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 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腹部腫瘤外科 ,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
骨是惡性腫瘤常見的轉移部位,指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細胞經血源性轉移途徑侵入骨髓,形成轉移灶,腫瘤細胞浸潤骨髓后破壞骨髓的正常結構,引起造血功能紊亂表現(xiàn),骨髓、肺、肝均為腫瘤血源性轉移的常見部位,其中常見的原發(fā)腫瘤疾病類型包括肺癌、肝癌、前列腺癌等[1];骨髓轉移的好發(fā)部位包括胸骨、脊椎、肱骨、股骨等,發(fā)生骨髓轉移癌后患者主要癥狀以貧血、骨痛等為主[2]。骨髓轉移癌發(fā)生患者長時間伴隨生理不適癥狀,嚴重降低生活質量,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誘發(fā)不良情緒,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給予積極有效的護理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改善現(xiàn)狀[3]。研究納入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2例骨髓轉移癌化放療患者作研究樣本,分析綜合干預措施的效果,現(xiàn)將本次研究內容整理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2例骨髓轉移癌化放療患者,隨機分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在37-75歲,平均為(56.5±8.0)歲,原發(fā)病:乳腺癌12例、鼻咽癌10例、肺癌5例、膀胱癌3例、腎癌1例;骨轉移部位:腰椎10例、胸椎9例、骨盆6例、肋骨4例、股骨2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在35-76歲,平均為(57.2±8.2)歲,原發(fā)病:乳腺癌13例、鼻咽癌11例、肺癌4例、膀胱癌2例、腎癌1例;骨轉移部位:腰椎11例、胸椎10例、骨盆5例、肋骨3例、股骨2例。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以上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4]:(1)所有患者均經X線、MRI、ECT等影像學檢查結果證實為骨轉移灶;(2)病理結果確診為骨轉移癌;(3)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參加;(4)患者預計生存期限>6個月;(5)可耐受化放療治療者。排除標準:(1)排除精神異常無法溝通者;(2)排除嚴重全身性感染者。
2 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1)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護士主動關心患者,與患者保持良好溝通,了解其病情現(xiàn)狀,評估患者疾病的伴隨癥狀,主動介紹主治醫(yī)師、科室環(huán)境,消除患者陌生感,解釋化放療的治療周期、次數(shù)、具體藥物、常見副作用及注意事項指導等,獲得患者信任,了解患者合理的需求,積極滿足,幫助患者盡快進入治療狀態(tài)。(2)心理疏導:關注患者治療期間存在的負性情緒,了解其是否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護士及時為患者列舉其他同類型患者治療成功病例,鼓勵其他患者主動分享治療經驗,為患者提供傾訴途徑,抒發(fā)內心焦慮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治療心態(tài),主動參與到護理工作中。(3)營造人文化的住院環(huán)境:發(fā)揮家屬的關心關愛,根據患者習慣與喜好擺放病房內物品,每天固定時間段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等,幫助舒緩情緒,鼓勵家屬主動關愛患者,給予溫暖及情感支持,消除患者的孤獨感,提高其社會存在感,減少負性情緒,提高治療配合度。(4)疼痛干預:關注患者疼痛的性質與程度,及時上報醫(yī)師,指導患者取舒適體位,護士為患者提供疼痛部位的環(huán)形按摩,遵醫(yī)囑采取鎮(zhèn)痛措施。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服務,包括生活指導、飲食干預、放化療常見副作用知識宣教、用藥指導、對癥護理、出院指導等。
3 觀察指標:WHO生存質量測定量表評分標準:生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心理領域、環(huán)境領域,每維度采用百分制計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理想[5]。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進行評估,評分標準:<50分表示情緒正常;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70分為重度[6]??剖易灾茲M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化放療知識宣教、心理疏導、服務態(tài)度及生活指導,評分標準:滿分100分,單項25分,非常滿意:90-100分;一般:70-89分;不滿意:<70分。
5 結果
5.1 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5.2 2組焦慮評分比較:干預后觀察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焦慮評分比較分)
5.3 2組滿意度對比: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P<0.05。見表3。
表3 2組滿意度比較(n,%,n=31)
臨床治療骨轉移癌的方法以化放療多見,療效明顯,但同時化放療存在一定副作用,患者在治療階段需要忍受癌癥帶來的不適癥狀,同時還要經歷化放療導致的副作用,二者同時存在會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較大折磨,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對患者造成身心痛苦。而臨床采取優(yōu)質的護理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改善身心痛苦,幫助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療,對患者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7-8]。
骨髓轉移癌疾病的治愈可能性極小,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化放療以維持生命,因骨髓轉移癌疾病的特殊性導致患者隨時存在死亡威脅,大部分患者多伴隨一定的負性情緒,心理壓力較大,多表現(xiàn)為焦慮、抑郁、煩躁等,而化放療過程中還會伴隨一定副作用,進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形成2次摧殘[9]。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文章結果顯示,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焦慮情緒、提高滿意度。分析發(fā)現(xiàn)觀察組采取綜合護理干預,轉變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中的被動護理服務意識,護士主動關注患者的生理、心理兩個方面,樹立護理目標為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焦慮情緒,為患者制定護理計劃時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確保患者身心舒適、改善疼痛、負性情緒,護士為患者提供主動的、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尊重患者的各項權利,關注其各項合理需求,促進護患之間的交流,護士在提供護理服務過程中時刻堅持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治療效果作為第一準則,嚴格執(zhí)行[10]。護士重視觀察治療階段患者的不良情緒,聯(lián)合家屬、其他同類型患者為患者提供人文關懷、情感支持、社會支持,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愛,提高治療信心,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提高滿意度與生活質量,改善焦慮情緒。
綜上所述,骨髓轉移癌患者化放療給予綜合干預措施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焦慮情緒,提高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