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和
近日,我來到王府井新華書店,看到書架上陳列的便攜式袖珍本黨章,不禁回憶起2007年中共十七大黨章的改版,追溯歷史,心里充滿了無限感慨。
《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本法規(guī),是把握黨的正確政治方向的根本準則,是黨員加強黨性修養(yǎng)的根本標準,是堅持“從嚴治黨”方針的根本依據(jù)。其內(nèi)容包括黨的政治綱領,以及有關(guān)黨的組織制度、活動方法等基本問題的規(guī)定,是全黨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
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誕生,這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大會討論和通過了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綱領,這是黨的歷史上關(guān)于黨的建設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光輝文獻。雖然該綱領對黨的組織章程、組織原則、組織機構(gòu)和發(fā)展黨員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它畢竟不是實際意義上的黨的章程。黨的章程的制訂,最早是在1922年7月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會議討論和通過了《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章程,共六章二十九條。章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綱領,即黨的最低綱領;第一次詳盡地規(guī)定了黨員條件和入黨手續(xù),對黨的組織原則、組織機構(gòu)、黨的紀律和制度,也都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明確闡釋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大會依據(jù)《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的規(guī)定,第一次正式選舉產(chǎn)生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黨章經(jīng)歷了一個由初創(chuàng)、逐步發(fā)展、達到成熟,歷經(jīng)曲折,又重新恢復與不斷創(chuàng)新的歷史過程。從1923年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除黨的五大在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大革命遭到嚴重挫折這樣一種特殊緊急情況下召開而無暇顧及黨章的修改問題之外,每一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都把修改黨章作為一項重要的議程,這反映了我們黨所處的國際國內(nèi)客觀環(huán)境和黨自身狀況的變化對黨的建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黨針對變化了的情況作出的戰(zhàn)略部署和重要調(diào)整。每一次黨章的修改都反映了我們黨對黨的建設規(guī)律進行的探索。可以說,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不斷對黨章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的過程,也就是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歷程。黨章的變化和發(fā)展,充分體現(xiàn)了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的變化和發(fā)展。
自從“二大”通過中國共產(chǎn)黨的第一個章程以后,黨章就成為每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行為規(guī)范,也是對每一名黨員進行教育的最基本的教科書。是否有效學習黨章、遵守黨章、貫徹黨章,關(guān)系到增強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關(guān)系到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保持黨的先進性,關(guān)系到黨的事業(yè)興衰成敗和黨的生死存亡。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早期,由于需求量小,加上印制條件有限,也為了保密和攜帶、使用方便,黨章一般都是由各級組織制作,油印本居多??箲?zhàn)時期,黨在陜北建立了革命根據(jù)地,組建了解放社和新華書店,黨章的印制也步入正軌,特別是黨的七大召開后,解放社和新華書店都出版了自己的黨章單行本,各個抗日根據(jù)地的新華書店依據(jù)這兩個版本進行了大量翻印,以滿足需求。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障廣大黨員干部學習與遵照執(zhí)行的需要,黨章的印制出版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人民出版社的肩上。
