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旭清
紫砂的故里宜興是一個山明水秀、物華天寶之地,特別是在天目山余脈和太湖水域的共同作用之下,能夠蘊藏著豐富的紫砂礦料,也是令人感到神秘的元素之一??梢哉f宜興并不是紫砂礦唯一的產(chǎn)地,但是其他區(qū)域的礦料從質感和透氣性方面來看,都和宜興的有著顯著的差別,于是人們就認準了宜興紫砂,同時也在政府的大力宣傳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之下,“中國陶都,陶醉天下”的名片已經(jīng)深入人心。宜興的紫砂藝人把江南獨有的文化內涵和紫砂藝術的魅力完美地結合起來,讓我們在體驗到紫砂實用的功能之外,更多的是給予我們心靈的感受,從而引起內心深處強烈的共鳴。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清蓮提梁壺》就是把我們非常熟悉的蓮花和提梁結合起來,共同營造出一種仿生抽象而又具體的形態(tài)特征,同時又把蓮花美好的內涵和象征傳遞出來,令人耳目一新。此壺壺身的設計非常巧妙,就是把一整片蓮葉包裹起來,作為壺身的一部分,邊緣的紋理舒卷自如,筋紋的捏塑陰陽凹凸,共同把蓮葉的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壺流婉約修長,出水非常爽利,壺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上面點綴的壺鈕則是采用了一個小巧的蓮蓬設計,非常的討人喜歡,且生動有趣,和整體完美地搭配起來,同時拿捏也非常稱手,實用性很強。此壺最為關鍵的還在于提梁的造型,雙股提梁采用了竹子的形態(tài)并行設計,宛如修長的竹林之下不遠的池塘深處一片“蓮葉何田田”的景象,這兩個元素的結合其實都非常的具有宜興的特點。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清蓮提梁壺》,作者準確地把握了江南的風物和特點,充分利用了蓮、竹這兩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植物作為仿生的對象,這樣的一把紫砂壺在茶座之上,必然會吸引大家的眼球,或者陳列在文房之中供友人鑒賞,也是非常的具有意義,這件作品可以成為紫砂仿生器的融合代表之作,其中的文化蘊含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樣的美景在江南水鄉(xiāng)宜興隨處可以看到。無論是鄉(xiāng)下的池塘里面,還是城市的公園之中,抑或是我們紫砂匠人的工作室內,都可以看到蓮花靚麗的身影,宋代大儒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評價更是讓蓮花上升到了君子清正廉潔的高度,也是我們普羅大眾心目之中的至美之物。竹子,也是宜南山區(qū)常見的植物,宜興有著“竹的海洋”之美稱,竹子不僅僅是農(nóng)民可以增收的經(jīng)濟林木,更是可以代表我們國人氣節(jié)、精神的象征,“四君子”(梅、蘭、竹、菊)和“歲寒三友”(松、竹、梅)的定位,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對于竹子的熱愛。在紫砂藝術之中,有關蓮花和竹子題材的紫砂壺屢見不鮮,但是把二者完美結合起來的作品卻是寥寥無幾,這兩者都可以代表陶都宜興的風物特產(chǎn)和風土人情,也都是受到我們國人深深喜愛的植物,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我的這件紫砂作品《清蓮提梁壺》就是把這樣的思想和理念融合起來,通過壺身蓮花的形態(tài),諧音“清廉”來歌頌這一品質,同時又把一種期待的情感注入其中,再用竹子的設計作為提梁來裝飾其上,更加地把“凌云之志”和“寧折不彎”的精神凸顯出來,這二者都需要有高超的紫砂技藝和細致入微的手法才能夠得以完美呈現(xiàn),讓我們感受到紫砂藝術之中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結語:當我們追溯紫砂藝術歷史的時候,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紫砂鼻祖龔春所創(chuàng)作的“樹癭壺”就是一把仿生的設計,在經(jīng)過千百年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之后,紫砂壺的類型越來越豐富,創(chuàng)作越來越多元化,紫砂藝術產(chǎn)業(yè)鏈越來越完善,紫砂器已經(jīng)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元素,點綴著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