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梁
木船在新加坡也曾擁有過輝煌的歲月,20世紀50年代全盛時期,3000多艘駁船在水上熙來攘往,形成獨特的風景線。1983年清河時期,剩下幾百艘大?遷往巴西班讓安家,如今則屈指可數(shù)。昔日設(shè)在新加坡當?shù)氐哪敬S修廠跟眼前簡陋的船寮神似,仿佛墜入時光隧道中。
船屋、舯舡與大?
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實里達島、克蘭芝河、加冷河、勿洛、南部島嶼等海面的船屋,是新加坡本地最原始的木船之一。這些將原木(樹桐)鏤空,以帶刺的孟光葉(mengkuang)做屋頂?shù)男〈菑鸟R來群島漂洋來到本地海人的住所。16世紀初的葡萄牙文獻《東方志》(Suma Oriental of Tome Pires)已經(jīng)有海人在新加坡居住的記載。
開埠的年代,印度東南部馬德拉斯(真奈)的船匠跟隨英國東印度公司來到本地,他們建造的印度舯舡可稱為新加坡河的第一代駁船。這類小木船承載量約20噸,以木槳和長竹竿來推動。19世紀30年代的殖民地報告顯示,在河上工作的千多名船工都是印度人,約占本地印度族群的3/4。
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之后,華人進軍駁運業(yè),逐漸取代印度舯舡。20世紀初的華人駁船可分為舯舡和大?兩大類,舯舡又可細分為帆船(風力推動的舯舡)和普通舯舡(由拖船拉動)。
華人舯舡船頭尖形,長約20米,寬6米,深4.5米,有間小木屋讓遠航的工友歇息。由于船身“過大”,漲潮時被新加坡河口的橋梁卡住,退潮時河床又太淺,只能走國際路線,將樹膠和糧油雜貨運往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回程時滿載米糧、咖啡豆、火炭等物資。
日據(jù)時期,軍政府訂造多艘舯舡,前往馬來亞和印尼運載錫礦和原木(樹桐),為二戰(zhàn)后的木船業(yè)定下品質(zhì)標準。
大?的體積較小,長度比舯舡短約1/4,頭尾都呈方形平面,這些就是我們在新加坡河常見的駁船。小船遇到大風浪時容易進水,只能在沿海運作。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大?裝上柴油機,承載量提升至200噸,等于第一代駁船的10倍。
木材的來源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駁船的整體結(jié)構(gòu)安穩(wěn)耐用與否,跟使用的木材息息相關(guān),其中巴勞木(balau)和橡果木(chengal)都是制造駁船的上等材料。曾經(jīng)印尼實行森林管制,使得蘇門答臘的原木傳統(tǒng)供應鏈大受影響,廠商改從東馬和西馬進口。
平底鐵船跨海運來的原木,在美芝路一帶的海濱卸貨,優(yōu)質(zhì)的樹桐沉入海中,較次的則浮在水面。由晉江人壟斷的“吊柴”技工赤著上身,腰下黑色緊身短褲,先將浮在水面的原木編成木筏,接著潛入水底,將其余的樹桐撈起,拴吊在拖船邊,將排列成行的木筏拖入造船廠林立的加冷河。吊柴作業(yè)不分晝夜,雷雨晴天都照常進行。
西馬的原木則由長斗羅厘運載到加冷河畔,由吊秤車卸入水中,需要的時候才用“荷蘭機”(絞輪)拉上岸。附近居民形容樹桐入水就像開炮一樣,睡午覺都被驚醒。
沒有設(shè)計圖的造船功夫
駁船這門手工藝術(shù)沒有設(shè)計圖,全憑老行家將實戰(zhàn)經(jīng)驗口傳心授。
墨斗乃造船師傅的專業(yè)工具,師傅牽動線輪上的細線,沾上墨缸里的墨汁,將手腕稍微一抖,便可在木材上打印出細長的線條。
船體的各個部位尺寸厚度都不相同,技工根據(jù)工頭的指示,兩人一人一頭握著大木鋸來回“破板”,鋸成指定的形狀。準備就緒后,由另一組熟練工人使用“鐵條釘”將各部位銜接起來。粗大的鐵條釘長約1.5米,直徑超過30毫米,打釘前先由學徒在船身骨架上鉆洞,這門手作看似簡單,但沒有電動工具的年代,鉆一個長洞需要半天。
船能下水的地方就能修船
美芝路海邊、獨立橋下、新加坡河上游的西貢島和金聲橋畔,都是修船的船寮駐扎的地方。有些船寮連招牌都沒有,頭手的名字就是活招牌。
修船業(yè)者看潮水吃飯,往往只能利用退潮四個小時的空檔修補船身。譬如更換船板時,工人鉆到船底,躺在污濁的河床上,趕在漲潮前完成作業(yè)。水位高時調(diào)轉(zhuǎn)船頭,第二天退潮時重復另一側(cè)。
在海水中泡久了,船身附滿藤壺,每半年左右必須清除。現(xiàn)代的船廠用高壓水柱沖洗船身,從前則用“火攻”。
業(yè)者到美芝路鐵巴剎、柴船頭潮州巴剎等地收集丟棄的菜籮,置放在船底點燃,藤壺被濃煙熏死后自然從船身脫落。將船身沖洗干凈后,使用椰殼纖維和棉紗填補縫隙,涂上桐油和油漆,看起來就像新船一樣。
帶旺甘榜格南的打鐵業(yè)
木船跟甘榜格南形成了一條價值鏈,造修船的基本工具如木鋸、木刨、鐵錘、銼刀、固定夾、鑿刀,以及常用的鋼釘和油漆等,都可在美芝路的五金店購買。
至于鐵器、鐵條釘、船錨等特殊工具,則到打鐵街(蘇丹門)定做。那里的打鐵店有順利、新源順、公和、李來興、李承泰等,多數(shù)由客家人經(jīng)營。以制造鐵條釘為例,師傅先將粗大的鐵條鋸短,置入熊熊窯火中燒到通紅后,揮舞著沉重的鐵錘,當當聲中敲打成形,最后加熱回火便完工了。
丹戎巴葛箱運碼頭啟用后,木船失去駁運的地位,打鐵街也失去打鐵的動力,只留下修復后的幾間店屋供人回味。
早在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南部8公里外的實馬高垃圾埋置場一帶已被鎖定為木船的葬身之地。有些業(yè)主選擇海葬,將畢生心血鑿沉,有些則以火化告別輝煌的木船時代。
·來源:聯(lián)合早報網(wǎng)
·責任編輯:關(guān)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