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榕杰,劉忠國,張春輝
(廈門市第三醫(yī)院骨科 福建 廈門 361000)
腰椎管狹窄LSS 為臨床綜合征的類型之一,椎管通過數(shù)個脊椎錐孔連接形成通道,對間脊髓神經(jīng)可加以保護,脊髓神經(jīng)束經(jīng)椎間孔椎間出椎管分布到軀體、四肢,從而形成周圍神經(jīng)可支配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1]。腰椎管狹窄發(fā)生的原因,和腰椎管/椎間孔狹窄有關,壓迫至馬尾神經(jīng)/神經(jīng)根,并與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脊柱外傷、腰椎滑脫等存在緊密關聯(lián)性。臨床表現(xiàn):腰背痛、間歇性跛行、坐骨神經(jīng)痛等。為改善該病患者的預后,本次研究將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30 例腰椎管狹窄患者,重點觀察通過多裂肌間隙入路經(jīng)椎間孔椎間融合術治療、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經(jīng)椎管減壓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30 例腰椎管狹窄患者,以計算機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參照組,各15 例。試驗組男9 例,女6 例,年齡42 ~70 歲,平均年齡(56.3±2.5)歲,病程1 ~7 年,平均(4.4±1.3)年;參照組男10 例,女5 例,年齡43 ~70 歲,平均年齡(56.5±2.6)歲,病程2 ~7 年,平均(4.5±1.4)年。兩組腰椎管狹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管狹窄診斷標準;②腰椎滑脫度為Ⅰ~Ⅱ度[2];③患者和其家屬閱讀知情同意書后簽字。排除標準:①伴惡性腫瘤;②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③臨床資料不全。
參照組實行氣管插管、全麻,采取患者俯臥位,在C 型臂X 線下定位手術位置,通過后正中入路經(jīng)椎管減壓術治療。然后在后正中作1 個長度約8 cm 的縱向切口,保留棘上、棘間韌帶,經(jīng)棘突旁于兩側對椎旁肌進行剝離,充分顯露關節(jié)突外緣關節(jié)、橫突,放置椎弓根螺釘后切除椎板間韌帶、關節(jié)突[3]。除此之外,應完全顯露這一側椎孔、椎間盤外側,實行神經(jīng)根管減壓處理,經(jīng)外側切除椎間盤、上下終板軟骨。如果對側存在癥狀應進行急性神經(jīng)根管減壓處理,將椎間高度撐開后在椎間空隙植入椎間融合器,充分沖洗傷口后置入引流管、縫合切口。
試驗組實行全麻、采取俯臥位、確保腹部為懸空的狀態(tài),然后在后正中線兩側旁3 cm 左右位置插入2 枚長針頭,于C 型臂下降長針放在手術間隙上下椎弓根位置,于兩側長針頭連線為中心作1 個4 cm 縱向切口,將皮膚、皮下組織、腰背筋等切開后,以鈍性分離多裂肌肌束間隙-椎板[4]。通過微型椎板拉鉤牽開四周肌肉組織,充分顯露椎板、間隙上下小關節(jié),在C 型臂下置入4 枚椎弓根螺釘,結合臨床表現(xiàn)考慮進行單側減壓/雙側減壓。選擇骨刀將上位椎體下關節(jié)突切除,于直視下通過咬骨鉗咬除下位椎體上下關節(jié)突,通過咬骨鉗咬除下位椎體上下關節(jié)突反褶部,局部切除自體骨要成碎骨顆粒留作備用。待咬除黃韌帶后進行椎管靜脈叢止血,完全暴露內側硬膜囊、椎間隙,將椎間盤切除后牽開神經(jīng)根,采取相同方法處理對側。清理軟骨終板、試模后使用解剖型椎間融合器填充自體骨顆粒,剩余自體骨置入椎間隙,這時可將椎間融合器植入椎間隙,和鈦棒連接后加壓固定,在C 型臂透視下確定內固定位置、置入引流管,術后2 d 拔出引流管。
(1)觀察兩組手術前、手術后3 個月VAS 評分;②臨床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③手術前、手術后3 個月JOA 評分、ODI 評分。
(1)觀察兩組手術前、手術后3 個月VAS 評分,通過視覺模擬VAS 評分對兩組疼痛癥狀評分,總分為10 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疼痛癥狀改善效果更好。(2)觀察兩組臨床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3)觀察兩組手術前、手術后3 個月JOA、ODI 評分。采取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 評分對兩組腰椎功能,即為主觀癥狀、臨床體征,以及日?;顒邮芟薅?、膀胱功能4 個方面評分,總分29 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腰椎功能改善效果越理想。