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源
代號“鯤鵬”的運-20飛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運輸機,它標志著中國大飛機設計制造能力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央視“五一”特別節(jié)目《大國工匠》中,有一位90后的大國工匠特別引人注目,他就是運-20飛機機身數(shù)字化裝配的領軍人物——胡洋。
大學畢業(yè)后,胡洋進入中航西飛公司,望著廠房內一排排整齊的智能設備和忙碌的工人,一切都讓他感到新奇和美好。然而,分配給他的工作卻讓他的心涼了半截。當時,他一個大學生的主要工作居然是制孔。心浮氣躁的胡洋,最終付出了代價。一天,在工作中,他在一個已經(jīng)制過的孔上又制了一遍。當時,他想這沒啥,兩個孔就兩個孔唄。沒想到,師父非常嚴肅地批評了他:“飛機上任何一個小孔出現(xiàn)問題,都可能產(chǎn)生裂紋,久而久之,可能導致飛機在飛行中解體。如果你不能做到精益求精,你就不適合這個工作,趁早改行?!彼叩妹婕t耳赤,但師父的話也如醍醐灌頂,他在筆記本上記下師傅的這段話,時刻警醒自己。胡洋每次想起這個事兒就汗毛直豎,如果真的因為自己的缺陷零件導致飛機解體,那自己真的一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每當看到本子上的這段話,他就提醒自己,一定要改掉毛毛躁躁的習慣,虛心向老師傅們求教,準確掌握智能設備的相關知識,爭取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機件加工人員。從此,在生產(chǎn)現(xiàn)場,設備定檢時、廠家維護升級時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為提高制造效率,中航西飛決定在運-20裝配中啟用數(shù)字化系統(tǒng),胡洋被推薦加入了培訓班。數(shù)字化裝配涉及測量系統(tǒng)、自動控制和計算機軟件等許多先進技術,是飛機制造的一次革命性變革。當時,胡洋感覺挑戰(zhàn)很大,每天都會接觸到新領域、新技術,因此,他只能強迫自己不停地學習,在他的書桌上總會看到《豐田模式:精益制造的14項管理原則》、《改變世界的機器》等書籍。數(shù)字化裝配涉及諸多專業(yè),為了能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他把所學的知識和工作實踐相結合,白天跟著專家在現(xiàn)場實踐,晚上把白天的知識吃透、搞懂,找出問題,第二天繼續(xù)向專家請教,這樣的循環(huán)模式他不知道堅持了多少個日夜。
2015年年底,廠里第一次啟用數(shù)字化系統(tǒng)進行機身調姿。胡洋也迎來了人生第一次大考,他帶領團隊承接了運-20大飛機機身數(shù)字化裝配任務。接到任務后,胡洋的內心非常忐忑,但調姿任務完成后,廠里組織了幾十人的專家團來對結果進行驗收,結果超出了所有人預料,他們終于實現(xiàn)了零的突破。機身調姿是一項復雜精密的工作,對精度要求極高,全長50米的機身,各個部位偏差不能超過0.5毫米。以前,這項工作需要十幾個人通力合作一個月才能完成,現(xiàn)在只要兩三個人一天就可以完成。胡洋帶領團隊實現(xiàn)了大飛機機身數(shù)字化裝配零的突破,效率提高百倍的同時,精度也達到毫米級。
不久,機身裝配廠成立了數(shù)字智能班,遇到各種“小麻煩”,無論是硬件、軟件、項目機型、操作等的問題,只要有胡洋在,成員們都會很放心,因為他專業(yè)、專注,是大家心目中的專家。2017年,胡洋參與的《機身裝配廠機電一體化體系建設》等項目獲得公司“兩客一匠”項目評選一等獎。他正朝著“大國工匠” 的光輝人生扎實邁進。
“胡洋,這個零件裝配不上,好像有問題,能不能檢測一下具體的偏差!”“胡洋,這個機器人無法正常工作了,應該怎么操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胡洋。同事們總是半開玩笑地說,胡洋是大家的“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他既是解決軟件BUG的工程師,又是趴在地上的機械師,還是坐在電腦前編寫加工程序的程序員。只要生產(chǎn)現(xiàn)場不停歇,隨時隨地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胡洋對各個項目的裝配流程、操作要點和設備結構與工作原理早已爛熟于心。
7年時間,胡洋完成了從毛頭小子到業(yè)內專家的蛻變,一同蛻變的,還有他一頭的少白頭,青絲變白發(fā)是因為“我有七十二般變化”。胡洋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智能制造的“弄潮兒”,帶領團隊開啟數(shù)字化智能裝配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