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育滿園桃李 成鼎立之業(yè)
      ——王立鼎院士專訪紀實

      2021-12-17 15:32:36韓冰
      計測技術 2021年5期
      關鍵詞:大連理工大學齒輪

      少年時期的經歷磨練了我的意志、鍛煉了我的耐力,人在年少時就要吃一些苦,對以后的求學和工作都是有益的。

      沒有領導鼓勵,也沒有獎金誘惑,就是自己想這么做。

      作為團隊帶頭人要做到工作要多做,索取要少,做事要公平。

      做新興科學領域的人應該是年輕人,最終的科研成就我無所求,我做微納技術的目的是為了給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給他們開路,最終推動新興學科在中國的健康發(fā)展。

      從事工科研究的科技人員要能文能武,既能操作設備,又可以做基礎理論研究。

      我的夙愿和終生奮斗目標是把我的一生全部精力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yè)!

      2013年,《計測技術》對王立鼎院士在科研以及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成就進行了全方位訪談。七年之后,我們又一次來到大連理工大學,通過更深入的交流,梳理了王院士學習工作經歷及他本人的體會和總結。希望本次專訪能夠解答青年工作者科研之路上的一些疑惑。

      求學篇

      由于所處年代,我的求學之路比較曲折,但首先我要說句心里話,我念書的機會是黨和國家給的,我衷心的感恩共產黨,感恩毛主席,否則我的學歷可能就是小學畢業(yè)啦。

      【王立鼎簡介】

      精密機械和微納機械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超精密齒輪工藝與測試研究,建立了相關精度理論與“正弦消減法”等誤差補償方法。研制出最高精度等級的精密齒輪和漸開線樣板,用于工程和計量基準。1955年畢業(yè)于長春機器制造學校,后進入吉林工業(yè)大學機械系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專業(yè);1960年進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超精密齒輪制造研究。1978年,高精度小模數(shù)標準齒輪項目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作為超精密齒輪工藝技術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4年-1990年,負責組織百名科技人員設計研制出中國第一臺“光盤伺服槽及預制格式刻劃機”,突破了多項世界一流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兩年后,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5月,籌建中國第一個微機械工程研究室,任研究室室主任,成為我國微納米技術學術帶頭人之一;1995年,遴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負責撰寫“十五”863 MEMS發(fā)展規(guī)劃。同年被聘為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兼任機械工程系學術委員會主任。1998年12月,正式調轉至大連理工大學工作,擔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次年,負責組建了大連理工大學跨院系、跨學科的微系統(tǒng)研究中心,任微系統(tǒng)研究中心主任等職;1999年,作為高精度漸開線樣板項目第一完成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年,參與撰寫了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中的納米技術與微系統(tǒng)分專題。2004年,組建了遼寧省微納米技術及微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2014年,擔任2011高端制造裝備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工藝首席科學家。2017年成功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級精度基準標準齒輪居國際領先地位。2019年,授予大連理工大學功勛教授稱號。

      上小學時,一學期交十斤高粱米作為學費,可是當時物價飛漲,金圓券不值錢,沒人要,一斤錢幣才能換一斤米。五年級剛念幾天,家里飯都吃不上,哪有高粱米做學費,我便輟學了。直到解放后,學校重新辦起來,我好勝心強就直接報了六年級插班生??墒强嘉迥昙壍恼n程我都不會,但我當時已經知道能有念書的機會太不容易了,所以我就好好學習、認真聽講,六年級到初二,一直是班里第二名,初三考了個第一。

      初中畢業(yè),因為父親不在了,為了緩解家庭經濟壓力,母親便讓我去讀中專,說上了中專以后可以當技術員,吃飯沒問題。所以我便沒有上大學,轉而上了中?!L春機器制造學校,也就是現(xiàn)在的沈陽工業(yè)大學。

      在中專,我始終是書念的最好的。臨畢業(yè),國家又給了我一次命運轉折的機會,學校選擇一部分成績好的中專生考大學。本來中專畢業(yè)要當技術員,而上大學能給我繼續(xù)深造的機會,我渴望去大學讀書,但這事兒我不能自己決定,得跟家里商量。我就寫信給家里,母親帶著姐姐妹妹三個人開了個家庭會,家里人知道我書念得好,當時家里也可以吃得起飯了,就支持我上大學。那年,班里推薦我一個,學校一共推薦了六十四個,最后就我一個人考上了。于是我正式成為吉林工業(yè)大學機械系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專業(yè)的一名大學生。

