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在門診,經常聽患兒家長說,孩子對什么食物都不感興趣,追著喂都不吃,脾氣還大。一頓飯吃下來,家長很累,孩子也沒吃多少。中醫(yī)認為,這是患兒脾胃不和的臨床表現(xiàn)。孩子為什么容易脾胃不和?脾胃不和怎么調理?下面就為您分析一下。
小兒脾胃的生理特點為“脾常不足”,出現(xiàn)脾胃不和,多由乳食不當,飲食過多或過多攝入生冷、油膩的食物而損傷脾胃所致。小兒對營養(yǎng)物質需求高,但虛弱的脾胃功能與生長發(fā)育需要較多的營養(yǎng)物質形成“供需矛盾”。加之輔食添加以及疾病用藥等因素,使小兒脾胃極易受到損傷,導致“脾失健運”,水反為濕,谷反為滯,食濕困阻,脾胃氣機不暢,不能布化水谷精微,從而產生濕熱、食積、血瘀、痰濁等病理變化。
小兒脾胃不和主要包括平和質、脾虛質、痰濕質、特稟質、熱盛質等幾種類型,其中脾虛質和痰濕質最多見。
偏脾虛質 小兒脾常不足,若脾胃虛弱,未及時調理,可能會出現(xiàn)形體瘦弱,面色偏黃,肌肉松散,毛發(fā)稀疏、黃軟、少澤,口唇、爪甲色淡,健忘,食欲不振,偏食,偶爾多食后則脘腹飽脹,易疲乏,夜眠不安,大便易溏,舌質淡胖,或舌邊有齒印,或有白膩苔,或有地圖舌,脈浮緩等表現(xiàn)。
偏痰濕質 小兒過食寒涼或受疾病影響,導致脾胃運化水濕受阻,津液過剩,引發(fā)頭身困重、皮膚色白、易犯困、易疲倦、稍動則汗出、手腳不溫、舌偏紅、舌苔量少等一系列表現(xiàn)。
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五官、膚色及一些生活細節(jié),或許就能發(fā)現(xiàn)小兒脾胃不和的問題。下面教大家一些簡單的判斷方法。
1.面色 若脾胃虛弱,無法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則小兒會表現(xiàn)為面色黯淡萎黃,或面部有青筋,常有食欲減退、腹脹,伴腹瀉、惡心、嘔吐等。
2.口唇 中醫(yī)認為,脾之華在唇,脾主涎,脾胃之氣充足,則唇色紅潤,濕潤有光澤,涎液正常輸布,參與吞咽和消化。若脾胃不和,則會出現(xiàn)口唇干燥、色淡無光,甚至脫皮皸裂;涎液布散失常,則常溢出,表現(xiàn)為口水多,流不止。
3.肌肉 脾主四肢肌肉。若脾胃虛弱,脾失健運,則四肢肌肉松軟,動則無力,容易疲勞。
4.睡眠 小兒脾胃不和,也會影響睡眠,出現(xiàn)夜啼、易驚醒,伴納少、腹脹等;較大患兒可出現(xiàn)入睡困難、夢多,常伴口氣重、腹脹滿、大便秘結等。
小兒乳食內積引起的脾胃不和,常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嘔吐物多為酸臭乳塊或夾有不消化的食物,多伴有腹脹、口臭、不思飲食、大便干或瀉下臭穢等。對于這種脾胃不和的小兒,可給予消乳丸,溫開水調服;對于較大患兒,可給予保和丸,以消食、化積、通便。另外,也可以配合一些簡單的日常調護方法:
1.推脾經 用左手握住小兒的左手,用右手拇指螺紋面貼在小兒拇指螺紋面上,從指尖至指根推摩,推100~300次。此法具有健脾補虛的功效。
2.摩腹 手掌按在小兒的腹部,圍繞肚臍,以肚臍至劍突為半徑揉腹,順時針揉1分鐘,逆時針揉1分鐘。此法有調理脾胃、補益氣血的功效。
3.捏脊 讓小兒處于俯臥位,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然后頂住小兒皮膚,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同時向上捻動,自尾椎兩旁(脊柱兩側)雙手交替向前推動至大椎穴(脖后突出位)兩旁。此法有健脾助運、調和氣血陰陽的功效。
4.按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凹陷中。使小兒直腿或屈膝,用左手托其膝部,右拇指掐穴上,掐后揉之,按揉50~100次。此法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功效。
飲食宜忌 小兒飲食應有規(guī)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以軟爛等易消化食物為主。宜食味甘偏溫,有補脾、滲濕作用的食物,如熟藕、豇豆、胡蘿卜、香菇、牛肉、雞肉、鱖魚、大棗、山藥、茯苓、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等。忌食或慎食性質偏寒涼、過于油膩、易損傷脾胃的食物,如苦瓜、柿子、香蕉、西瓜、螃蟹、白蘿卜等。
起居調護 注意保暖,防止勞汗當風、外邪侵襲;保證充足、高質量的睡眠,作息規(guī)律;保持心情舒暢,小兒進食時家長不批評,避免哭鬧進食;勞逸結合,鼓勵多到戶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