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大學附屬中學 畢然
全國各地都在積極響應(yīng)垃圾分類工作,但仍有一部分人對垃圾分類的意義及重要性認識不足。怎樣才能向大家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呢?
我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chǔ)上,開始構(gòu)想、設(shè)計我的作品:垃圾分類棋。這種棋是專門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游戲棋,通過游戲讓孩子學會分類投放垃圾,樹立環(huán)保意識。再通過他們將學到的知識傳遞給家長甚至鄰居,促使其了解垃圾分類,形成小區(qū)、學校、家庭共同進行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
垃圾分類棋的棋盤類似于軍棋游戲的棋盤,大小為30 cm×60 cm,如圖1所示。
棋盤包含小區(qū)路線、干路線(圖1中黑色粗線為干路線,細線為小區(qū)路線),每方包括5個居家、23個站點、2個垃圾回收站。
圖1 垃圾分類棋盤
站點是垃圾的擺放位置。
干路線是棋子的快行線,只要在直線上,棋子走的步數(shù)不限。
小區(qū)路線是慢行線,每次只能移動一步。居家是棋子的保護區(qū),在居家中的棋子可以免受其他任何棋子的攻擊。居家中的棋子每次只能移動一步。
兩個垃圾回收站中的一個是垃圾收集站所在位置,另一個可以擺放其他任何棋子,且擺在垃圾回收站的棋子不可再移動。
誤入垃圾回收站的對方棋子將出局。
棋子本體使用不透明亞克力制作,尺寸如圖2所示(單位:mm)。分別用紅色和藍色區(qū)別甲方、乙方。
圖2 棋子
按照應(yīng)用場景不同,將棋子分為以下兩類。
1.居民小區(qū)
每個小區(qū)有4類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2個、廚余垃圾桶2個、有害垃圾桶1個和其他垃圾桶1個,與這4類垃圾相對應(yīng)的垃圾各4個,垃圾分類監(jiān)督員2個,垃圾中轉(zhuǎn)站1個,共計25個。之所以將可回收垃圾桶和廚余垃圾桶設(shè)為2個,是因為居民小區(qū)產(chǎn)生的這類垃圾相對比較多。
2.公共場合(如旅游景點、公園、商場等)
公共場合有2類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3個、其他垃圾桶3個,與這2類垃圾相對應(yīng)的垃圾各8個,垃圾清運員2個,垃圾中轉(zhuǎn)站1個,共計25個。之所以沒有設(shè)立廚余垃圾桶和有害垃圾桶,是因為公共場合較少產(chǎn)生這類垃圾。
可回收垃圾為綠色字,包括紙類、金屬、利樂包裝、塑料、橡膠等。
廚余垃圾為藍色字,包括剩菜剩飯、果殼瓜皮等。
其他垃圾為黑色字,包括一次性餐具、枯枝等。
有害垃圾為紅色字,包括電池、廢電子產(chǎn)品、過期藥品、廢舊燈管等。
可回收垃圾桶2個(藍底白字),廚余垃圾桶2個(綠底白字),有害垃圾桶1個(紅底白字),其他垃圾桶1個(黑底白字),垃圾清運員2個(藍底黑字),垃圾中轉(zhuǎn)站1個(綠底黑字)。
棋子制作完成后,一套染成紅色,一套染成藍色。
圖3 最初制作的垃圾分類棋
1.垃圾清運員、各類垃圾桶只要在干路線上,在沒有阻擋的情況下,可以長驅(qū)直行。它們收集相應(yīng)的垃圾,即吃掉相應(yīng)棋子。
2.垃圾清運員可以收集各類垃圾桶,即吃掉相應(yīng)棋子。
3.各類垃圾桶可進入“居家”而受到保護。
4.同類垃圾相遇,雙方均失去一枚棋子。
5.不同類垃圾相遇,按照各自等級判斷能否吃棋:1等為可回收垃圾,2等為廚余垃圾,3等為其他垃圾,4等為有害垃圾。1等垃圾可以消滅2、3、4等垃圾,2等垃圾可以消滅3、4等垃圾,3等垃圾可以消滅4等垃圾。
6.垃圾清運員在游戲開始前被放在垃圾回收站內(nèi)。
7.雙方垃圾清運員相遇后同時出局。
8.垃圾桶先到達對方垃圾中轉(zhuǎn)站的一方為勝方。
9.游戲者也可以自行制訂游戲規(guī)則。
垃圾分類棋制作完成后,我首先在家里和父母及弟弟操練了幾次,又將其拿到學校利用課余時間和小伙伴一起玩。剛開始大家都不太會玩,玩了幾次以后,大家紛紛表示對垃圾分類有了更深的了解,看來游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為了使垃圾分類棋更實用、更美觀,我又對棋子進行了改進,如圖4。
圖4 改進后的棋子
專家點評
“垃圾分類棋”是一項看似簡單但頗費心思的發(fā)明作品。
首先是要有“環(huán)保行動,從我做起”的主人翁意識。上海是我國第一個實行垃圾分類的城市,走在垃圾分類的最前沿。作者不僅自己積極行動,還想到了如何廣泛開展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和倡導工作,使青少年樹立垃圾分類的環(huán)保意識,掌握垃圾分類的知識,值得點贊。
其次是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怎樣宣傳,才能使青少年達到對垃圾分類知識熟練掌握的程度?作者想以寓教于樂的方式,發(fā)明一種垃圾分類棋。
再次是要具備將垃圾分類知識轉(zhuǎn)換成棋子,制訂相應(yīng)的行棋方法與對弈規(guī)則等的綜合能力。發(fā)明垃圾分類棋這一過程是需要周密思考、反復推敲、不斷改進才能完成的,同學們也可以就“做好垃圾分類,倡導低碳生活”這一主題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