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加 嶺
(揚州文史館, 江蘇 揚州 225009)
林述曾(1765—1819),字季修或季旃,號小溪。關(guān)于林述曾的生卒年都依據(jù)于阮元《梅花屋詩(存)序》:“季修為予表弟,少于元一歲?!髂瓴∽?年五十有五。”阮元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則林述曾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五十有五”,則卒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林述曾是揚州府甘泉縣陳家集(今儀征市陳集鎮(zhèn))人。父林,母朱氏。工詩,善草書。有《梅花屋詩存》。
林述曾出生于揚州西山陳集名門望族林氏。陳集林氏原籍福建莆田。阮元幼時隨母親林氏常住外婆家,“與諸表晜季讀書菽勤堂老宅”,當然也包括林述曾。因此阮元對西山林氏了解頗多。老宅門聯(lián)署:“忠孝有聲天地壯,古今無數(shù)子孫賢。”阮元請益于舅父林開,林開對他說:“此宋高宗賜題雙闕孝子祠堂詩也。”后來還知道了林氏先祖比干盡忠,及其子泉被周武王賜姓林氏。至唐代時,又有莆田人林攢以孝知名,以至白鳥集,甘露降。據(jù)阮元《西山林氏本支世系表序》中云:“林氏為閩中巨族,而西山為雙闕分支矣?!薄疤旌笳?為宋都巡簡林公愿之第三女,成道于泉之湄嶼,歷代封為海神。于先太夫人,為異代祖姑也?!?/p>
阮元也曾在揚州建兩座供奉媽祖的宮(庵):一座是嘉慶八年(1803),阮元將將自己出生的住宅改為庵時,命名“海岱庵”,并在庵內(nèi)供奉天后。另一座是嘉慶十二年(1807)四月,阮元在陳家集南街建天后宮及其外祖林氏宗祠。阮元為什么要供奉媽祖呢?原因有二:一是他的外祖家林氏是福建人,是媽祖林默的后裔;二是阮元任浙江巡撫時與剿滅海盜有關(guān)。
道光十六年(1836),阮元在陳集修建舊德祠,里面供奉了包括上官儀、李春芳等14位與揚州西山有密切關(guān)系的賢達之人的牌位。其中有林文璉、林廷和、林廷岳三人。林溥在《揚州西山小志》題詩贊曰:“一時余韻與流風(fēng),郁郁崇祠夕照中。舊德山中思闕典,低徊名宦與孤忠。”
嘉慶四年(1799)十一月十五日,阮元抵達杭州任浙江巡撫。林述曾“隨任襄理幕務(wù)?!薄栋先钤畼涿坊〞萦洝份d:“自予撫浙,即在予署助余。因沿海有交恥盜船,親往溫臺剿辦甚勞。至于在杭傾資以濟,賞勵兵將鄉(xiāng)勇,大凡諸物之用,則皆季修持籌之力為多,源源不絕,余不內(nèi)顧?!?/p>
嘉慶十年(1805)閏六月十五日,阮元父親阮承信逝于浙江官署,阮元奉請解職。林述曾跟隨離開杭州。《跋阮元三十樹梅花書屋記》又載:“及予丁艱歸,則康山主人江君文叔知季修長干才,邀去助鹺總之事。文叔感其勞,為之納知縣資?!盵2]江文叔即揚州大鹽商江春之子江振鴻,字頡云,一字文叔,一作字吉云,又字成叔。善詩古文,工草書;又善山水花卉,皆精妙。頗自矜重,不輕為人染翰。性好客,家有康山園,海內(nèi)名流至邗上必造焉。流連筋詠,殆無虛日。著有《鶯花館詩抄》。
嘉慶十八年(1813),林述曾授浙江武康知縣。距武康縣城僅9公里之遙,有一處曾經(jīng)在歷史上令人刮目的地方銅官山。世傳漢朝時吳王劉濞曾在此煉銅。林述曾到游玩,并作詩:“振衣直上逼天光,磴道凌虛縱目長。萬壑秋聲松四面,一林濃翠竹千行。云留深洞生仙草,風(fēng)動懸蘿帶古香。自是六朝形勝地,芙蓉朵朵插青蒼?!盵3]在任六年,后來認為做官會束縛自我,“以官為苦”,堅決辭官還鄉(xiāng)。臨行作詩留別,詩中有句云:“歸家高臥夢魂安,只仗清風(fēng)兩袖還?!逼淝灏字救た梢娨话摺<螒c二十三年(1818)十月告疾乞歸??上觳患倌?第二年就去世了。