      在吉林工業(yè)大學讀書

      這就是我曲折的求學經歷,有著很強的時代烙印,是你們這代人無法想象的。毛主席說過“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边@也是我求學過程最大的心得。我想說少年時期的磨難也是我人生寶貴的財富,小時候在家里,種地、劈柴、做煤餅、壓水抬水都是我的活兒,上初中修遼陽市大馬路義務勞動二十天,我能挑著土籃子不停的在工地間穿梭,這所有艱難困苦的事兒,不管有多累,我都堅持下來了。少年時期的經歷磨練了我的意志、鍛煉了我的耐力,人在年少時就要吃一些苦,對以后的求學和工作都是有益的。

      1956年大學一年級同班同學(王立鼎在前排右一)

      立業(yè)篇

      大學畢業(yè)之后,我就到了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超精密齒輪制造研究。我最初是做軍民兩用的齒輪。后來,做軍工需要的齒輪,像雷達、光電經緯儀等。當時工業(yè)部門做七級,我做六級,通過研究工作把齒輪做出來,然后裝到國防儀器里邊去服役。后來軍工要求更高。國家當時的齒輪標準是從蘇聯(lián)翻譯過來的,后來才使用自己的標準。我三十多歲的時候,國家最高精度齒輪是三級,一級齒輪當時沒有聽過更沒有見過。當時需要研制一級精度齒輪裝在我國精密雷達上,所以開始研制一級齒輪。經過努力,在國產機床上一級齒輪研制成功。用的是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的工藝。一級齒輪的研制成功,給我們國家軍工裝備解決了關鍵單元問題。

      一級精度標準齒輪

      做齒輪,還要測齒輪,雖然我是做工藝的,但是也要做測試儀器方面的工作。近年,我到大連理工大學后,突破國際最高精度的計量基礎器件標準齒輪,解決一級齒輪的測量問題。經專家鑒定,我改裝的機床、我做的齒輪、我們研制的漸開線檢查儀,在精度上都是國際領先??梢哉f初心不忘,我從1960年開始做齒輪,到現(xiàn)在80多歲,仍然是耕耘不止,一直對齒輪情有獨鐘,我雖是三個專業(yè),但最近又回歸到齒輪上來。想幫助年輕人,跟他們一起做事情,推進我們國家齒輪的制造和測試技術。

      中專為什么要學機械,工作時又為什么會把基礎器件“齒輪”作為我的研究方向呢?這也和我的成長經歷有關。上小學時外祖父開油坊,用機器榨油,但用的電動機功率小,小馬拉大車,拉不動,直接給電,啟動不起來,所以需要一個工人摁電閘、一個工人助力,讓皮帶輪轉起來再松手。外祖父榨油和操作電動機的工作過程對我充滿了吸引力,我當時還是一個小孩就可以站那老老實實地看一個小時。另外當時我們住的院子中間有一個鐵工廠做機械加工,整天轟隆轟隆響,我好奇里面干什么,但當時個子矮,我就蹬著磚頭,扒著窗臺往里看,這一眼到現(xiàn)在我都記得:一個電機通過皮帶帶動天軸,皮帶很長,天軸有好多皮帶輪,通到每個機床上,機床上手動撥動開關,離合器一合上,這機器就轉了。一個是調機器,一個是機械加工,讓我初窺機械的奧秘,也激發(fā)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我中專就報了長春機械制造學校,選擇了機械作為自己的專業(yè)方向。

      到長光所工作之后,也許是事業(yè)心驅動,也許是常年的學習習慣延續(xù),我周六日不休息,一年,休息初一、初二、初三這三天,每天5小時睡眠。沒有領導鼓勵,也沒有獎金誘惑,就是自己想這么做。每天早上5點起床,跑步到單位,開機床預熱。機床運轉摩擦生熱,軸會變長,齒輪加工精度就保證不了,為了齒輪加工的穩(wěn)定,機床要提前開兩個小時。開完機床后,再跑步回家做早飯,然后7點半正式上班,到夜里12點下班。晚上回家走在馬路上一個人都沒有,但我覺著自己很有勁兒,不害怕會發(fā)生什么特殊狀況。回到家,夫人和孩子都睡著了。常年這樣雖然很累,但回家不會說我累了,要求家人給我倒點水,到現(xiàn)在都沒有這個習慣,我自己想做什么就自己做,不指使別人。

