自己在實踐中摸索?!闭鐣兴f,“生物學并不能主宰一切”。
鄭李垚還記得自己的博士生導師無意中說過的一句話,“如果連乙醇都搞不定,還搞什么化學?”在翻譯這本書遇到瓶頸的時候,他就會想:“如果連多巴胺都搞不定,還談什么人生?”
“搞定多巴胺,不是要把它解決、消滅,而是說我們要馴服多巴胺,與之和諧共處,并合理地利用多巴胺回路?!编嵗顖愓f,“我們可以把多巴胺和當下分子比作大腦中的音符,它們大部分時候是自己串起來成為曲子的,但失調(diào)了就會產(chǎn)生噪聲。當我們了解大腦運行機制之后,可以嘗試自己作曲,通過有意識地引導和訓練,讓這些音符產(chǎn)生和諧的‘化學交響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