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舒欣
10月的雨,在太行山以西落了許久。一夜之間,一場暴雨將山西掩藏千年的曠世之作浮現于世,世人忽然驚覺,山西不止是有老陳醋,還有老建筑。誰能想到山西還藏著中國最為古老和恢弘的土木建筑群?建筑是凝固的藝術,人類用時代文化賦予它們溫暖的靈魂,應縣木塔、佛光寺、云岡石窟,這些隱藏在山西的古建筑,它們的故事也從千年的風塵中走來。
應縣木塔:
屹立千年的世界第一木塔
20世紀30年代的某一天,山西應縣照相館寶華齋的攝影師高培華收到了一封來自北京的書信,信中請求攝影師幫忙拍一張應縣木塔的照片,信內還附著一塊銀元,以示感謝。后來,高培華才知曉寫信之人正是中國建筑界的一代大師梁思成。是什么樣的建筑讓梁思成不惜大海撈針,求人尋一張照片,只為一睹真容?
梁思成尋的木塔,便是應縣木塔,也叫佛宮寺釋迦塔,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木構建筑。塔高67.31米,相當于高達20層的現代建筑,在當時,這樣的高度是望塵莫及的。2016年,應縣木塔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與埃菲爾鐵塔、比薩斜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
應縣木塔在史書上記載的不多,僅有明代《應縣志》留下只言片語,“遼清寧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笔窌狭攘葞坠P,卻給中國建筑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應縣木塔建于遼代。公元1056年,應縣時名應州,地界被遼國控制,宋遼邊境戰(zhàn)事不斷,而木塔正是在烽煙四起的宋遼邊境建了起來,仿佛一個孤寂的巨人,望著士兵兵戎相見、快步揚塵。所幸,還有落日余暉相伴,讓冰冷的木塔看起來不那么冰冷。
整個木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木塔外觀有5層,內有4個暗層,塔頂八角攢尖,上立鐵剎,加起來便是9層,這是古人最為尊崇的數字,在向上的力量中,他們相信那樣更接近神跡。
代表顯宗和密宗的26尊佛像被安放于塔內,從第一層高約10米的釋迦牟尼佛到第五層的毗盧遮那佛,是禮佛者精神洗禮之路。整座塔中,釋迦牟尼佛最為重要,木塔因此得名釋迦塔。
站在塔底,向上仰望,百尺蓮開,一朵朵斗拱宛如佛陀的坐蓮綻放于天地間,在塔身熠熠生輝。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結構形式,它將梁、枋、柱連接成一體。應縣木塔共有斗拱54種、480朵,為中國現存古建筑之最,堪稱“斗拱博物館”。日本著名建筑大師伊東忠太曾評價:“這與日本千篇一律、每一層都使用相同斗拱的手法相比,孰優(yōu)孰劣自不待論。”千年時光,飛燕在斗拱處棲息,不知是塔伴了燕,還是燕伴了塔。
暗層是應縣木塔千年不倒的秘密,有人以竹子的結構來揭秘。竹子長而直,里面中空,向上生長卻不彎不折,竹子每生長一段便有一個結節(jié),正是這環(huán)環(huán)竹節(jié)讓竹竿撐起了腰桿。木塔暗層正應用了竹子的特性,每個暗層相當于一個竹節(jié),作為木塔剛性力量的支撐點,以至于千年間,類似的木塔或毀于天災,或失于人禍,唯有應縣木塔存于世。40余次地震的侵襲,最長一次震了七日,周圍房舍瓦礫一片,唯有木塔安穩(wěn)如山、屹立不倒。
如今的木塔病了,終究抵不過千年風霜、人為破壞,每一層都有傾斜的跡象。有人憂心木塔哪一日便轟然倒塌,有人也堅信歷經千年的木塔可以繼續(xù)屹立不倒。建筑專家研究了幾十年,如今仍沒有一個萬全之策,有人疑慮重新修整之后的木塔還是那座見證中國朝代更迭、望盡世間變遷的千年古塔嗎?