      1988年王立鼎在激光光盤母版刻劃機上作實驗

      在三十多年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保證下,我在長光所完成了“高精度小模數(shù)標準齒輪”和“超精密齒輪工藝技術”等項目。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有“光盤伺服槽及預制格式刻劃機”項目,該項目組由一百多名科研人員組成,作為這樣一個大項目組的負責人對我個人來說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不僅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進度,還要時刻關注項目進度。為此我制定了詳細的項目時間進度安排,細化到周,每周一項目總體組檢查上周進度,計劃完成就通過,沒完成就要找出原因,為什么做不到,加加油能不能把進度補上。當然真遇到技術問題只加油是不行的,我這個項目組負責人也不是什么技術都精通,我就去請所內其他技術專家來,幫著給會診一下。例如有軸系方面的問題,就請軸承檢測或者相近技術專家來提建議。會診之后,項目組覺得建議值得一試就試。不能因為局部問題耽誤整個項目的進度。最后,十來個單元技術全部過關,項目總體任務按時完成。

      1995年遴選為中科院院士,1996年學部主任師昌緒授證書

      那是一個難度極大的任務,外國對中國禁運,現(xiàn)在叫“卡脖子”技術,沒看過外國的任何資料,最后科研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拿到國家二等獎。這不皆大歡喜嗎?因技術問題被“會診”的同志能計較我原來要求嚴格,給他提意見了,不給他面子嗎?只會想王立鼎做事認真,一切出于公心。而且得獎的時候,我采取核心組成員投票制度,各個課題組負責人加上本組一名群眾,大家投票認為誰該排第一,統(tǒng)計結果,排出一二三。這個得獎名次不是我寫的,大家投票得出。獲得獎勵了,把獎金分給大家,我又跟獲獎的同志商量,能不能每月拿出十元錢,給參加這個工作,做得出色的年輕人,當時每月津貼費也就幾十元,但大家都同意了。就這樣我協(xié)調平衡這個超大項目組的內部關系,充分調動了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秉承這種理念,正當微納米技術在國際上萌芽之時,我在所領導的支持下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微機械工程研究室。

      總結我在長光所近40的工作經歷,首先要刻苦鉆研自己的業(yè)務領域,打鐵還需自身硬,但要干成一番事業(yè),就必須要帶好團隊,要充分激發(fā)團隊的力量。作為團隊帶頭人要做到工作要多做,索取要少,做事要公平,要有敏銳的前瞻視野。

      治學篇

      1998年底,我正式到大連理工大學工作,積極支持機械工程學院的發(fā)展,規(guī)化并牽頭申請了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在大連理工大學建立了儀器學科。此外,我還有一個主要工作,學校要求我建立一個微納米研究機構,我起名叫微系統(tǒng)研究中心。從那時直到現(xiàn)在,我一直在不斷探索如何讓研究中心更好的運行,有更長遠的發(fā)展。

      我做微納技術沒有企圖自己要得到什么,純粹是為了國家發(fā)展的需要。做這個新興科學領域是考慮中國要做些新東西。也不只是關注自己團隊,凡是有機會,都會幫助行業(yè)里的年輕人,輔助他們,不能自私自利得只考慮自己手下的人。因為我想中國微納技術發(fā)展是國家的行為,不是一個單位做好就行,要全國做上去,以全國之力與國際上的微納米研發(fā)水平比高低。

      王立鼎及其團隊成員在實驗室中(左三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王曉東教授)

      話說回來,剛到學校創(chuàng)立一個新的學科方向對我又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可能有人會說,你已經是院士了,還不是一呼百應。但事實并非如此,建立團隊之初,研究中心從學校原有人員跨專業(yè)選10到20名老師都很困難,工作不好做。因為學校教師崗不要求坐班,但到我這里要求坐班,不同運行方式和規(guī)定讓原來的人會覺著:換了個負責人,要求很苛刻,時間不自由了。所以我首先要建立研究中心的文化理念和運行制度,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從外邊招聘來的,來了就要聽從統(tǒng)一指揮,每天按時上下班,必須要接受中心理念,遵守中心制度,才能保證團隊的戰(zhàn)斗力。因此對每一個新來的同事我都會說:“咱們微系統(tǒng)研究中心是一個團隊,是群體概念,上下班有固定時間,不是原來校園的作息時間”。事先講清楚了,他們也就入鄉(xiāng)隨俗了。新來的人沒有項目,我當時六十幾歲,親自到國內接項目,接了項目分配給大家做,并讓新人做副課題負責人,把經費卡全交給他。我拿來經費,大家用。這個大家看得很清楚,王立鼎做事不是為了自己,好處分給大家。事業(yè)干起來,有成才的人,讓他簽字當頭,否則都聽我的,就不能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研究中心也就不能做大做強了。