利用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 評分對兩組生存質量評分,總分50 分、分數(shù)越低代表生存質量改善更好。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術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3 個月,試驗組VAS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3 個月VAS 評分的對比(± s,分)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3 個月VAS 評分的對比(± s,分)
組別例數(shù)VAS 評分手術前手術后3 個月試驗組158.6±1.32.3±0.6參照組158.3±1.14.7±0.9 t 0.68229.0282 P 0.50070.0000
試驗組手術時間短于參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少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的對比(± 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的對比(± 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術后引流量/mL試驗組 1552.4±4.8103.1±7.239.1±2.3參照組 1578.4±7.2139.4±10.355.3±3.2 t 11.636811.187115.9211 P 0.00000.00000.0000
手術前,兩組JOA、ODI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3 個月,試驗組JOA 評分高于參照組、ODI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3 個月JOA、ODI 評分對比(± s,分)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3 個月JOA、ODI 評分對比(± s,分)
ODI 評分手術前手術后JOA 評分組別 例數(shù)3 個月手術前手術后3 個月試驗組 15 12.56±1.22 22.17±2.03 26.91±1.35 13.34±0.97參照組 15 12.53±1.21 18.95±1.74 26.88±1.32 15.18±1.08 t 0.06764.66430.06154.9090 P 0.94660.00010.95140.0000
多裂肌存在短、有力肌纖維,可在較短的距離產(chǎn)生肌力,對穩(wěn)定脊柱發(fā)揮關鍵作用。同時多裂肌和四周間肌肉存在間隙,肌束自身存在多個分裂面,間隙可作為天然手術入路,與分裂面鈍性分離肌束,以此降低多裂肌的損傷程度。在經(jīng)椎間孔椎間融合術中運用,工作通道內移、管道牽開器的傾斜角度不會很大,能夠加大減壓的范圍。當前,微創(chuàng)脊柱外科技術發(fā)展前景較好,通過微創(chuàng)理念、微創(chuàng)方法,實行經(jīng)椎間孔椎間融合手術治療的效果理想,在減壓之上有助于盡可能保留后柱正常結構,此時能加大適用范圍[5]。實行多裂肌間隙入路、經(jīng)椎間孔椎間融合手術治療,能秉持微創(chuàng)的原則操作、保留上關節(jié)突外側、切除反褶部,結合減壓情況實行半椎板切除,采用調整椎板拉鉤方向的方式觀測棘突底面、對側椎板,從而達到中央管減壓、對側隱窩減壓的目的[6-7]。手術優(yōu)勢為工作通道內移能夠加大減壓的范圍,單側完成雙側減壓處理,防止椎旁肌尤其為多裂肌剝離、過度撐開的現(xiàn)象,利于降低術后腰痛及肌肉萎縮情況的發(fā)生。
本文結果顯示:手術前,兩組視覺模擬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3 個月,試驗組VAS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手術時間短于參照組,且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少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兩組JOA、ODI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3 個月,試驗組JOA 評分高于參照組、ODI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多裂肌間隙入路經(jīng)椎間孔椎間融合術應用于腰椎管狹窄患者治療中,可減少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改善疼痛癥狀、腰椎功能、生存質量,故而建議在該病患者治療中予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