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軍
《古今笑史》中有個故事,叫“京兆尹禱雨”。說唐代宗年間,因久旱無雨,京兆尹黎干在長安城建了一處聲勢浩大的“祈雨工程”:命人在朱雀大街上造了一座土龍,讓長安城中的女巫男覡都去求雨,自己也雜入其中與巫覡對舞,儼然成了京城一景。折騰了一個多月,還是不見下雨,他又讓這些人去孔子的廟宇祈禱。代宗李豫聽說了這件事,幽默地對群臣說了一句玩笑話:“丘之禱久矣!”遂“使毀土龍”,叫停了這場鬧劇。
“丘之禱久矣”,出自《論語·述而》,說的是孔子一次重病,子路向神祇祈禱,希望孔子早日病愈??鬃又篮笳f:“我很早就在祈禱了?!币馑际牵挥醒孕胁缓嫌谏衩鞯娜?,得了病才有必要去祈禱,請求寬恕??鬃拥囊馑己芮宄浩綍r走得正、行得端的人,不用求助神靈,也會得到保佑。子路為他求佑,誠然孝心可嘉,但乃多此一舉。代宗引用這個典故,顯然是詬病黎干搞“祈雨工程”之荒謬。
《尚書》中有則官訓(xùn):“若金,用汝作礪!若濟(jì)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這里道出了一個實(shí)理兒:官者,應(yīng)根據(jù)老百姓的需要做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想民所想,急民所急,辦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比缡?,方能順應(yīng)民意、得民心。黎干遇“歲大旱”上馬“祈雨工程”,雖然表面上看,歸依了“用汝作霖雨”的為官之道,實(shí)際上卻是在搞花架子、愚弄老百姓。
縱觀古代歲旱之年,作為地方政府,積極賑災(zāi)措施通常有三:一是向朝廷申請開倉放糧或調(diào)撥糧食;二是動員官紳捐贈賑災(zāi);三是減免租稅、輕徭薄賦。其目標(biāo)指向,都在于解決百姓溫飽問題,維持社會穩(wěn)定。所謂“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本意正是安撫好百姓生活,盡可能把災(zāi)情影響降到最低。這黎干可倒好,不在這些正道上想實(shí)招、干實(shí)事,卻勞師動眾地造土龍、搞歪門邪道,被“觀者嗤笑”,不得民心是必然的,被朝廷叫停也在情理之中。
古今官場,歷朝各代都有一些像黎干這樣的官員,他們?yōu)楣贌o能、干事不成,但虛應(yīng)故事、欺上瞞下。黎干可謂其中一個典型。他當(dāng)然知道如此興師動眾祈雨,是在“作秀”。但他懷揣著一個塑造“外力”的小九九:只要把這祈雨工程,搞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下雨了,是我的“功勞”,歸我的“政績”;不下雨,“沒有功勞,至少有苦勞”。對上“有響聲”,對下“有動靜”。由是,“秀翁”之意不在“秀”,而在沽名釣譽(yù)、升官晉爵也。
不過,或許他壓根兒就不明白“丘之禱久矣”這句話的要義:“作秀”盡管忙得不亦樂乎,建“工程”,塑“形象”,樹“政績”,似乎做了不少“事”。但由于這些“事”與老百姓的“獲得感”相去甚遠(yuǎn),甚至南轅北轍。其自我標(biāo)榜的大手筆,實(shí)際上成了勞民傷財?shù)摹按髷」P”和令人嗤笑的“土龍”。熱熱鬧鬧的表象,不僅掩蓋不了其沒有為民做事能力的真相,反而暴露了一個無能者的心理空虛和精神頹廢。
因此,對這類官員的有效辦法,就是認(rèn)識其虛應(yīng)故事、嘩眾取寵的無能,讓其從崗位上挪窩、走開。這樣的“外力”,盡管是黎干料想不到的,卻又是必然的。因?yàn)槔习傩湛床黄鸶粴g迎這樣的官員。
圖:王儉?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