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長興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五育”并舉的育人體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必修課程,提出“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yè)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等學科要有重點地納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由此可見,學科課程滲透勞動教育勢在必行。
一、挖掘學科教材之中的勞動資源
物理課程是開展學科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元素,需要教育工作者從中挖掘勞動資源,在教學實踐中實現(xiàn)勞動教育目的。以高中物理統(tǒng)編版學科教材為例,勞動思想廣泛滲透其中。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彈力》時,體驗人用繩拉車;講《摩擦力》時,體驗傳送帶運送物品;講《共點力》時,體驗人用扁擔挑物品;講《曲線運動》時,體驗砂輪打磨鐵質物品;講《重力勢能》時,體驗搬運貨物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具體事例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行為習慣。教師應依靠現(xiàn)有教材挖掘勞動教育在學科課程中的滲透點,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勞動的奧妙,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二、開發(fā)承載勞育功能的學科活動
勞動實踐教育是實現(xiàn)勞動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廣大教育工作者要以現(xiàn)實生活為外在場域,注重開發(fā)具有學科特色的勞動實踐活動,將靜態(tài)的文本延伸轉換為動態(tài)的生活,再把生活中的體驗提煉、整合成系統(tǒng)的勞動知識,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認同感,實現(xiàn)勞動育人的價值。比如,物理教師在講《生活中的圓周運動》一課之前,可以要求學生開展手工建造拱形橋模型的學科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勞動之趣,了解不同崗位的勞動特點和過程,同時學會拱形橋的力學分析、物體在拱形橋上的運動的動力學分析,并以小論文的方式呈現(xiàn)其學習、建造過程。學生在觀察、參與和體驗實踐活動中加深了對生產(chǎn)勞動的認識,增強了動手能力。
三、辨識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的勞育邊界
堅守學科立場,是學科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前提,學科教育教學的落腳點是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不能為了勞動而勞動。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推進勞育的過程中要掌握學科課程體系的邊界,同時對于勞育要有清晰的定位,勞動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和歸宿。教師在融合勞動教育的學科教學中,要具有轉換意識和靈活處理二者的能力,以勞動代替說教固然有益,但切忌使勞動教育脫離學科軌道,因為學科教育是主,勞動教育是輔。只有找準有機結合點,有效實現(xiàn)融合,才能達成雙重教育的目的。
(本文系河南省2020年教研規(guī)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高中勞動教育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YB1029)
(責 編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