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啟淼
(福州高新區(qū)第一中心小學,福建 福州 350000)
所謂“默會知識”是指依托于學生自我理解,無法以直觀化語言或文字為載體,且隱藏在語文課堂教學的知識體系。[1]一般來說,學生掌握默會知識的水平高低,直接體現(xiàn)出學生對于語文課堂知識的接受程度以及實際應用能力。默會知識往往呈現(xiàn)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性[2],因此,教師應當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渠道,引導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感悟和體會默會知識。本文結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探討默會知識在教學中的運用。
語境即語言使用(含書面及口語交際兩種形式)情景或環(huán)境,它本質上屬于言語交際溝通的制約機制,同時兼?zhèn)湔Z言表達補充、說明、解釋等功能。[3]功能維度的“語境”與“默會知識”價值是一致的,許多無法“言傳”或復雜表述在特定語境下,即便不符合語文詞匯、語法、結構等規(guī)則,也不會影響受眾理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語境特點,創(chuàng)設默會知識運用情境,具體做法是:在中文語境下篩選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如“母親”可以延伸為“母親河”等,由此激活小學生在“母親”主體下的默會知識經驗,如“養(yǎng)育、保護”等情感;再利用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法,將隱含的語文知識內容顯性化,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情景體驗,降低理解難度,實現(xiàn)對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意識的培養(yǎng),進而感悟語文基礎知識之外的技巧和能力。
例如,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時,教師首先為學生營造出關于黃河的“知識園地”情境。比如,帶領學生了解“黃河”的地理概念、文化意義、社會價值等,弄清楚黃河作為一條自然界的河流,其產生、發(fā)展、演變等過程,辨清影響黃河的主要因素,進而明確“河床”“懸河”“河道”等基本概念。在以上基礎筑牢之后,再運用多媒體設備、資源等,創(chuàng)設更加直觀形象的情境。如讓學生觀看國內不同區(qū)域黃河的水位以及顏色變化情況,對比不同區(qū)域黃河流經之地的生態(tài)特點,讓學生們對“黃河變化的原因”深入思考、相互討論。接著,針對默會知識,展開深層次、本質性的探索。如教師可向學生展示黃河水土流失所帶來的各種自然問題、社會問題等,并列舉當前社會對于治理黃河的各種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讓學生對保護黃河產生強烈的責任感。默會知識全面呈現(xiàn)的前提下,教師可基于“如何從我做起,保護黃河”的主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從經濟角度、社會角度、國家角度等提出合理的建議,提升學生參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課程學習的效率?;跇嫿ń虒W情景,開展一系列語文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完成基本的課堂教學任務,也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與深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任何知識的學習與掌握,都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提升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應用能力。教師要注重對默會知識的實踐培養(yǎng),讓學生通過高頻率的實踐學習,逐漸體會默會知識的特點,掌握默會知識的實踐技巧。語文課程內容往往與現(xiàn)實生活情境存在隔閡,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默會知識。教師可以采取遷移語文課程內容的方式。整個遷移過程包括“直接遷移”和“間接遷移”兩種形式,兩者本質上是相同的,即引導學生從語文課程內容的抽象描寫中走出來,進入真實的時空場域,在充滿生活化、真實感的元素刺激下,實現(xiàn)默會知識的激活。實踐教學的開展形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在班級中召開語文專題學習活動,也可以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對學生的語言表達、綜合實踐等能力實現(xiàn)全面提升。
例如,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可根據(jù)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選擇不同的實踐模式。一方面,對于地處桂林周邊區(qū)域的小學來說,可以采用“直接遷移”的方式。教師借助本地的區(qū)位優(yōu)勢,利用學校每年春游或者秋游的契機,讓學生提前閱讀和了解《桂林山水》文本內容,然后在實際游覽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眼睛觀察到的景象,與課文內容一一比對。比如,觀察漓江的水是否如課文中所描繪的“綠”與“靜”,桂林的山是否奇形怪狀、危峰兀立。通過一系列的探索觀察,讓學生對《桂林山水》的文本內容進一步加深印象的同時,也促使學生對事物本質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對于沒有區(qū)位優(yōu)勢的小學而言,可以采用“間接遷移”的方式。教師依照課文內容,篩選同類型的自然環(huán)境,如當?shù)氐木皡^(qū)、公園甚至田野等,通過對比、轉化、引導等形式,將“桂林山水”的描寫嫁接到身邊景物中。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與興趣,選擇合適的材料,將自己理解的桂林山水繪畫、描寫或者制作出來。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實現(xiàn)對文章的深度閱讀,也培養(yǎng)了動手實踐能力。
多數(shù)情況下,默會知識不能利用語言或者文字等形式直接表現(xiàn),且教材文本中也不會直接呈現(xiàn)出來。因此,需要引導學生對語文課堂中的隱含屬性深入揣摩,有意識地將自身的生活經驗滲透其中。當然,由于默會知識與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息息相關,能否有效地實現(xiàn)生活經驗的關聯(lián),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如果僅靠個體的理解消化,是無法高效體會默會知識的,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影響。為了緩解學生感悟默會知識效率低的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實現(xiàn)對默會知識的傳遞與掌握。其基本運行模式是,由教師提出一個默會知識的主題,在不給出“標準答案”的前提下,讓學生分組合作、相互交流,實現(xiàn)信息整合、經驗共享,將多個人的生活經驗轉化為共同認知。當學生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難題或者思考偏離正確方向時,則需要教師及時的引導和指正。
例如,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可貴的沉默》時,教師預先按照班級人數(shù),合理劃分學習小組,讓學生閱讀課文之后進行交流討論。比如,小組中一部分成員從孩子的角度思考“爸爸媽媽知道生日”的感受,另一部分成員則從爸爸媽媽的角度思考“孩子知道生日”的感受,然后小組內部就各自的感受進行交流探討,讓學生對“沉默”的意義談談自己的看法。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把握每個小組的討論進度,在關鍵時刻引導學生體會父愛、母愛,懂得關心父母,以自己的行動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避免語文知識經驗與生活經驗的脫節(jié)。同時,通過思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愛是相互給予”,以此升華主題,鼓勵學生以真誠的態(tài)度為人處世,對于關心和愛護自己的人,要進行適當?shù)姆答仭?/p>
綜上所述,教師要加強默會知識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深入應用,改善傳統(tǒng)教學內容單一化、教學形式枯燥化、評價結果片面化的問題。持續(xù)提升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探索,促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