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qiáng)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不見于正史《漢書·匡衡傳》,而見于野史《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xué)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匡衡從小勤奮好學(xué),但由于家境貧寒,買不起蠟燭,所以晚上沒有辦法讀書。
剛好鄰居是大戶人家,晚上家中燭火通明,于是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一個洞,把鄰居的燭光“借”過來照明讀書。
奮發(fā)圖強(qiáng)、博覽群書的匡衡,成了大學(xué)問家。據(jù)說他最精通的是《詩經(jīng)》,以至于江湖上流傳著“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的傳說,意思是,要想談?wù)摗对娊?jīng)》,還是等匡衡來了再說吧,他解讀《詩經(jīng)》,生動有趣。有一天,同鄉(xiāng)的一個書生和匡衡辯論《詩經(jīng)》中的疑難問題,很快敗下陣來,落荒而逃。由此可見,匡衡確是一個飽學(xué)之士,并非浪得虛名。
在等級分明、壁壘森嚴(yán)的皇權(quán)時代,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想要出人頭地,躋身上層社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锖鈶{著自己的努力,成為名重一時的學(xué)者,又在朝廷大員史高等人的舉薦下,晉升仕途,從一個掌管地方教育的小官,逐漸升遷,最后官至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堪稱“寒門逆襲”的典范。
如果故事就此定格,倒也不失為一碗非常勵志的心靈雞湯,可惜劇情并未結(jié)束。據(jù)《漢書·匡衡傳》,漢元帝劉奭賞賜給匡衡作為食邑的封地,本來是31萬畝,由于畫地圖的時候標(biāo)錯了地界,匡衡的封地白白多出了4萬畝。身為丞相的匡衡,對這四百頃土地“將錯就錯”,據(jù)為己有,年年照收租稅不誤。他曾經(jīng)征引《詩經(jīng)》的微言大義,向劉奭指出“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禮讓……貪財而慕勢,故犯法者眾,奸邪不止”,主張“賢者在位,能者布職,朝廷崇禮,百僚敬讓”,從而達(dá)到“百姓安,陰陽和”的治理效果。到頭來,他自己反而知法犯法,“專地盜土”,淪為巨貪和“兩面人”。漢成帝劉驁即位,匡衡遭人檢舉,東窗事發(fā)。一代名相,革職還鄉(xiāng),背著不光彩的罪名終老于家,凄然謝幕。
《詩經(jīng)》有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蹦莻€鑿穿自家墻壁的窮苦少年,在位高權(quán)重之時忘記了初心,有善始而無善終。他最后鑿穿的,是貪欲之城的墻壁。一竅既開,萬劫不復(fù)。
(張秋偉摘自2021年8月30日《今晚報》,洪鐘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