為了方便廣大黨員的學習與使用。每次黨的代表大會通過新修訂的黨章,人民出版社都要及時出版新的黨章單行本。為滿足各個層次、各種類型的使用需要,出版社會設計多種類型的版本,包括精裝本、平裝本、普及本、袖珍本等,特別受讀者歡迎的是便攜式的袖珍本,社會的需求量最大。
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印制的袖珍本黨章是1945年6月11日“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章》,1950年2月版,書號0391,封面采取紅色絲織物加紙板裱糊的硬面精裝本,書名燙金、黨徽壓凹起邊線,四邊角有五角星圖案。紙張尺寸為787×1092,開本1/100,正文繁體豎排,十一章七十條,12000字,共56個頁碼,定價4700元(舊幣),1951年12月北京第10版后改減售2500元(舊幣)。1955年4月第二十二次印刷時,定價改為(精)0.25元。
不過這一時期在市場上流通的還有用解放社1950年5月版及新華書店1950年5月版加印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章》,書號也是0391。與人民社版不同之處是:兩種版本的正文版面一樣,用紙用料都不是太好。封面為紅色漆布面,書名壓凹,黨徽起凸,正文豎排上加書眉,定價1.50元,新華書店有的版本書名下還標注“袖珍本”。但這兩種版本在1951年后就沒有再看到,市場上流通的只有人民出版社一家出版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章》版本。其中原因,一是國家對出版的全面管理整合,要求分工專業(yè)化。二是人民出版社作為國家政治書籍出版社已專門承擔起黨和國家政治書籍的出版任務,解放社業(yè)務在是年12月宣告結(jié)束,由人民出版社取代。新華書店也不再涉及編輯出版業(yè)務,原編輯部及人員劃歸人民出版社。
1950 年2 月人民版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章》版面清新、簡約、大氣,出版后立刻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個別地方如上海的華東人民出版社到1954年9月時還在第25次加印1950年5月的新華書店版,不過版權(quán)頁上的“新華書店”已改為“人民出版社”。
黨的一大召開時,全國的黨員只有50多人。全國解放前,“七大”時是121萬黨員,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時全國黨員發(fā)展到448萬人?!鞍舜蟆闭匍_時全國黨員到了1073萬人,“十一大”時是3500多萬人,“十二大”時是3900多萬人,“十三大”時是4600多萬人,“十四大”時是5100多萬人,“十五大”時是5800多萬人,“十六大”時是6600多萬人,“十七大”時是7300多萬人,“十八大”時是8200多萬人,“十九大”時是8900多萬人,2019年底統(tǒng)計9191.4萬人。黨員數(shù)量的激增,對黨章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治類學習讀物,在全國讀者中的需求量都比較大,而且很多品種要求出版后在很短的時間里覆蓋到全國。因此僅靠自己一家出版社很難完成任務。在中央的指示下,從1950年12月人民出版社重新建立起,就制訂了政治讀物分地造貨的租型業(yè)務。
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后,面對激增的黨員讀者群體,一開始1957年7月版的“八大”《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僅限定在京滬兩地租型印制造貨,后來隨著需求加大,改為華東、華南、西北、華北、東北各大區(qū)。為縮短廣大讀者的等候時間,加快出版發(fā)行的供應,到1960年后就放開改為各省市都可以租型造貨。此版本延續(xù)了“七大”《中國共產(chǎn)黨黨章》的形式,開本大小從1/100改為1/92精裝本,封面為深紅色,仍為絲織面,定價0.24元。人民出版社后又推出一款袖珍普及版的平裝本供各地租型,定價為0.08元。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黨章一共經(jīng)歷了12次的修訂及改版,將“八大”召開前使用的“七大”《中國共產(chǎn)黨黨章》一版算上,至今已有13個版本。但從外觀上來講,數(shù)量最大袖珍版,外觀材料的重大改變只發(fā)生了兩次:一次是1969年的“九大”《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一次是在2007年的“十七大”修訂的《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