林述曾受家族影響,喜愛梅花。其祖父林廷和的祠堂在陳集集鎮(zhèn)東南隅,面對臘山,嘉慶年間建的。庭外有數(shù)棵老梅樹,花開繁茂。他的曾祖父林文璉修筑雙清閣,“環(huán)種梅花數(shù)十樹,為一時之盛?!焙髞黼p清閣傾圮,梅花也殘毀殆盡。林述曾有在此補栽梅花的想法,可惜沒有實施。
嘉慶六年(1801),林述曾請錢塘奚岡繪《繞屋梅花三十樹》長卷。絹本,寬六尺,高一尺三寸,淡設(shè)色,畫山水、書屋、梅花。款云:“繞屋梅花三十樹,小溪先生屬,畫于冬花盦,鐵花奚岡?!扁j印三:“奚岡”“蒙道土”“冬花盦”。嘉慶九年(1804),他又請昆山王學(xué)浩繪《繞屋梅花圖》,寬三尺六寸,高一尺。淡設(shè)色畫山水、書屋、梅花??钤?“繞屋梅花圖,甲子二月十九日為小溪二兄先生作,椒畦浩?!扁j印二,“王學(xué)浩印”“山南老屋”。二公皆名手,此二幅尤得意之筆。卷首“繞屋梅花三十樹”篆字七,款:小溪二兄正,孫星衍。鈐印三,“臣星衍印”“丁未對策”“上策都官”。又卷尾詩跋三十一家。題詠者有阮元、錢大昕、吳穀人、陳古華、孫古云、李銳、陳恭甫、陳曼生、程竹盦、朱為弼、焦循、顧南雅、沈葑池、錢枚、許楚生、張鑒、沈鼎甫、吳春橋、吳鼒、張船山、屠倬、陳云伯等。
阮元題:“嘉慶七年春,阮元為表弟林小溪《繞屋梅花圖》題七絕一首并跋。先后題圖者有三十一家之多。家住西山山色里,更敦繞屋種梅花。我思更種新庵樹,結(jié)個梅莊近外家。小溪林二表弟于揚州西山陳家集住屋外多種梅花,拈舊句繪圖為卷。吾外祖梅溪公為清白吏,寄情于梅,小溪蓋亦寓意于此。陳家集東二里許有新庵,松篁甚密,元亦欲于此多栽梅花,以為他日憩言之所。嘉慶七年春,阮元識?!扁j印三:阮元之印、云臺、瑯?gòu)窒绅^。錢大昕題詩:“花與君家有夙緣,橫枝繞屋倍便娟。廣平賦與堯章曲,揮翰多應(yīng)勝昔賢?!?“彷佛羅浮夢里身,三間屋外暗香勻。折枝不用遙相贈,江北江南一樣春?!绷质鲈灶}:“手種梅花帶月鋤,雙清閣下讀遺書。愛他冰雪寒如此,偏引春風(fēng)到敝廬?!薄肮律较阌白钋迦A,訪得吾宗處士家。一自西湖留客住,故園孤番花?!盵4]
嘉慶六年(1801),林述曾還請陳鴻壽為他刻“繞屋梅華三十樹”朱文印,今藏于上海博物館(圖1)。邊款云:“小溪二兄系衍逋仙,家鄰東閣,橫斜清淺,影瘦吟身,浮動黃昏,香酥遠夢。爰倩奚九為圖,更乞?qū)O郎篆句。三十樹梅花開后,當與君騎鶴揚州,十二橋春水漲時,還共我吹簫孤嶼。辛酉十又一月,曼生記并制。”又有吳熙載跋:“林小溪亦字季旃,為吟軒尊公父執(zhí)。此印陳公佳作,故吟翁尤重之。甲子仲春讓之觀,為之記。”[5]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嘉慶六年(1801)拔貢,官江南海防河務(wù)同知。著有《種榆仙館詩鈔》等。
圖1 陳鴻壽刻“繞屋梅華三十樹”朱文印
在阮元幕府中,林述曾與陳鴻壽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現(xiàn)留存下來的陳鴻壽信札中有多封致林述曾的,其他的或多有提及?!洱嬏擙S藏清朝名賢手札 4》有兩幅陳鴻壽致林述曾手札。其中一札中寫道:“……繹堂先生頗乖眾望,居然饕餮,恐假威者之所為耳。鹽塊可惡,亦須得此一番懲創(chuàng)也……”[6]據(jù)許雋超《中山圖書館藏〈陳曼生先生簡札〉略考》及張武裝《陳鴻壽致澣筠十三札漫考》,這些信札中有多處提到林述曾。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20春季拍賣會曾拍賣陳鴻壽贈林述曾的對聯(lián):“眼底真能無物我,胸中要自有經(jīng)綸。”(圖2)題跋:“小溪親家二兄大人正之。弟陳鴻壽?!贝苏f明陳鴻壽與林述曾后來成為兒女親家了。