佛光寺:
隱匿群山中的千年佛寺
1937年,于中國而言,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份,盧溝橋事變,日本侵華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而在這一年,佛光寺的發(fā)現為中國建筑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佛光寺的召喚,來自于敦煌石窟的壁畫。梁思成在敦煌壁畫里無意中發(fā)現了唐代的木構建筑,為了尋找答案,印證中國確實存在唐及唐以前的木結構建筑,彼時時局動蕩,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帶著傷病,搶在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前,深入山西的群山中尋找佛光寺。
佛光寺,便隱匿于山西五臺縣的群山間。暮色降臨的黃昏夜,他們翻山越嶺,終于發(fā)現了佇立在深山之中的廟宇,像是沉寂千年的老人,等待著有緣人的降臨。推開無人問津的殿門,在昏暗中,仿佛步入了仙林,來自大唐的佛像在千年殿堂里靜默等待。
梁思成曾在書中描繪過此景:“那高大的殿門給我們打開了,里面寬有七跨,在昏暗中顯得更加輝煌無比?!?/p>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唐代時,便是五臺山“十大寺”之一。在一場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中,佛光寺亦難逃此劫,僅有一座祖師塔幸存。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繼位,佛教再興,佛光寺得以重建,大殿便在原彌勒大閣遺址上重建。公元857年,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愿誠主持重建東大殿,大殿前的經幢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之名,這也是林徽因印證佛光寺為唐代木結構建筑的直接證據。
佛光寺地處偏僻之地,隱于群山中,依山勢而建,全寺有院落三重。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余間。由西側山門而入,呈臺階狀的三進院落向東,層層高升,像一幅古樸優(yōu)美畫卷緩緩打開。
第一進院左側是配殿——文殊殿,此文殊殿也是當今國內佛寺中規(guī)模最大的配殿。文殊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步入殿內,七座佛像映入眼簾,處于最中間最大的佛像為文殊菩薩,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內供奉文殊菩薩是極為普遍的。偌大的殿內,僅用四根柱子做支撐,此為宋金時期一種特殊的建筑結構,名為“減柱法”。
沿著拱門,拾級而上,一座恢弘的殿宇隨著視線漸入眼簾,這便是佛光寺的正殿——東大殿,東大殿也是如今最古老的唐代木結構建筑之一,也正是東大殿的發(fā)現,打破日本稱中國再無唐代木構建筑的斷言。
繁復宏大的斗拱層層疊疊而上,以穩(wěn)健牢固的姿態(tài),支撐著佛光寺千年的骨骼和歷史。檐角出挑近4米,比古代最大的建筑物故宮太和殿的檐角還要長出近1米,梁思成對此評價:“斗拱雄大,出檐深遠。”
殿內,33尊佛像立于佛壇中央,姿態(tài)各異,體態(tài)豐腴、慈眉善目,安詳地注視著世間。在佛壇之外,沿著山面墻與后檐墻有500羅漢像,現存296尊,為明宣德四年(1429)至五年(1430)所塑。穿行在高大的佛像群中,恍惚間,有種誤入佛國世界的幻覺。
一座與真人大小相似、面容謙恭的女性塑像與殿內高大偉岸的佛像群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經過考證,此塑像便是出資重建佛光寺的京都女弟子寧公遇,這位虔誠的大唐仕女在肅穆寂靜的殿中,伴著青燈古佛、晨鐘暮鼓,盤腿坐了上千年。
云岡石窟:石頭的雕刻藝術
山西大同城西16公里處的五洲山下,一個民族永遠消失了,這個曾經游弋于草原之地、縱橫馳騁了大半個中國的游牧民族——鮮卑族在統(tǒng)治了中國北方一個半世紀后,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卻在山西大同留下了延綿1公里的200多座窟龕,5萬余尊造像。
一個和尚和一個帝王的相遇,締造一場佛國神話,造就了震古爍今的曠世之作——云岡石窟。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拜曇曜高僧為師,且命曇曜在武周山鑿石開山,修建佛像?!段簳め尷现尽分杏涊d:“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ィ谟谝皇??!?/p>
云岡石窟的開鑿是從北魏文成帝時期(460年)開始,一直延續(xù)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前前后后長達60多年。云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fā)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曇曜五窟,即第16~20窟,是最先開鑿的5個石窟。5窟屹立著5座大佛,高眉深目、眉眼細長的大佛面容中既有佛陀的睿智還帶著帝王的威嚴。這幾尊佛像仿照北魏時期的5位帝王面容所造,象征著北魏的帝王。在巍峨如山的大佛身上,世人仿佛看到了千年前帝王的影子,一個王朝試圖將治國理想寄托于佛教信仰之中,這是宗教與皇權合一的象征。
第二十窟,是云岡最著名的露天大佛,黃沙侵蝕,洞窟的前壁已經坍塌,佛像仍巋然不動,顯露在外。主像釋迦牟尼高達13.75米,面相渾圓,兩耳垂肩,深目高鼻,眉間有白毫,雙手做禪定印,氣勢恢宏,象征著北魏的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其挺拔壯碩的身軀,象征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剽悍強大,服飾也由胡服換成漢裝,這是鮮卑人漢化的趨勢。
千年的時間和風沙正慢慢將佛像腐化,古人將佛像鑿于石山之間,試圖將代表著統(tǒng)治的神佛與天地共存,有些佛像在風沙中面目變得模糊,卻依稀能瞧見當初的生動。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云崗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享譽世界。
從眉眼的神情到袈裟的衣角,從一朵蓮花的綻放到萬千神佛的隱現,經由雕刻者的雙手,他們從山中浮現,從千年的時光中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