      微系統(tǒng)研究中心團隊早期科研工作者合影

      有了制度的保障,經過多年的團隊建設,大家都認同了團隊的理念,團隊里就沒有懶漢,沒有調皮搗蛋的,大家都聽從指揮,按照團隊精神,整體作戰(zhàn)。這么多人,我又開始規(guī)劃研究中心的發(fā)展方向,每個方向都有帶頭人,一旦你申請的方向有大項目,我要調兵遣將,一起努力做,保證整體發(fā)展。目前,30多人的團隊已經形成多個研究方向,每個研究方向獲得了多個國家重大、重點項目的支持。每個方向都由教授領銜,目前都發(fā)展得不錯,如生化微系統(tǒng)與物聯(lián)網(wǎng)研究方向有劉軍山、劉沖、杜立群、李經民等教授;微納傳感器與執(zhí)行器研究方向有褚金奎、崔巖等教授;微納儀器與裝備研究方向有王曉東、羅怡等教授。以微系統(tǒng)研究中心的這些研究方向為基礎,我領年輕同事建立了遼寧省微納米技術及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此外,我還成立了高精度齒輪研究室,搞我的老本行,傳承超精密齒輪加工與測試技術,為國家培養(yǎng)齒輪人才。

      2009年與婁志峰博士討論齒輪齒形測量

      微系統(tǒng)研究中心建立起來后,進入良性循環(huán),學生培養(yǎng)就成了我們的工作重點。做新興科學領域的人是年輕人,最終的發(fā)展成就不是我的,我做微納技術的目的是為了給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給他們開路,我只是領著他們做,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未來他們肯定有做得好的,有成就的。這要通過年輕人自己的努力、堅韌、智慧。研究中心培養(yǎng)學生要求學生能文能武,既能操作設備,又可以做基礎理論,我個人認為從事工科的科學工作者,不要只搞虛無縹緲的仿真、神經網(wǎng)絡等。那些模型和方法有他們的用處,但我們科學工作者要為國家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必須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我認為我自身的成長就是在不斷的接觸實踐,在實踐中磨煉,把理論學習的東西再用到實踐中,使實踐的工作可以補充科學研究,不斷向前推進。這一點不但我做,我希望我的學生也能夠這么做,我希望我們國內搞工科的這些學生都能這么去做,這樣,我們就不怕外國從理論上、從工程實踐上來卡中國的脖子。從事工科研究的技術人員要能文能武,除了能夠寫文章,能夠確定方案,能夠申請項目,還能夠操作儀器、加工設備,或者是新裝備的總裝調試。我在培養(yǎng)學生中也是這樣要求的。碩士生、博士生只搞仿真模擬不能畢業(yè),必須做出有形的東西。

      我到大連理工大學之后,齒輪專業(yè)培養(yǎng)兩個博士,凌四營做加工、婁志峰做測試。為什么培養(yǎng)這兩個學生呢?我在長春光機所原來的高精度齒輪研究組里年齡最大,但是因為是院士并沒有退休,課題組的同事都退休了,超精密齒輪加工和測試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所以大連理工大學希望我把超精密齒輪做起來。我思考再三,為了中國搞超精密齒輪后繼有人,決定建立高精密齒輪實驗室,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去操作儀器、操作機床?,F(xiàn)在教出的這兩個博士生都已經是副教授了,他們既是我的學生,又是我的徒弟,現(xiàn)在也是齒輪超精密級的技術傳人,其中凌四營還獲得了機械學科上銀優(yōu)秀論文金獎,他是海峽兩岸第一個金獎獲得者,金獎要求既要有理論,又要有一些實實在在的重要的應用前景。

      王立鼎正親自教授學生凌四營

      研究中心以科研為主,教學為輔。把科研與教學緊密的結合起來,講課才能更生動,講得更加深刻。如果不做科研,講稿就會幾十年不變。有的老師經??磭鴥韧馕墨I,見多識廣,與時俱進,給學生講課的時候,不是按照哪個本子講,本子是基礎,添加一些新興的內容,對學生有用。我講課學生就愿意聽,因為我不光講書本上的,還有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很實用。時代不一樣了,總要與時俱進,怎么做科研做得好,怎么不偏廢,不能只注重寫論文不注重實踐。

