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
在我國數(shù)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歷史中,古詩詞是一顆璀璨的明珠,以簡潔的文字表達出豐富且悠遠的意境。古詩詞的教學具有較大的挑戰(zhàn)性,主要就在于其獨特且迥異的創(chuàng)作手法。這就意味著教師在解讀看似簡單的古詩詞時,既要做到全面深入,同時也要做到深入淺出。筆者以《山行》(三年級上冊)一文為例,談談自己對于這首詩的解讀。
一、鮮明而典型的事物選擇
對于寫景類的古詩而言,由于篇幅有限,詩人對于所描寫的景物都經過了精挑細選,旨在借助典型的事物來烘托景色的內在特點。
杜牧的這首《山行》,首先應該定位于一首寫景詩,這在整首詩所涉及到的景物中就體現(xiàn)得較為鮮明。第一句詩從整體視角,先緊扣“寒山”凸顯秋天氣溫轉涼之后的冰冷之感,不僅直接點明了描寫的具體環(huán)境,同時也揭示了時間和季節(jié),可謂一舉兩得,同時也關注到了寒山之中的“石徑”,以一個“斜”字展現(xiàn)了石頭小路的彎彎曲曲。第二句詩中先以“白云”起筆,給人以縹緲悠閑之感,聯(lián)系上下文就可以看出,這里的“白云”絕不是簡單的傳統(tǒng)視角下處于頭頂藍天中的白云,而是詩人居于山頂俯視下的白云,并且與后半句中的“人家”融為一體,構建出一幅和諧而閑適的生活畫卷。這一句話中的“人家”堪稱整首詩景物選擇的經典之處,使得整首詩已經不再是對自然景物的機械還原,更為重要的是給整幅畫面增添了無窮的生活氣息,形成了無盡的內在活動。第三句中雖然著力描寫的只有一處“楓林晚”,卻給予了讀者以無窮的想象空間?!皸鳂洹北旧砭褪乔锾鞓淙~變色最為鮮明和獨特的景物,如火一般的事物,本身就能給予人巨大的沖擊力,而形成了“楓林”,其壯觀的場景,鮮亮的色彩,更是將秋天深山之處的特點彰顯得尤為鮮明。最后一句話中,一個“霜葉”,顧名思義,容易理解成為“被霜打過的葉子”,會給人一種傷感之情,但在“紅于”二字的襯托之下,霜葉的特點和內在的活力,就完全被詩人激活了。
依循基本的閱讀規(guī)律和學生內在的思維特點,對古典詩歌的解讀就應該遵循應有的準則,先從“寫了什么”的信息層面,捕捉詩歌所重點描寫的事物。
二、形象而精準的遣詞展現(xiàn)
正是由于詩歌的篇幅有限,類似于這樣的絕句,除了要揭示具體的景物之外,還需要在極其有限的空間中將這些事物的特點展現(xiàn)出來,這對于詩歌遣詞造句的藝術性和技巧性就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而教師對寫景類古詩的解讀,就不能不關注這一層面的內容。
第一句描寫“寒山”和“石徑”時,詩人分別運用了“遠上”“斜”。“遠上”看似簡單的兩個字,一個從距離之“遠”的角度,展現(xiàn)了山勢連綿,山路漫長;一個從坡度之“高”的角度,展現(xiàn)了山峰陡峭,需要以“上”的狀態(tài),才能拾級攀登,與所描寫的“寒山”相聯(lián),秋天的蕭瑟和雄渾之感,則溢于紙上。第二句詩描寫“白云”時,很多學生默寫都會認為是“深處”,而詩人卻使用了“生處”,對比之下,詩歌中的語言更具有動態(tài)之感,而且此時詩人已經“遠上”寒山,自然不應該是山腳下的抬頭仰望,更應該是俯首回視。因此“深”處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而這個“生”字更具有動感,將白云在山林之中的翻滾、涌動畫面展現(xiàn)了出來。第三、四兩句中的“晚”“紅于二月花”等詞語,將這兩句詩所著力描寫的內容展現(xiàn)了出來,一個“晚”字,一個“紅”字不僅揭示了楓葉的色彩,同時也將其置放在傍晚時分這一獨特的環(huán)境之中,給人以濃郁的詩情之美。
縱觀這首詩,從具體的事物到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詩人以巧妙的語言將詩歌的內在意境和畫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樣的解讀不僅從最表層的視角感知了古詩所描寫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有效地凸顯了這些事物的特點,學習了詩人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
三、悠遠而豐富的內在意蘊
