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殿興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曾言:“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边@些中外名人,或明確或含蓄地說著“熬”的不可或缺。但是,我們對“熬”仍須有個(gè)審視眼光。因?yàn)椋藗儗Α鞍尽钡恼J(rèn)識(shí)與踐行,實(shí)在有天壤之別。
漢使蘇武,正如那首歌描繪的:“蘇武留胡節(jié)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泵鎸踹h(yuǎn)古的“茹毛飲血”生活,面對匈奴的一次次勸降、打壓,蘇武從未動(dòng)搖過。十九年后才獲釋回漢,他也成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越王勾踐,被俘后韜光養(yǎng)晦、卑躬屈膝,讓夫差放松警惕,放他回國。由此,便有了“臥薪嘗膽”,有了“十年生聚”,有了“十年教訓(xùn)”——有了最終滅掉吳國的勝利。
司馬遷的“熬”,則是另一種表現(xiàn):不幸遭遇“宮刑”,身心遭受重創(chuàng)。然而,為“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含羞忍辱、奮發(fā)圖強(qiáng),完成皇皇巨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實(shí)現(xiàn)了“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的大志愿。
蘇武、勾踐、司馬遷,皆沒少受煎熬。但煎熬,僅是其表!整個(gè)“熬”的過程,一直可觀可感的,是他們愛國、雪恥、立說的心胸、理想與抱負(fù),是他們苦爭、苦斗、苦干的執(zhí)著、毅力和信心,絕非那種沒目的、無目標(biāo)的苦熬。唯有如此,才會(huì)“熬”來成功。
而另一種“熬”,如“多年媳婦熬成婆”——以逆來順受換來的“熬出頭”,以毫無新意循環(huán)往復(fù)為目的的“熬出頭”,則與成功相距萬里;如“靖康之恥”中被俘的北宋皇族混吃等死盼天黑的“熬”、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熬”,更等而下之了。至于,“守株待兔”那樣的傻等、傻熬,“天上掉餡餅”那樣的空等、空熬,也不值一提。很顯然,這種消極、頹廢的“熬”,與蘇武、勾踐、司馬遷積極、進(jìn)取的“熬”,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來源:北京日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