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琴
(中國河北 071000 保定地震監(jiān)測中心站)
我國開展鉆孔應變觀測已有60 多年的歷史,而采用四分量鉆孔應變儀進行觀測,自儀器結構設計的提出至今已40 多年。21 世紀初,四分量式鉆孔應變儀被納入中國地震臺網(wǎng),開始全面為我國地震監(jiān)測、預測、預報服務。據(jù)統(tǒng)計,該儀器在我國布設近百臺,多次記錄到大中地震前后的應變異常(蘇愷之,2020),鉆孔應變觀測的重要實用性正在得到證實和發(fā)揚。相關文獻有:池順良等(2014)對四川和青海的四分量鉆孔應變儀觀測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在遠距離的汶川、魯?shù)?、康定地震前,S1+S3和S2+S4兩組面應變數(shù)據(jù)曲線相關系數(shù)在震前出現(xiàn)異常;Kong 等(2018)、蘇愷之等(2018)指出,云南昭通的四分量鉆孔應變儀觀測資料,在近距離的彝良MS5.7 和魯?shù)镸S6.5 地震前,2 組面應變相關系數(shù)在震前數(shù)天和震時均出現(xiàn)異常變化。
北京時間2015 年9 月14 日18 時10 分,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發(fā)生MS4.2 地震(39.7°N,118.8°E),震源深度14 km,距震中約300 km 的易縣地震臺(以下簡稱易縣臺)四分量鉆孔應變儀觀測數(shù)據(jù)在震前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異常。文中收集整理易縣臺四分量鉆孔應變儀記錄的昌黎MS4.2 地震數(shù)據(jù),計算并提取面應變和切應變異常,分析發(fā)現(xiàn),S1+S3和S2+S4兩組面應變相關系數(shù)在震前數(shù)天出現(xiàn)異常,此為繼2014 年池順良等和2018 年孔向陽和蘇愷之的報道后,再一次出現(xiàn)面應變相關系數(shù)異常。
易縣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陵鎮(zhèn)龍里華村,地處太行山北段丘陵地區(qū),紫荊關斷裂帶東側,太行山隆起帶與華北平原拗陷區(qū)分界部位。該臺YRY 四分量鉆孔應變儀(下文監(jiān)測鉆孔應變儀)于2009 年8 月安裝,孔深38.0 m,井段9—70.3 m 為中生代侵入閃長巖。鉆孔應變儀有4 個受力元件,分別命名為1 號、2 號、3 號、4 號,各元件安裝位置依次相差45°,但實際角度與理想位置稍有偏差,方位角分別為50°、95°、140°和5°。元件分布示意見圖1。
圖1 易縣臺鉆孔應變儀觀測元件安裝示意Fig.1 Installation of observation elements of borehole strain gauge at Yixian Seismic Station
鉆孔內(nèi)水泥和鋼筒各個層位的應力、應變、位移等均有同形式的關系式,只是表達式不同。根據(jù)鉆孔應變儀安裝原理,各元件均勻分布(夾角基本相等),受到巖石應力作用時,應變測值Si應符合如下關系式(蘇愷之,1985;蒲小武等,2013)
式中:Si為元件測量值依時間的變化量;θi為最大主應變方位角;ε1、ε2為巖石的最大、最小主應變;Ai為第i號元件對(ε1+ε2)的靈敏系數(shù);Bi為第i號元件對(ε1-ε2)的靈敏系數(shù);(ε1+ε2)為主應變之和,即面應變;(ε1-ε2)為主應變之差,嚴格來說是最大切應變。
Ai、Bi的值取決于巖石、水泥及鋼筒應變儀的力學參數(shù)及其邊界條件。當A1=A2=A3=A4=A,B1=B2=B3=B4=B時,有
式(2)表明,1 號與3 號元件應變測值之和等于2 號與4 號元件應變測值之和,其變化值僅與面應變(ε1+ε2)有關(蘇愷之,2004)。式(3)則表明,1 號與3 號元件應變測值之差(或者2 號與4 號應變測值之差)僅與最大切應變(ε1-ε2)有關。
若切應變靈敏系數(shù)B已知,則切應變計算公式如下
式(4)的本質是勾股弦定律,(S1-S3)和(S2-S4)相當于勾和股,最大切應變值則是弦長的1/2(當B=1 時)。
設觀測數(shù)據(jù)序列{y1i}、{y2i},i=1,2,...,N,其相關系數(shù)定義為k=S12/(S1S2),其中
昌黎MS4.2 地震前,易縣臺鉆孔應變儀四分量在震前均出現(xiàn)大幅度異常變化,且異常形態(tài)相似(圖2,圖中應變曲線向下為壓縮,向上為拉伸)。1 號與2 號元件應變記錄曲線于2015 年6 月25 日出現(xiàn)大幅度下降變化,呈張性狀態(tài),8 月8 日達極值,變化幅度分別為-9 733.161×10-10,-4 721.042×10-10,后轉為上升恢復階段。3 號與4 號元件應變記錄曲線于2015 年6 月25 日出現(xiàn)大幅度上升變化,呈壓性狀態(tài),7 月25 日和7 月28 日達極值,變化幅度分別為5 558.441×10-10和3 633.624×10-10,后轉為下降恢復階段,并在持續(xù)80天后發(fā)生昌黎MS4.2 地震(趙慧琴等,2017)(在A/B具體數(shù)值未給定前,設定A=B=1,對曲線形態(tài)無太大影響,僅差一個具體修正值)。
圖2 2015 年易縣臺鉆孔應變?nèi)站登€Fig.2 Daily mean value curves of borehole strain observation at Yixian station in 2015
圖3 給出易縣臺鉆孔應變觀測2015 年面應變與切應變曲線。由圖3(a)可見,在異常出現(xiàn)前6 個月以上,面應變曲線呈均勻平緩上升趨勢,而切應變曲線則近于直線變化,伴有斜率的緩慢變化,表明方位角發(fā)生改變。由圖3(b)可見,切應變存在明顯的應力波動現(xiàn)象。
