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軒
察爾森嘎查(“嘎查”在蒙語里意為“行政村”)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是一個集水庫、森林、草原等景觀為一體的小鎮(zhèn)。
李巴圖一家
2019年,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團委書記安明泰老師在察爾森嘎查開展脫貧攻堅對口幫扶工作時發(fā)現(xiàn),察爾森嘎查因為是鎮(zhèn)政府所在地,農(nóng)民人均耕地面積比較少,但每戶都有接近半畝的院子沒有被很好地利用。于是他提出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種植蔬菜、養(yǎng)殖家禽,開發(fā)好?“庭院經(jīng)濟”來為百姓增收。安明泰老師也結(jié)合專業(yè)所長,根據(jù)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宣傳和展示脫貧攻堅故事。他制作拍攝了教育部扶貧微視頻大賽中國傳媒大學紀錄片《看見》,并為當?shù)匾粦裟撩窦彝ヅ臄z了一張極有意義的全家福。
呂景德(第一排左1)和他的家人們
照片里的人是在2020年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成功脫貧的李巴圖一家。我們在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后,就被它深深吸引:大草原上,天空湛藍,湖水清清。李巴圖一家三代五口身著鮮艷的民族服飾,佇立青草之中。不僅是照片中的李巴圖一家“全家”的概念讓我們感到溫暖而幸福,更重要的是,這是在決勝脫貧攻堅的關(guān)鍵節(jié)點,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合影。這成為了點燃我們項目靈感的火花,我們決心組建一個團隊,為當?shù)仄渌撠毜慕n立卡戶拍攝全家福,記錄這樣一個個珍貴的瞬間。
在走進這位爺爺家之前,我們被他們干凈的二層小院兒吸引了。院子并不大,左側(cè)是自己打理的一小塊菜地,右側(cè)是一個簡易的羊圈。大門正對著一串樓梯,供居住用的房子,就建在樓梯之上的小平臺上。
爺爺奶奶非常熱情,聽聞我們的來意后,急忙張羅,把在村里各處忙碌的兒子女兒都叫了回來,這也成為了我們拍攝的所有家庭中,人最“全”的一張全家福。
這位爺爺,也就是這戶人家的戶主,名叫呂景德,是察爾森嘎查的重點幫扶對象。家中平日只有老兩口居住,爺爺患有腦梗和股骨頭壞死,因此家里日常的重活累活,都沒辦法頂起來。2018年以來,政府幫著他們改造了當時的D級危房,兒子女兒的生活也逐步走上了正軌,爺爺、奶奶的基本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現(xiàn)在得以安心養(yǎng)老。
呂景德并不是土生土長的察爾森人。1971年,身在遼寧的他遇到糧食困難,剛好那時的察爾森嘎查在招木匠,他就決定來這里干活兒謀生。也正是在這里,他認識了自己的妻子,隨后,便把家也遷了過來。和妻子結(jié)婚的時候,呂景德爺爺?shù)陌謰屢呀?jīng)70多歲了,妻子沒伺候兩位老人多長時間,兩位老人便先后去世。呂景德只能帶著妻子,在荊棘遍布的生活中緩緩前行。
說起剛來察爾森嘎查的那段日子,爺爺也是欲言又止、感慨萬千?!皠倎淼臅r候沒法兒說了,花了180塊錢買的房子,3條腿兒撐起來的。夏天漏雨冬天漏風,現(xiàn)在想起來,當時要是有這么一個羊圈,也比那時候的房子強?!蔽覀兛粗@個坐落在廣闊玉米地旁的溫馨小院兒,確實很難想象爺爺口中描述的那種窮苦的境況。
曲志廣和父母
吳田小一家
“現(xiàn)在的孩子根本想象不到那時候房子的情況。這個樓梯,羊圈,都是政府給搭的,原先,這里就是一個大土坡兒。純土坡兒,啥也沒有!”說到動情處,爺爺?shù)难劬聪蜻h方,閃爍不定。
曲志廣是我們在村子里遇到的唯一一個返鄉(xiāng)就業(yè)的大學生。2017年9月,他從吉林北華大學畢業(yè),2018年回到當?shù)卣畯氖鹿嫘詬徫唬?020年通過換屆選舉留在察爾森嘎查擔任村里的會計。
曲志廣一家只有他一個孩子,父親曲鳳貴也在村委會任職,平時村子里不忙的時候,就管管家里的玉米地。實踐團隊剛剛走進他家的時候,他正在指導親戚家的妹妹如何申請教師資格證考試。妹妹現(xiàn)在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站在一個職業(yè)選擇的關(guān)鍵節(jié)點,曲志廣竭盡自己所能幫助她,走出村子,走向城市,在更高的平臺去探索人生的意義。