1969年的“九大”《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袖珍版,封面受“紅寶書”的啟發(fā),設計采用了20世紀60年代最時髦的裝幀材料——塑料膜封套;考慮到便于攜帶,內(nèi)芯開本,紙張為787×1092的128開,大小可放手掌心,成為名副其實的袖珍本。由于這屆通過的黨章字數(shù)不到3000字,開本雖小,也只有30個頁碼,內(nèi)芯鎖線裝訂,兩張插頁為黑白照片,為袖珍軟精裝,定價0.10元。
此版本小巧,外觀塑皮柔軟平整、艷麗,防水、防潮,好攜帶,非常適合當時的高頻率、高流動性人群社會活動的需要。紅塑皮版本雖小,但工藝卻很復雜,所以人民出版社又多提供了一個不帶塑封套的袖珍平裝本,定價為0.04元。不過使用起來不如塑皮的軟精,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印量流通很少。軍隊系統(tǒng)版本,塑料封面書名下加燙金五角星圖案以示區(qū)別,兩個插頁均為彩印,無定價。
“十大”“十一大”的黨章延續(xù)了“九大”的形式。
1982年,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思想解放,實事求是,考慮塑封皮的袖珍軟精裝黨章開本太小,拿起來閱讀不方便。將用紙規(guī)格從過去的787×1092改為了850×1168,雖然仍是128開本,但成品尺寸大了一圈。同時,為了便于讀者在外觀上區(qū)別上一版的老黨章,塑封皮顏色也從大紅改為醬紅色,一時還引起了社會上讀者的不理解和強烈批評。
我從1996年起兼任人民出版社經(jīng)理部經(jīng)理,主管出版發(fā)行工作,1998年起擔任社領導后,直接抓生產(chǎn)管理,文件租型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人民出版社每年的政治出版任務都很重,上級領導對此也是一年比一年抓得緊、要求高。特別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政治會議文件的出版更是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
在鉛字排版的年代,一本書最快也要十天半個月才能排版出來,后來電腦普及了,排版的問題解決了,但錄入、校訂、改版、印刷、裝訂等基本程序都要走,都需要時間。不僅保證質(zhì)量,還要盡量縮短時間。出版社和各租型單位都在努力。
隨著對租型圖書的時間和質(zhì)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黨章印制中的問題也明顯地暴露出來。其中塑料套封問題首當其沖,塑料質(zhì)輕,化學性穩(wěn)定,不會銹蝕,耐沖擊性好,具有較好的耐磨耗性,著色強,加工成本低,這是它的優(yōu)點,但塑料受光線影響耐熱性差,熱膨脹率大,易燃燒,尺寸穩(wěn)定性差,容易變形;遇冷低溫下還會變脆,又容易老化。
黨章的制作是個長期任務,需求量巨大,但塑料套封不是出版社自己生產(chǎn),加上常年的市場競爭,貨源已高度集中在浙江蒼南一地,價格、質(zhì)量、時間都被賣方市場所把控。
黨章是常備書,它的性質(zhì)決不容許市場上出現(xiàn)斷貨,要不斷地根據(jù)市場的需求來加印,所以塑料套封要常年備貨。但備多了,放倉庫里會老化會變形成為廢品,備少了需要時又不夠用;塑料膜封的厚度要求是13到14絲,但不少租型單位用的厚度卻只達到11絲。一問,規(guī)定材料無貨,無奈。有的還用的是再生的材料,韌性差,厚薄不勻,易變形;重要的是封套套裝時上不了機器,實現(xiàn)不了機械化裝訂大生產(chǎn),完全是人工作坊式一本一本地往里套,勞動力密集,用工成本高,塑料套封套裝時,稍不注意就被扯破,損耗率大。
另外,黨章內(nèi)芯雖小,頁碼印張也不多,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要鎖線,要加硬紙,字數(shù)頁碼多的還要裱脊,否則無法套封。有的承印單位有時為了不耽誤時間,內(nèi)芯采取扎制,甚至直接用縫紉機扎訂,使成品無法合上成了“河蚌”,所有這一切都與這個時代的要求嚴重不符。
我在主管出版工作期間,不斷地接到各地分管租型工作的同志打來的電話,反映黨章印制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很多書店系統(tǒng)的同志也反映,由于塑料封面的質(zhì)量問題,柜臺陳列的圖書受天氣溫度的影響,時間一長就發(fā)生外觀翹變,嚴重影響黨章的嚴肅性,也影響實際的銷售。
2007年,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在即,我想這個現(xiàn)象不能再繼續(xù)下去了。這是個好時機,機不可失。