圖3 易縣臺鉆孔應變觀測2015 年面應變與切應變曲線(a)面應變曲線;(b)切應變曲線Fig.3 Surface strain and shear strain curves of borehole strain observation at Yixian station in 2015
為進一步分析切應變應力波動周期,使用差分絕對值法,對震前約75 天的面應變和切應變數(shù)據(jù)進行一階差分分析(圖4)。一階差分是抑制較長周期,突出前兆信息的有效方法,表示曲線變化的速率,可能反映了地殼介質應力變化過程中較高頻擾動部分,多屬短臨前兆。差分值的月或日頻次反映了應力擾動的月或日頻次。不同臺站的構造、介質、電性等條件不同,對應力擾動的響應有所差別,異常判斷指標難以統(tǒng)一,可根據(jù)某臺以往差分值月或日頻次對應地震的情況確定相對指標(張凌空等,2013)。
由圖4(a)可見,面應變無明顯周期,而切應變應力波動周期約為7 天。由圖4(b)可見,在此次昌黎MS4.2 地震發(fā)生前,2 組切應變曲線于8 月16 日—23 日在快速下降過程中出現(xiàn)一次近同步的向上抖動,該異常現(xiàn)象是否為震前地殼應力應變的結果,值得深入研究。
圖4 2015 年7 月1 日—9 月13 日易縣臺面應變與切應變一階差分絕對值曲線(a)面應變一階差分曲線;(b)切應變一階差分曲線Fig.4 Curves of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 first-order difference of surface strain and shear strain observations at Yixian station from July 1 to September 13,2015
選取2015 年昌黎MS4.2 地震發(fā)生前后1 年面應變觀測數(shù)據(jù),按1—6 月、7—8 月和9—12 月進行分時段分析,觀測曲線見圖5。由圖5 可見,1—6 月,S1+S3和S2+S4兩組面應變曲線近乎同步[圖5(a)];7 月1 日—21 日[圖5(b)中黑色框線區(qū)域]、9 月2 日—23日[圖5(c)中黑色框線區(qū)域],2 個時段內(nèi)S1+S3和S2+S4兩組面應變曲線同步性相對較差,其余時段近乎同步。
根據(jù)圖5 所示,計算相應時段S1+S3和S2+S4兩組面應變的相關系數(shù)k,以深入研究面應變曲線變化的同步性。計算結果如下:①2015 年1 月1 日—6 月30 日:k=0.996 >0.99;②7—8 月:k=0.975(綜合計算)。其中:7 月1 日—21 日,k=0.676 1 <0.99;7月22 日—8 月31 日,k=0.998 > 0.99;③9—12 月:k=0.988(綜合計算)。其中:9 月2 日—23 日,k=0.843 <0.99;9 月24 日—12 月31 日,k=0.997 > 0.99。
圖5 地震前后不同時間段面應變曲線(a)1—6 月(k =0.9960);(b)7—8 月(綜合k =0.975);(c)9—12 月(綜合k =0.988)Fig.5 Surface strain curves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由k值計算結果可知,在1—7 月、7 月22 日—8 月31 日、9 月24 日—12 月31 日,k值均大于0.99,表明2 組面應變曲線相關性較好,滿足自檢原理;在7 月1 日—21 日、9月2 日—23 日,k值均小于0.99,相關性較差,面應變曲線變化不同步。
為尋找異常規(guī)律,進一步縮小時間尺度,以天為單位,詳細統(tǒng)計震前不同時間S1+S3和S2+S4兩組面應變曲線相關系數(shù)k值的變化,具體結果見表1,可見2015 年1—7 月,2 組面應變相關系數(shù)k值均大于0.99,8 月2 日面應變曲線出現(xiàn)差異,k值降低至0.989 1,8 月23 日面應變曲線出現(xiàn)明顯差異,k值繼續(xù)降低,到9 月7 日降至0.820 1,7 日后發(fā)生昌黎MS4.2 地震。
表1 不同時間2 組分鐘值面應變相關系數(shù)Table 1 Statistics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k of the two-minute surface strains at different times
通過對易縣臺2015 年昌黎MS4.2 地震鉆孔應變觀測記錄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此次地震發(fā)生前,鉆孔應變儀四分量均出現(xiàn)大幅度異常變化,且形態(tài)相似。切應變總變化量不大,但2 組曲線出現(xiàn)近同步抖動異常,周期約7 天,而面應變出現(xiàn)較大幅度異常,周期不明顯;②在此次地震發(fā)生前43 天起,2 組面應變曲線出現(xiàn)分叉現(xiàn)象,相關系數(shù)k值由大于0.99 下降到0.989 1,之后隨著地震的臨近,k值繼續(xù)下降,至震前7 天,k值降至0.820 1,并于7 天后發(fā)震。
與池順良等(2014)、Kong 等(2018)和蘇愷之(2018)所分析的震例相比,此次昌黎MS4.2 地震相對較小,震中距適中,震后2 組面應變相關系數(shù)在幾天至十幾天內(nèi)仍未恢復自洽,與蘇愷之(2018)的結論不同,有待進一步積累震例資料進行深入研究。對于震前切應變總變化量不大,而面應變出現(xiàn)較大幅度異常的特異現(xiàn)象,需從地質和斷層力學結構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