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蘭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熟練技能?!边@就告訴我們,文本教學不僅要注重讓學生理解把握文本的內容,還要重視學生言語的習得與訓練。統(tǒng)編本教材在編排上實行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元”,強調閱讀與表達均衡推進,這更加明確地告訴一線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整體意識。
小練筆,顧名思義,就是根據教材所學的文本進行取材,圍繞某一個關鍵的語文要素進行篇幅短小的習作練習。小練筆相對而言訓練點更小,針對性更強?!半p線組元”背景下的隨文小練筆訓練,既可以提高學生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的理解,又可以檢測學生掌握本單元知識的情況,可謂是一舉多得。
因此,筆者根據統(tǒng)編本四年級上冊的單元特點和日常教學的實踐,立足單元知識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小練筆,以期使學生的練筆訓練扎實高效。
一、巧用關鍵句式仿一仿
班杜拉的模仿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個體可以通過觀察達到模仿學習的目的。統(tǒng)編本教材在編排過程中獨具匠心,精心挑選典范之作,這些文本不論在文體上還是表達特色上,都是一篇篇最佳的范文。在教學中,教師只要緊緊扣住文本中的教學資源,抓住適當?shù)钠鯔C,讓學生有效進行關鍵語句的模仿,就能在每一個細節(jié)之處,帶領學生習得語言表達的密碼。
《觀潮》是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寫景類散文,描寫的是一次觀潮的盛況。作者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以生動的語言展現(xiàn)了被人們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壯闊的景象。作者耳聞目睹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及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了大潮由風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又恢復平靜的奇特、壯觀景象。
教學中,教師帶領著學生反復朗讀第3、第4自然段,細細品味,感受潮來之時,大潮洶涌澎湃、雷霆萬鈞、勢不可擋的狀況和氣勢。重點聚焦如下段落:“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睂W生讀著這樣氣勢磅礴的文字,邊讀邊想象畫面,腦海中清晰地呈現(xiàn)出了潮來之時的巨大聲響和恢宏氣勢。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既可天馬行空,又要合情合理地寫下自己“看”到的潮水。學生有了課文的引導,結合想象,筆端流瀉下豐富的文字:“浪潮越來越近,好似千萬頭兇猛雄獅雄姿英發(fā),自由肆意地飛奔馳騁;那聲音如同排山倒海,好似天地都被撼得抖動起來?!薄袄顺痹絹碓浇?,好比無數(shù)只矯健雄鷹集體展翅,盡情撲棱地搏擊長空;那聲音就像萬鳥歸林,好像天地都被巨響籠罩覆蓋。”
學生通過對關鍵句式進行仿寫,不僅深刻感受了潮水的勢不可擋,還學會了文本中的寫作技巧,深入實踐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了自然之美,同時進行了個性化的言語表達。
二、活學經典段落練一練
除了單篇文本中有特色的表達可以仿寫,教材中經典的段落更是學生習得語言的絕佳素材。《走月亮》是四年級上冊的抒情類散文,寫的是作者與媽媽在月光下一起散步的所看所想。整篇文章語句十分優(yōu)美,而且有著悠長的韻味,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情。尤其是課文的第6自然段,重點刻畫了月下的場景。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
(出示:“從果園那邊飄來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還是紫葡萄?都有。在坡頭那片月光下的果園里,這些好吃的果子掛滿枝頭?!保?/p>
師:學習了第6自然段,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怎樣奇妙的畫面?
生:我好像見到了果園里到處都有果實,有紫色的葡萄,還有黃色的雪梨,也好像聞到了果香,突然感覺好想吃呀。
師:成熟后的水果,色彩非常豐富,那這里作者用的是什么表達句式?
生:是一種自問自答的方式,這樣可以向讀者更好地傳達出果園豐收之景。
師:這飄來的香氣,是什么?可能會是( ? ? ?),是( ? ? ?),還是( ? ? ?)?
生:果子好多呀,可能是(香蕉),是(蘋果),還是(菠蘿),(都有)。又或是(西瓜),是(菠蘿),還是(火龍果),(都有)。
(出示:這不就是我們家的地嗎……收了油菜,栽上水稻。)
生:我好像能聽到小溝里的水汨汨地流著。
師:溝水汩汩聲,我們聽見了。那你再認真聽一聽,還能聽出溝水的心情嗎?
……
師:小溝里的水,怎么會滿意?
生:因為小溝里的水灌溉了稻田,稻田的豐收帶給我們美好的生活,所以它很滿意。
師:(追問)眼前的溝水,耳邊的聲音不禁勾起了作者以前的美好回憶,你猜“我”和阿媽還可能會做哪些快樂的事?
生:可能會捉魚。
生:會捉蜻蜓、蝴蝶。
生:還可能會逮螞蚱。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關注到了這兒的省略號。眼前的畫面很美,心中想起的畫面更加生動形象,充滿快樂。果園豐收圖、稻田銀毯圖,一幅幅畫面真是奇妙,不可思議。
(出示:秋蟲唱著,夜鳥拍打著翅膀,魚兒躍出水面,潑剌聲里銀光一閃……)
生:我仿佛聽到了蟲兒在唧
唧地叫著;鳥兒撲棱著飛過樹林,小魚兒啪嗒躍起又掉落在水中。
師:想聽聽這些聲音嗎?聲音也能傳遞畫面,豎起耳朵,仔細聽。(師播放聲音,請生補充說畫面。)
師:在這樣一個月色之中,我和阿媽漫步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豎起耳朵,我們聽到了許多奇妙的聲音,深呼吸,空氣中彌漫著誘人的瓜果甜香,睜大眼睛去看看,有些東西變得跟白天不一樣了,如果再展開想象,一些美好的回憶、對未來的一些期待漸漸浮上心頭,讓我們不由得在心底呼喊。(生當堂進行小練筆)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教師帶領學生在語言文字中充分地走了一個來回。學生從畫面出發(fā),看到了“果園豐收圖”“稻田銀毯圖”“村道合鳴圖”,充分品析語言文字,就是為了能從經典的段落出發(fā),進行邊讀邊想象畫面之后,再由學生創(chuàng)生新的畫面,模仿這一段落寫一個畫面,讓這個“走月亮”活起來。
三、試仿典型篇章摹一摹
對于初學習作的學生而言,從句式出發(fā)學習段落,再由段落起步學習篇章,循序漸進地關注文章的謀篇布局,這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如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這是作者對自己童年的回憶,描寫了在班級演出時他上臺扮演一只老虎的有趣故事。課文內容淺顯,但耐人尋味。全文對心理變化的刻畫非常精妙,利用學生運用樸實易懂的文字將貼近生活實際的事例描述出來。教學了這一篇課文,教師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今天,我們走進了作者的童年,感受了他在整個表演過程中的心路歷程。童年,有數(shù)不清的故事,有的讓你開心,有的讓你難過,有的讓你想起來都會情不自禁地一笑……這些都可以成為你的趣事,課后請把小組討論的趣事片段寫下來,給它配上一個開頭和結尾,一定會是一篇有趣的文章呢!”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品讀語言文字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是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來表現(xiàn)人物心情的。對于中年級學生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習作表達能力。統(tǒng)編本教材中總是散落著許多可供學生表達的留白,這些留白恰恰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絕妙時機。通過這樣有設計感的小練筆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在教學中,時刻圍繞統(tǒng)編本教材“雙線組元”的特點,抓住契機,設計不同層次的小練筆,讓學生在讀中悟,在學中練,扎扎實實提升讀寫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豐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