      王立鼎與他的學生們

      學生走到我辦公室敲門,我不會說你沒預約,我不接待;也不會說,你別來找我,去找你的老師。但凡是有點時間,都會說進來坐坐,有什么事情嗎?年輕人來請教,我會跟他們說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有的人根本就不認識我,臨走的時候說聲謝謝,事后也許不再見面,也許還會見面。每個學生找我談話,我都會講一講思想方法。思想方法也得有個訓練、學習的過程,有些人聽聽而已,有些新人被打動了,嘗試照著去做。只要他們一兩句話聽進去了,我講一兩個小時都不算白費。作為院士來講,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你有好的愿望,我肯定會鼓勵你,說有益于你發(fā)展的話。

      我是中國土生土長發(fā)展起來的,我最后的結論(不是座右銘):天才出于勤奮,務實才能成功。做事情要特別的認真、務實。我在50歲之前天天在機床旁操作機床,有些操作上的技術要高于高級機師,所以自己要親手操作。我在機床旁放一張辦公桌,在那里既看機床,又能思考問題。天天不離開機床,不離開操作,所以就練就了一手能文能武的本領。按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科學家”加“大國工匠”。

      王院士的學生是這樣看待老師的:王老師治學嚴謹,要求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不可以做了幾件只挑選一個精度好的去宣傳,要保守一些,報出去的東西應該百分之百達到,否則別人要按照這個跟你訂貨,你就做不到了。經常提醒我們年輕人一定要踏實。王院士對自己的學生贊譽有加,每個學生的特點都記得非常清楚,并津津樂道:誰和誰合作,完成了什么項目,突破了什么難題,做出了什么貢獻,獲得了什么獎勵……

      規(guī)劃篇

      說到規(guī)劃,我已經為國家做了幾十年的規(guī)劃了,這里就不提那些大的規(guī)劃了,主要談一談對實驗室和對青年科研人員規(guī)劃的建議。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新大樓廣場

      實驗室的規(guī)劃就離不開“知方樓”,那是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學院新大樓,位居大工西南,呈方形?!胺健比∽岳献印兜赖陆洝贰按蠓綗o隅”,意思是寬宏大度的人心中沒有陰暗的角落,希望機械學子要寬宏大度、德才兼?zhèn)?。大方樓的廣場,四周呈方形,中間為齒輪形狀。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方圓廣場提醒著機械學子做人做事、學習工作都要遵守學校、社會的規(guī)矩,這些也是我創(chuàng)辦微系統(tǒng)研究中心的初衷。原來舊的實驗室在東區(qū),有950平方米建筑面積,也是當初機械學院最好的實驗室。可事物是不斷發(fā)展的,所以新的實驗室初步規(guī)劃了3000平方米,大方樓建設之初,我就自愿說實驗室的規(guī)劃我來做,考慮到機械學院至少三十年輕易不能搬家,房屋的壽命肯定是半個世紀以上,時代在發(fā)展,機械學院早晚要建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2017年在齒輪實驗室給同事講解(右一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劉軍山研究員)

      實驗室的硬件條件建設和規(guī)劃已初具規(guī)模,但我覺得實驗室的負責人更加重要。負責人要有闖勁,要有發(fā)展的前瞻視野。我老早就總結出的經驗:國家也好、學校也好、大小學在內,一把手絕對重要。找錯了,找了一個和顏悅色,干事兒好像有板有眼,但是從來不撐頭的,頂多能占個中流,手下肯定發(fā)展不起來。重點實驗室要考慮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按照黨的原則、萬無一失,但俗話說膽小不得將軍做,也得有沖的勁兒,敢字當頭。要當實驗室?guī)ь^人,既要有膽識,又要扎扎實實,跟廣大群眾緊密聯(lián)系。遵循這一實驗室負責人挑選標準,在現(xiàn)有的隊伍里,我把微系統(tǒng)中心的事交給了劉軍山。劉軍山沉穩(wěn)老練,資歷雖比不上年長的教授,但比其他人多一些闖勁兒,有決心、有魄力,這樣的人當帶頭人,團隊、學校、國家才能前進。秉承“扶上馬,送一程”的精神,劉軍山任遼寧省微納米技術及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主任,我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后來文件要求本單位的人不能做學術委員會主任,我就請了同樣是搞微納的郭萬林院士做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請他支持劉軍山和我們團隊的工作。