改版是要冒風險的,幾十年來紅皮黨章已成為一本公認的標志性政治出版產(chǎn)品,中國幾千萬黨員幾乎人手一冊,影響之大,這也是這么多年來,沒有人來提這個事的原因之一。作為一名入黨多年的共產(chǎn)黨員,也出于一種出版工作者的責任、良心,2006年底在社領導班子商議2007年度工作計劃的會議上,我終于把憋在肚里的話說了出來,提出應對“十七大”黨章進行改版的想法,并詳細介紹了我對租型單位、書店了解的反饋意見,認為黨章改版問題這次必須解決?,F(xiàn)在已經(jīng)是21世紀了,我們的黨章外觀還是“文革”的遺風,還在用非常落后的方式來進行生產(chǎn)制作。再說,塑料封套是不易降解的物質(zhì),與國家提倡的新型環(huán)保理念也不符。我認為出國的護照就做得很漂亮,大小也合適,建議新黨章的開本應該參考護照來進行思考設計,裝訂改用騎馬釘,不僅可以加快裝訂速度,還節(jié)約成本。我的意見在社委會上得到一致認可,但社里無權(quán)作出改版的決定,需向人民出版社的上級主管單位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請示。為此社委會決定黨章改版之事由我來牽頭負責。
2007年3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司來社里作調(diào)研,會上我又鄭重提出“十七大”黨章的改版問題,希望能采用新工藝并改成64開本,所幸得到帶隊來的王英利副司長的高度重視,要求我們正式給總署打一報告。同時我與負責出版材料的同志商量,并得到主管出版的任超副社長的大力支持。
隨后,我開始醞釀起草給總署圖書司的報告,5月17日《關(guān)于停止出版〈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128開塑料封皮本的報告》(人社發(fā)[2007]66號),正式通過社辦公室發(fā)出。
我找出保留至今的當年工作筆記本,里面清楚地記錄下黨章改版工作項目一天天的全過程。
隨著時間的臨近,8月9日,我召開了有出版部和政治編輯室參加的“十七大”文件出版生產(chǎn)預備會。任超同志和我在會上介紹了會議的主題和我的想法,對“十七大”黨章的改版問題聽取大家的意見。大家一致表示同意改版。會議決定,由出版部起草一個改版說明函,發(fā)給有關(guān)重點省份的租型單位征求意見,還有新黨章材料的選擇,備貨的市場預測,我們要認真聽取各租型單位的意見,將因改版可能遇到的問題都提前解決,并做好成品防偽防盜印的問題,具體由出版部同志來負責。
8月13日,我同任超同志與出版部進行情況溝通,商量新黨章如采用新開本的紙張材料問題。一旦確定使用后,全國各地就會集中采購,供應有無問題?特別是封面用紙。我再次提出裝訂要取消鎖線,采用騎馬釘,這樣可以上機器,節(jié)約時間,加快速度。
8月23日,同任超及出版部一起商量黨章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藝問題。我打電話與廣東人民出版社李穗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柴力明、四川人民出版社丁青等幾位負責租型工作的老同志聯(lián)系,征詢他們對新版本新材料的意見,并要求他們了解當?shù)爻杏S的工藝問題。
這時裝訂成了改版的突出問題。8月24日,據(jù)出版部反饋的信息說,他們與北京新華廠及承擔我社任務的北京地區(qū)主要承印廠聯(lián)系后,都說新黨章設計使用64開本,尺寸太小,上不了聯(lián)動機,解決不了騎馬釘?shù)膯栴};折頁機也上不了,需要手工折頁,太麻煩。聽后,我心想,如果這樣,改版就是失敗。
我趕緊打電話給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部的鐘軍同志詢問裝訂的問題,他說他們那里沒問題,只要聯(lián)動線走兩次就解決了;給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部的鄭寶芳打電話,她說與工廠商量了,用32開的騎馬釘裝訂線,釘好后再切;問廣東人民出版社的李穗成,他說問了廠子,愿意調(diào)間距,問題都能解決;我又與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柴力明聯(lián)系也說沒問題,大家對改開本及裝訂工藝都表示堅決擁護。這樣,我心里有底了,外地條件不如北京都能解決,北京沒有理由不能解決。我讓出版部的同志將外省市的意見和辦法反饋給北京地區(qū)的各個印制單位,讓他們有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克服。
“十七大”文件的出版,也牽動著人民出版社的上級主管單位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各位領導的心。8月31日下午我接通知去總署,鄔書林副署長及有關(guān)司局領導集體聽取人民出版社關(guān)于“十七大”文件出版工作的準備情況。鄔書林要求人民社必須精心準備,他說黨章改版總署定不了,不用向中央組織部報告,可以向中央辦公廳(以下簡稱“中辦”)直接報,以中辦批復的意見為準。另外定在9月24日召開一次全國人民出版社的社長工作會議,動員布置“十七大”文件的出版租型工作。會后,我又立刻起草了給中辦的黨章改版函。
