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雯霞
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 宜興 214206
紫砂雕塑從起源一直發(fā)展到現(xiàn)如今,其歷史文化底蘊可謂是十分的深厚了,其中的種類同樣也是豐富多彩,若是根據(jù)其品種以及功能來進行分類的話,能夠將其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是器皿類的雕塑,著重關注于紫砂器皿的實用性功能;而第二種則是陳設類的雕塑,著重關注于雕塑的藝術鑒賞功能。紫砂雕塑一開始的雛形是源于紫砂壺雕刻,現(xiàn)如今,紫砂雕塑的造型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而這與紫砂雕塑獨有的材質以及工藝手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紫砂雕塑的工藝手法主要是以捏塑法以及泥條盤筑法等傳統(tǒng)技藝為主,而紫砂泥料在紫砂藝人巧奪天工的雙手之下,得以形成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再加上其所呈現(xiàn)出來的獨特的顏色,紫砂藝人無需進行過多的裝飾,便可得到理想的色彩效果,充滿了自然而又古樸的韻味。
紫砂雕塑的發(fā)展是隨著紫砂壺藝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沒有自我的獨立創(chuàng)作體系,雖然藝術前輩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之中總結出了許多簡明扼要的要領與關鍵,但是現(xiàn)代紫砂雕塑要想進行一定的突破,便要吸收傳統(tǒng)的紫砂工藝技巧,在各方面都要形成自我獨特的體系,并且在新舊題材上都要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新,從而產生一個鮮明的時代風格以及文化特色,而要說當代紫砂雕塑的開宗立業(yè)者當屬徐秀棠了,他打破了原有固定的模式,在人物神態(tài)表情的掌握方面可以說是神形具備、功力深厚,在視覺上帶來很大的沖擊感,現(xiàn)如今豐富多彩的生活為紫砂雕塑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空間,也鼓舞著紫砂雕塑家們創(chuàng)造出更多新穎脫俗的藝術作品。
這款紫砂“小園寄情”(見圖1)的創(chuàng)作主題是取自于古代書香門第的一位老人,并沒有參照具體的真人來進行雕塑,這樣人物形象的雕塑便會更加的自由、沒有拘束,紫砂雕塑家便可以根據(jù)自己的主題內容來更加精準地傳達出其中的神韻以及情感。
在紫砂“小園寄情”的創(chuàng)作之中,紫砂雕塑家制作了一個假山背景,老人便倚坐在上面,整個假山的形狀都是不規(guī)則的,鏤空的大小也不一致,底部是平整的,然后不斷向上的趨勢,再加上紫砂泥料所呈現(xiàn)出來的色澤,整個假山的形態(tài)就好似渾然天成一般,整體給人的感覺也好似有一股歲月滄桑之感,而老人便端坐在假山上面,人物整體的色澤選擇與假山的不一樣,使得兩者放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層次感和空間感,人物兩腿叉開,穩(wěn)定地坐于假山之上,兩腿之間衣服的褶皺清晰而又自然,一手放在腿上,一手則拿著蒲扇放于胸前,衣袖曲線自然向下垂落,上半身的身形筆直而又挺拔,整個的形態(tài)也較寬大、豐滿,彰顯出人物老當益壯的形象,同時也從側面烘托出其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人物形象。
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畫是其中最為困難、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是整個人物形象的靈魂所在,若是刻畫得不到位那便失去了靈魂,整幅作品便也失去了亮點,這幅作品的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畫可以說是十分到位的,人物兩眼雙閉,就好似在閉目養(yǎng)神一般,又或者是在靜心冥想著什么,雖沒有眼神刻畫,卻依舊從人物的面部表情中看出了十分豐富的感情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除此之外,其它部分之間也都以適當?shù)谋壤嘟Y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整個人物的刻畫。
這款紫砂“小園寄情”所雕塑的人物并不是歷史上舉世聞名、聲名顯赫的人物,而是古代書香門第的一位老人,紫砂雕塑家主要想要彰顯出來的便是老人身上的書香氣息,又將整幅作品取名為“小園寄情”,眼前便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出一幅畫面,老人坐在假山之上,禁閉著雙眼,看似是在閉目養(yǎng)神,實則卻是將自己滿腹的情感寄托在這里,古代的人們往往都喜歡將自己心中的情感寄托在山水、大自然之間,就像紫砂雕塑家所刻畫的這位老人一樣,當人們在欣賞品析這個紫砂雕塑作品的時候,眼前的畫面感與意境感油然而生,就仿佛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地感受到了老人當下心中的所思、所感,從而引起自身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
一件成功的紫砂雕塑作品,不僅要有優(yōu)秀的欣賞價值,更要有豐富且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人文意境,因此,對于一名現(xiàn)代的紫砂雕塑家來說,要充分地激發(fā)自我的創(chuàng)作熱情,不斷地探尋更多的藝術生命特征以及藝術形式,將原本的平庸升華為神奇,不斷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同時在紫砂作品之中也要不斷注入更多具有文化性質內涵的內容,使得紫砂雕塑得以和紫砂壺一樣,以一種獨有的藝術形式不斷地薪火相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