圖2 陳鴻壽贈陳述曾對聯(lián)
阮元在《梅花屋詩(存)序》中說:“季修本未力于詩,惟在予幕,與吳澹川、孫蓮水、陳曼生、云伯諸詩人朝夕相友善,耳濡目染。天性本慧,自然成家?!?吳文溥(1741—1802),字博如,號澹川,浙江嘉興人。著有《南野堂全集》《意香閣詞》等。孫韶(1752—1811),字九成,號蓮水,江蘇上元人。袁枚弟子,有詩名行世。中年游阮元幕府,歿于幕中,歸葬金陵。著《春雨樓詩略》。陳文述(1771—1843),字退庵,號云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嘉慶五年(1800)舉人,官江都等地知縣,與族兄陳鴻壽齊名,時稱“二陳”,工詩,有《碧城仙館詩鈔》。
林述曾多次參加阮元組織的詩歌唱和。嘉慶五年(1800),阮元招王昶、孫星衍、林述曾、張鑒等師友、弟子登西湖第一樓。林述曾作《第一樓》:“憑欄隨意俯晴空,星聚三臺列上重。問字淵源尊祭酒,研經(jīng)根柢拜司農(nóng)。湖光十里當窗展,山色千層到檻濃。才士無雙樓第一,丹梯躡處即仙蹤?!盵7]《皋亭唱和集》中有《癸亥冬日,皋亭探梅偕陳曼生》,林述曾有詩:“春風(fēng)吹雪到天涯,探得寒梅又著花。伴我冰心真耐冷,依人香夢莫爭差。影浮淺水千層艷,路人深山一徑斜。攜共揚州二分月,好隨東閣醉流霞?!盵8]《南野堂筆記卷九》云:“武林節(jié)院諸名士賦《春閨詞》,佳者如會稽顧廷綸鄭香云:‘碧桃花下小徘徊,花為愁多只半開。折取一枝插云鬢,引將蝴蝶上頭來?!瘡V陵林述曾小溪云:‘柳色翠分眉黛,桃花紅染胭脂。門外馬蹄去后,簾前燕子來時?!?仁和張迎煦鄒谷云:‘舊年春草生,送郎出門去。今年春草生,空房泣天曙。春草滿門前,不見郎行處?!薄抖ㄏ阃すP談卷四》載阮元有南宋宮中物奉華堂硯,朱文藻、陳文述、林述曾等有奉華堂硯詩。林述曾詩:“大劉妃子奉華堂,宮禁流傳硯一方。清淚流珠咽鴝鵒,高臺殘瓦憶鴛鴦。代書玉詔頒諸將,閑寫蘭亭侍上皇。南渡江山空半壁,墨池天水自滄桑。”鄒安《廣倉硯錄》載:“甘泉林季修(述曾)奉華堂硯詩云:“(略)劉夫人即貴嬪,宋內(nèi)府法書名畫皆為其所掌?!?/p>
林述曾去世后,他的兒子林溥、林鴻“檢其詩稿無多”。阮元“為之編次成一卷”,命名《梅花屋詩序》,并為之作序,還準備“補種梅花,以詠清白之世芬矣?!?/p>
林述曾善草書,工畫。惜未見作品傳世?!度逶~》中有焦循的一首詞《點絳唇·題林小溪麻姑畫》:“東海桑田,換來三度年猶小。髻云香繞。真?zhèn)€人間少。 米是靈砂,指點原非狡。丹青巧。怕人鞭拷。短畫衫遺爪。”此詞說明林述曾的畫藝也很精湛。
林述曾有四個兒子:林溥、林慶臣、林琮、林鴻,皆妻吳孺人生,其中林慶臣過繼給林述曾哥哥林超曾為后。林溥、林鴻俱有文名。
林溥字少紫,號堅園或瞻原,“讀書能文”。工墨梅,“豐神灑落,氣韻古秀。” (汪鋆《揚州畫苑錄》)道光十七年(1837)舉人;咸豐二年壬子恩科(1852)中三甲進士46名,分發(fā)山東任縣令?!读质弦患已浴份d有林溥的《會試朱卷》,收制藝3篇,試帖詩1首;《鄉(xiāng)試朱卷》收制藝3篇,試帖詩1首。咸豐八年(1858),青州知府毛永柏建四松園。張積中、林溥、徐順昌、過浩、金監(jiān)五人參加“四松園會”。過浩畫圖以志,張積中作序。