9月19日我接到中辦打來的電話,下午去位于中南海的中央辦公廳所在地,聽取中辦領導對黨章改版的意見,同行前往的還有社里負責出版印制的張京德和負責裝幀材料的田福慶。接待我們的是中辦的蔣建平處長,他說,看了人民出版社送來的報告后,領導很重視,經(jīng)認真研究:1.封面顏色應鮮紅、艷麗;2.黨徽位置在書名上或下,樣本的形式應多幾個樣;3.黨徽能否起凸,國慶前要把樣定下來。我說沒問題,我們一定按領導的意見辦,回去后用最快的速度重新做好樣本送過來。黨徽起凸可以做,但如增加復雜工序,出版黨章作為政治任務,成品要在極短時間內(nèi)大批量生產(chǎn)出來就會有問題,這次之所以提出黨章改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制作時間。蔣處長說,我們知道了,你們抓緊做樣本送來?;貋砗笪伊⒓吹绞鹄锵驁D書司司長吳尚之匯報了中辦的意見,并商量9月24日全國人民出版社社長工作會議的議程,決定會議由圖書司和人民社合辦,地點就定在人民出版社。會議名稱定為“全國人民出版社專項工作會議”,并邀請中宣部出版局,總署發(fā)行司、印刷司的領導參加?;厣绾笪蚁蛏玳L黃書元匯報了中辦與總署圖書司的意見。
24日上午,“全國人民出版社專項工作會議”在人民出版社四樓會議室召開,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郭義強、總署圖書司司長吳尚之、出版印刷司副司長劉曉凱、發(fā)行司副司長譚文,出席了會議并講話。會議由圖書司副司長馬國倉主持,我社出版部主任張京德、發(fā)行部主任潘少平分別介紹了“十七大”文件租型工作的情況和要求,任超副社長作情況說明,我對黨章的改版做了重要說明補充。
26日,中央辦公廳楊雯打來電話,告知領導看了樣本后意見是:1.確定以一號本(大紅)的顏色;2.黨徽應置于書名上方,比原高度上提約1/3;3.黨徽和書名間距再縮至適當比例;4.紙差一些,樣書再選用好一點的紙。我立即通知出版部,重新做樣本,再送樣,做樣本可用好點的紙,但大批書仍以原定計劃。
28日上午讓出版部將新做的黨章樣本兩種,分別標上A和B,表示是兩種方案后即送中辦。我給楊雯打電話,告知樣本已送出,顏色為國旗紅,書名與黨徽的間距已根據(jù)上次返回意見進行了調(diào)整。希望中辦能盡快拿出意見。
因為牽涉到印制材料必須提前備貨,不只是我們一家,全國各省區(qū)的印制單位都有一個備貨的問題,材料全國統(tǒng)一,時間太集中,就容易出問題。馬上又是國慶長假,我心里非常著急。耐心等待了一天后,9月30日,我打電話給中辦楊雯,詢問黨章方案意見情況。她說:“已初定B本,再看其他幾部門領導意見,下午可告知?!?/p>
我等了一下午,沒有得到結(jié)果。10月1日、2日依然沒有電話。直到10月3日下午5時電話鈴聲終于響起,楊雯來電話告知:“A、B兩個方案,確定為B方案,不再文字通知,可以進行了?!蔽壹磿r通知出版部張京德,并告知開本大小不再變了,以送審批準的樣本為準,紙張規(guī)格850×1168的64開本,具體尺寸為138×100,封面國旗紅特種充皮紙。可以馬上通知各地租型單位進行材料備貨。
國慶長假結(jié)束后,11日下午召開出版部全體人員會議,為“十七大”的文件出版工作做最后的動員,我提出:1.要發(fā)揚人民出版社優(yōu)良傳統(tǒng),敢打硬仗;2.確保質(zhì)量,確保時間,爭取做到無差錯;3.妥善安排,做到緊張而不亂;4.有問題及時協(xié)調(diào),后勤保障做到位。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就等大會召開文件公布。
2007年10月15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全社人員立刻投入到緊張的編輯出版工作中?!吨袊伯a(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輔導讀本》《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都在按預定的方案同步進行。
大會的最后一天通過了《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修正案)》,將科學發(fā)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增入黨章。
25日上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帶領總署有關(guān)部門的負責同志來到人民出版社,慰問看望奮戰(zhàn)在生產(chǎn)第一線的全體成員,以及來京參與黨的十七大文件出版發(fā)行工作的全國各地人民出版社的同志,為進一步全力做好租型印制工作再作動員,勉勵大家為黨的宣傳出版工作作貢獻,并為即將返回的各地人民出版社同志壯行。
新黨章出版后,一改四十多年的老“面孔”,面貌煥然一新、美觀大方;封面材料環(huán)保并防盜版;整體制作工藝簡單,能上機器進行大批量生產(chǎn);攜帶方便,便于閱讀,不怕水跡油漬,保持了原袖珍本的全部優(yōu)點,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評。全國首批印量就達到了1100萬冊,至11月23日開印不到一個月,全國總印量達到了1500萬冊,這樣的速度在以往歷屆黨章印制過程中是不可想象的。
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也即將迎來人民出版社建社一百周年。在這樣一個喜慶的日子里,回憶往事,看看走過的路,我想也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摘自《新聞出版博物館》2021年第1期。作者為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