      2017年在辦公室設計諧波齒輪磨削機床

      關于我個人,我一直在用保爾·柯察金的話鞭策自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我的一生全部獻給了祖國科學事業(yè),沒有太多后悔。單位是大我,家庭是小我,對家庭沒有什么后悔,就是有一部分虧欠。

      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會邀請院士做客“名師訪談”

      最后談談青年學者該如何做規(guī)劃。學校找我給碩士、博士、新來的大學生作報告,雖然是講自己的故事,但是也要費點力氣。會場上往底下一看,多數(shù)人在聽,少數(shù)人捧著手機。聽多少算多少吧,不可能讓別人都跟自己一樣,聽名人講座,百分之百集中精力去聽,這個不現(xiàn)實。毛澤東他老人家教導我們說“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進步”,我背得很熟,但不能只背熟,要把道理吃透。說三十年、五十年規(guī)劃,其實是不可能的,規(guī)劃什么時候能當研究員、能當院士,也是不現(xiàn)實的。專業(yè)方面的發(fā)展規(guī)劃三五年時間不短了。然后把三五年分段,我第一年重點做什么,我第一個月重點做什么,我第一個星期做什么,下一星期做什么。都要有自己的規(guī)劃,并不斷的總結,不斷找自己的毛病,不斷吸取好的東西,作為經驗,留存下來。我經常跟同學們講,不要等過了幾個月了,才想起來我的進度拖了。你應該自己給自己定個標準,長計劃、中計劃、短計劃。短計劃一個禮拜,這個禮拜是寫篇文章還是做個實驗。哪些進度超額了、哪些未完成,經驗教訓總結一下,經驗保留,教訓改正。你等幾個月才算一次賬,那是懶人的做法。

      上世紀70年代,經過層層努力,我們的標準齒輪已經做到2級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并沒有止步于此,已是70歲的我與大連理工大學同事一起,又經過10多年的努力,制造出1級精度標準齒輪,居國際領先水平。標準齒輪是基礎件,也是計量的基準,有了一級標準齒輪,我們國家的測量儀器就可以比國外調整得還精準一點。不是中國什么都不行什么都落后,毛主席講,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這個話在某些方面已經變成了現(xiàn)實。廣大的中青年人科研工作者,希望你們在制造領域做出新的成績,不讓外國來卡中國脖子,中國要挺起腰板來,將來比他們干得還出色。

      出席“2021智能制造時代的精密加工與測量技術”學術交流會(左一 院士助理鎖劉佳,左二 Light學術出版中心主任白雨虹,右一 《計測技術》主編韓冰)

      專訪手記

      進行院士專訪的初衷是希望通過院士的事跡,讓年輕人有所啟發(fā)、有所借鑒。從采訪到現(xiàn)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讓我記憶深刻的是王院士成為中國超精密齒輪工藝技術的開拓者一路的勤勉付出、培養(yǎng)學生的嘔心瀝血、團隊建設中的勇于擔當、甘做新興科學領域奠基者的高瞻遠矚。讓我尤為感嘆的是:王院士往往站在國家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種格局和精神境界也許可以給年輕的您一些啟發(fā)。我想用“胸懷天下、開拓創(chuàng)新、躬耕不輟、科技報國”來總結這次人物專訪的總體感受。

      猜你喜歡
      大連理工大學齒輪
      東升齒輪
      內燃機工程(2021年6期)2021-12-10 08:07:46
      我的趣味家庭
      你找到齒輪了嗎?
      異性齒輪大賞
      Research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in the Internet era
      大東方(2019年1期)2019-09-10 20:30:40
      一種塑料擠出機的傳動系統(tǒng)
      齒輪傳動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 Paradigm of a modern city’s development
      空中之家(2017年6期)2017-06-12 02:15:02
      偽隨機碼掩蔽的擴頻信息隱藏
      中泰化學與大連理工大學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
      中國氯堿(2014年11期)2014-02-28 01:05:06
      阿克陶县| 图们市| 扬中市| 会宁县| 蓬溪县| 安阳市| 前郭尔| 新宁县| 阿合奇县| 文水县| 洛扎县| 高邮市| 麟游县| 东乌珠穆沁旗| 白城市| 禹州市| 个旧市| 通州区| 惠安县| 江津市| 柞水县| 宁陵县| 神农架林区| 武山县| 兴文县| 尖扎县| 乐亭县| 大同市| 梨树县| 南昌县| 文昌市| 北流市| 龙州县| 六安市| 平阴县| 昌邑市| 忻州市| 临洮县| 安阳县| 祥云县| 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