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娟 張 雷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八采油廠規(guī)劃設計研究所,黑龍江 大慶 163000)
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知識的獲取、信息的交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迸發(fā),對于人類的發(fā)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作為信息的集散、加工與再創(chuàng)造的場所,辦公建筑正在扮演著社會經濟生活中越來越不可缺少的角色。
某采油廠地處偏遠,部分單位辦公環(huán)境擁擠,近年來得到了一定的改善。xx辦公樓項目從開始策劃,經過了多個方案的演變,最終定案。xx辦公樓的目的是為員工們提供一個健康、高效的工作場所,同時從關注環(huán)境健康的角度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健康的、富于生氣的辦公建筑,從方案策劃到竣工,歷時兩年時間,投入使用至今,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
如何做出功能合理、空間及環(huán)境宜人、室內外空間形態(tài)優(yōu)美、與建筑本身性質相符合的設計?就成為設計的核心。
某采油廠廠區(qū)用地面積非常有限,規(guī)劃辦公區(qū)位于中央大街兩側,為不脫離整體辦公環(huán)境,新建辦公樓建筑位置選擇在原小型活動場地處,此活動場地為辦公區(qū)的欲留地,位于中央大街東端(道路的轉角處)。該工程東側路對面為大片綠地及職工活動場地,中央大街南側為科研單位辦公區(qū),西側為生產準備大隊辦公樓,北側為員工訓練中心活動區(qū),新建某辦公樓與機關辦公樓僅有百米之遙,工作業(yè)務往來非常方便,此建筑物規(guī)劃位置合理。
從外部周邊環(huán)境考慮,該建筑的東南角為大片綠地及活動場地,為與室外環(huán)境呼應,將該建筑的東南角設計為通透式,打破了以往封閉的維護結構模式;為提高基地的容積率,采用了主體四層,局部五層的格局,主入口面南,正對中央大街主線。東南角的中庭向內推進,以使建筑總體不致離道路太近,既增加了活潑性,又增加了室外綠地面積。
某辦公樓建筑平面布局打破了以往方盒子模式,布局呈L型,平面盡可能緊湊、完整,以減少冬季建筑的熱損失。
工作空間打破原有辦公間模式,將辦公間劃分為大開間開敞式設計工作室區(qū)域,與小開間管理辦公室區(qū)域,可使設計人員之間和設計人與審核人之間既有緊密感又保持應有的距離,提高辦公效率;此類空間劃分方式也可以根據(jù)不同功能需要加以自由調整,使工作室的布置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建筑的東南角設計為一個3層高的綠化中庭,一方面為員工提供一個生機勃勃的良好景觀與休息活動空間;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緩解外部環(huán)境對辦公空間的影響。東北方向轉角處底層為報告廳,二、三、四、五層分別為管理室、規(guī)劃室、建筑室、設計室,西側南向為小開間辦公室,二、三層東西兩側圍繞著環(huán)廊布置休息區(qū),兩者之間以中庭相聯(lián)系,形成完整的建筑主體。
三層高的中庭與主入口門廳相連,進入門廳,對面磨紗玻璃墻上刻有醒目的“某辦公樓”標志,中庭玻璃墻采用現(xiàn)代科技含量較高的金屬內支架、點式固定玻璃的方式,既突出了大廳的特點,又顯示了科研單位的科技含量。大廳內以黑、白、灰為基調,高雅清麗,地面鋪以白色地磚,上面鑲嵌黑色條帶,以增加韻律感。每層環(huán)廊的欄桿與欄板分別選用純木與透明玻璃,在中庭頂棚部位配以橙黃色布藝筒燈,起到了畫龍點睛之筆,再相應配置綠色植物及休息座椅,與室外綠地和休閑廣場遙遙相對,賞心悅目,內外交融,閑雅飄逸,為科研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
辦公樓的外型和色彩采用了高科技手法,簡潔明快的造型、騰飛向上的形象、純潔素雅的色彩、虛實互補的立面,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從廠大門望去,她映襯在綠色中,玉潔冰清,分外高雅。整個建筑外墻采用灰色小面磚鋪貼,條形立柱采用灰色鋁塑板外飾面,柱間的整片玻璃窗和東側的大片玻璃幕墻與條形立柱有機結合,條形立柱上部以向上騰飛的白色鋼構件收口,成為南立面的主旋律。為節(jié)省投資,采用了一拖多分體空調,室外機安置在屋面上,保持了南立面的整潔。主入口上部屋頂有倒三角形金屬構件,點式的玻璃雨棚與點式幕墻互映,給人以輕盈飄逸的感覺。
某辦公樓從方案設計、施工圖到室內外裝修設計,從室外大環(huán)境到建筑本身,從材料造價到細部處理,做到了“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的效果,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高效辦公場所設計的新形勢。作為建筑工程專業(yè)的設計人員,還有待于緊跟時代脈搏,認知新材料、新科技、建筑新構造,使建筑本身的遺憾越來越少,留給社會人文環(huán)境的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