曲志廣的父親母親都比較靦腆,面對鏡頭的時候顯得非常拘謹。曲志廣便和我們聊了很多。他談到,當時決定去讀大學,是想要開闊自己的視野。大學畢業(yè)后,在抉擇自己的下一步規(guī)劃發(fā)展時,剛好看到政府給出了招聘公益性崗位的政策,他便借此機會回到了察爾森。提及回鄉(xiāng)就業(yè)的原因,曲志廣真誠地說:“咱們肯定還是首先希望自己的家庭越來越好,所以如果家鄉(xiāng)有合適的就業(yè)崗位和機會,還是很愿意回來?!?p>
實踐團隊成員走入當?shù)亟n立卡戶家中調(diào)研
但是目前,曲志廣仍然是察爾森嘎查唯一一個回鄉(xiāng)就業(yè)的大學生,在整個村子里,青年群體還處在一個待補充的狀態(tài)。實踐團隊在察爾森嘎查進行拍攝期間,有一隊同樣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團隊也在開展調(diào)研。當?shù)氐拇甯刹扛袊@道,“你們在嘎查的這段時間,是我們嘎查里年輕人最多的時候,給我們帶來了特別多的朝氣?!?/p>
在走訪的過程中,實踐團隊對于當?shù)厍嗄陝趧恿α魇栴}感受非常明顯。在我們問老人“孩子能不能抽空趕回來一起照相”的時候,老人的反饋大多是,子女都在省外打工,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回來幾天。甚至有一戶人家的奶奶和我們說,孩子只能在年三十的時候回家坐一小會兒,簡單吃口飯,就又要匆匆趕回打工的地方。
當我們用“周六周日能不能趕回來”的稚嫩問題去和村民們交流時,村民們露出無奈又淳樸的笑容,對我們說:“打工是沒有周末這一說的?!贝迕駛兊幕貞欢茸屛覀兏杏|頗深。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也許我們能初步解決物質(zhì)上的困境,但若要真正實現(xiàn)幸福和精神上的充實,仍需要源源不斷的努力。
吳田小是察爾森嘎查一位87歲的蒙古族奶奶,患有心臟病,也基本沒有勞動能力。定點幫扶以來,政府不僅給她家改造了新房,還通過多種途徑改善了物質(zhì)生活條件。
走進家中,墻上的一張1973年的全家福映入我們眼簾。這是我們走訪過程中遇到的唯一一戶有全家福老照片的村民,這和我們此行來訪的目的不謀而合,也勾起了大家強烈的興趣。
照片中,吳田小和丈夫坐在中間,身邊緊緊地圍繞著所有的家人。當我們細細端詳才發(fā)現(xiàn),照片中除了年輕時的吳田小奶奶和她的丈夫,都是面龐稚嫩的孩子。奶奶的女兒向我們解釋道,照片里這些孩子是吳田小生養(yǎng)的11個子女。二女兒激動地向我們介紹著照片里的兄弟姐妹們:“這是老大,這是我,這是老三……老媽手里抱著的這個,是我妹妹,她現(xiàn)在和老媽一起住?!庇腥さ氖?,由于兄弟姐妹實在太多,年份也間隔十分久遠,吳田小奶奶和女兒們一起數(shù)了兩三遍,才和我們順清楚了所有孩子的年齡排序。我們在一旁看著,覺得這一幕又溫馨、又可愛。
這張照片的故事還不止如此。令人驚訝的是,它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全家團聚在一起拍攝的照片,而是照相館利用一些早期的PS技術(shù),把好幾張照片東拼西湊合成的一張全家福。這大概也是這么多年來,這個大家庭唯一的一張全家福。即便如此,奶奶還是把它鄭重而小心地貼在床頭。相信這里面熔鑄著的,不僅是她對于自己所有孩子的愛,更是對家人能夠團聚一堂的永久心愿。
我們發(fā)現(xiàn)吳田小奶奶很喜歡拍照,家里的墻壁上、衣柜上,都貼著不少日常的生活照片。有奶奶和自己兒女的照片,亦有不少同孫子輩的照片?!白訉O滿堂”四個字,久久縈繞在我們的心里。
在我們和奶奶的談話中,發(fā)現(xiàn)奶奶雖然已經(jīng)87歲高齡,但她保持著非常好的精神狀態(tài)。她與我們流暢交流,走路也不成太大問題,頭腦也非常清晰,臉上始終帶著慈祥而淳樸的微笑。只是我們很難想象,奶奶如此瘦小的身軀,是怎樣把11個孩子含辛茹苦地拉扯大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家庭,更是由一位瘦弱、但是堅強而偉大的母親支撐起來的港灣。
雖然我們拍攝全家福的實踐周期內(nèi),能夠趕回來的兒女只有寥寥幾人。但是能夠借這樣的契機,給老人多提供一些團聚的機會,陪老人聊聊天,聽老人講講以前的故事,于她,于我們,都是一件幸事。
責任編輯:賈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