古詩詞篇幅簡短、語言精練,往往寥寥數(shù)字卻能夠展現(xiàn)出豐富的意蘊。因此,我們在解讀所要教學的詞語之后,就需要深入把握詩歌中的這些景物所構建出來的畫面,不能以單一的視角來想象其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畫面,而要將相應的事物進行巧妙的聯(lián)結,從而將原本看似割裂開來的畫面統(tǒng)整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這種統(tǒng)整可以先從詩句內部展開。比如第一句詩“遠上寒山石徑斜”,這句詩中就涉及了兩個典型的事物,一個是寒山,一個是石頭小路。事實上,這兩個事物本身就有著內在的有機聯(lián)系:寒山的高大與雄偉,石頭小路的彎彎曲曲和狹窄,不僅僅造成了視覺上的巨大沖擊,同時寒山的山峰升向天空,石頭小路則彎彎曲曲伸向遠方。一個向高處發(fā)展,一個向縱深處邁進。這樣的選擇就構建出了一幅空間感極其鮮明的有機畫面,不僅有效而鮮明地展現(xiàn)出了整個環(huán)境,同時也從總體的視角,展現(xiàn)出了這首詩所要描繪的具體畫面。后面三句話所描寫的具體景物都包含在這個極大的空間之中。比如第二句詩“白云生處有人家”,其中一個“有”字,就非常巧妙地把“白云”和“人家”這兩個景物展現(xiàn)出來,白云在人家的四處飄蕩,人家又籠罩在白云之中,這種你包含我、我包含你的畫面,就在詩歌的語言之中被展現(xiàn)出來。
整首詩畫面的統(tǒng)整也可以從詩歌的角度入手,我們可以把這首詩前面兩句話所涉及的事物全部綜合在一起,形成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就可以更加鮮明地感受到詩人在展現(xiàn)畫面時的獨特創(chuàng)作路徑。先從寒山與小路之間的整體畫面入手,然后聚焦在寒山之中的某一個角落,用白云飄蕩的動態(tài)之感,與人家的閑適之感,形成鮮活的畫面,真正與詩人形成有效的對話。
四、巧妙而獨到的表達手法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學不能只關注文本的內容信息,同時也要關注其言語形式和作者寫作方法。對于古詩詞而言,雖然篇幅短小,但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些看似短小的古詩詞當中,其實蘊藏著詩人豐富的創(chuàng)作技巧和寫作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解讀時選擇適合小學生學習的豐富資源。
還以這首杜牧的《山行》為例,在第一板塊梳理詩歌所描寫的景物時,我們認識到的是所有景物的選擇是經過了作者精挑細選的,同時在詩歌的后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作者有意識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被霜打過的楓樹葉子與春天二月的花朵進行了深入對比??此坪唵蔚膬删湓挘瑢W生一眼就能看出作者所運用的對比手法。但其中所蘊含的表達思維和智慧,則需要教師在深入解讀的過程當中為學生樹立好榜樣。為什么要把“霜葉”與“二月花”進行對比?很顯然,這里涉及到兩者之間極強的可比性。這兩個事物都是紅色的,而且春天的二月花之所以紅,展現(xiàn)出的是春天的浪漫;而秋天霜葉的紅色,更多展現(xiàn)的是秋天的蕭瑟之感。雖然都是紅色,但紅色所代表的生命狀態(tài)卻是完全不同的,而詩人杜牧卻是抓住了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紅色,充分地運用兩者所形成的巨大落差,將這兩者有機地設定在一起進行對比,更加凸顯了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也是詩人在向讀者表明,在看似蕭瑟的秋天,他卻沒有像普通人一樣看到的是滿眼的荒涼與蕭瑟,他愿意將山中的霜葉與春天爛漫的二月花進行對比,更加凸顯了他對生命的一種獨特向往。
古詩詞有著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解讀以及教學也都應該遵循這種文體的內在特點,依循著學生內在的認知規(guī)律,從淺入深,由表及里,不斷地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以及所展現(xiàn)出來的畫面和豐富的情感意蘊。
(作者單位:浙江浦江縣虞宅鄉(xiāng)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