林溥為官后,“政聲大著,稱為當時良吏?!蓖纬跄耆紊綎|長清縣令,《肥城縣志》所載《黃崖紀事略》:同治五年“巡撫(丁寶楨)慮各縣上言過當,檄道員潘俊文詣黃崖招積中(張積中,儀征人,太谷學(xué)派北宗傳人),又檄藩司親至長清,令吳載勛與知縣林溥入山告諭,至則不得入?!笨梢娺@時林溥擔任長清縣令。同治七年(1868)林溥調(diào)任即墨縣令。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十九日,丁寶楨《特保賢能各員摺》中云:“茲查有濟南府知府翼易固、高唐州知州帥嵩齡、歷城縣知縣孫善述、章邱縣知縣蔣度第、蓬萊縣知縣沈九齡、即墨縣知縣林溥、高密縣知縣周麟章等七員,或廉靖居職、勤篇匪懈,或強敏遇人、任事勇往,才質(zhì)不必盡同,居官皆有實跡,足屬通省循良之選?!薄爸暫蜓a同知、直隸州知州、即墨縣知縣林溥,查該員性情質(zhì)實,淡泊寡營。前任高密,撫綏百姓,極為安帖。現(xiàn)任即墨,訟獄簡靜,征解清楚,而辦理公事,不弛不擾,民甚安之。洵為謹飭自好,黽勉盡職之員?!盵9]從同治十一年(1872)開始主持修編《即墨縣志》,歷經(jīng)五年修成。同時他又在當年重修嶗山書院、文廟、先師廟、崇圣祠等??h志中載有林溥撰《修勞(嶗)山書院記》一文,敘述了重修嶗山書院的經(jīng)過,葺修之資由林溥倡,“紳富量力捐得成數(shù)”。修繕自當年九月始,十一月竣工,共耗資財“京錢二千五緡”。因勤政愛民,政聲卓著,被提升為東平知府。在同治十一年(1872)《即墨縣志》成書的序言中他標注的官銜為“賜進士出身、誥授朝議大夫、知府銜、即補同知直隸州、升任東平州知州知即墨縣事,揚州林溥序?!闭f明此時他即將離開即墨赴東平知州任。同治十二年(1873)在東平任上,他親自監(jiān)督流浚黃河入???興筑堤壩,保證了運糧漕船暢行。林溥自奉儉樸,卻不吝周濟貧困親族與故舊。他一生嗜學(xué),上自六經(jīng),下至諸子,無不涉獵;又愛好詩詞。王開益望湖草堂為北湖名勝,汪醇卿曾繪《望湖草堂圖》,阮元題記,吳讓之、林溥、李允洵、郭春藻皆賦有詩。著有《暉堂詩集》八卷。他對家鄉(xiāng)歷史文化非常關(guān)注,清咸豐年間避太平天國戰(zhàn)亂家居時,讀到其叔祖林蘇門撰寫的《續(xù)揚州竹枝詞百首》和《邗江三百吟》,發(fā)現(xiàn)其中沒有素稱“西山小揚州”陳集的記載,于是萌生編撰《西山小志》的意愿。他踏尋古跡,訪問故老,搜索舊聞,潛心編撰,終于完成《揚州西山小志》一書。此書寫成后,沒有立即刊印,而是以手抄本存世。這是這一帶私人編修的鄉(xiāng)鎮(zhèn)志書,資料十分珍貴。另外,林溥編修了《莆田林氏西山本支族譜》四卷。后卒于任。
林鴻字椒生或茮生,“少年工書畫,有大家風(fēng)”?!半[居不仕。工鐵筆,與陳曼生埒。善山水,其表叔阮文達公《禮祀洲》圖卷是其所繪。先其兄卒。”(汪鋆《揚州畫苑錄》)道光十六年(1836)刻“明月前身”印(今收入《中國閑章藝術(shù)集錦》)(圖3)。新加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4春季古玩藝術(shù)品拍賣會拍賣林鴻“花亭胡氏” 云龍紋田黃方印(圖4)。邊款:“道光丙申冬日,茮生林鴻刊?!?道光丙申年即道光十六年(1836)。輯有《小碧瑯玕館印譜》。阮元曾為此印譜作序云:“茮生專法曼生……今椒生之印,亦以成名?!甭?即陳鴻壽。
圖3 林鴻“明月前身”印 圖4 林鴻“花亭胡氏”印
因此,林述曾從小就未在科舉考試中下很大功夫,《林氏一家言》沒有收錄他的制藝詩文。他本可以憑借家族姻親,無論經(jīng)商或做官都可以有所發(fā)展。終因本人性情散淡,不想為俗事所累,故辭官歸里,體現(xiàn)了一介書生的清高。他以梅為友;好詩,但不多作。但他對詩書的愛好,影響到自己的兒子,其中長子林溥、四子林鴻俱有文名藝名。林溥為官,政績顯著,并撰《揚州西山小志》;林鴻雅好藝術(shù),尤擅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