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茹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是在借鑒西藏布達拉宮的基礎上修建的,被稱為“小布達拉宮”。盡管承德普陀宗乘之廟是對西藏布達拉宮的仿建,然而兩者也存在不同,對比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與西藏布達拉宮的選址、功能、布局等為弘揚和發(fā)展藏式建筑藝術提供參考。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是清代通過對西藏布達拉宮研究和借鑒的基礎上修建的,通過汲取西藏布達拉宮的建造經(jīng)驗,借鑒布達拉宮的神韻,并融合滿族、漢族等多民族建筑藝術而建造。因此,承德普陀宗承之廟和西藏布達拉宮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各自獨有的建筑文化特色。通過對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與西藏布達拉宮的建筑藝術的對比研究,分析兩者在選址、功能、布局等方面的異同,不僅能更好地總結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和西藏布達拉宮的建筑藝術,對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建筑藝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現(xiàn)代建筑設計也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
選址對比
作為慶祝乾隆皇帝60壽辰和崇慶皇太后80壽辰而修建的寺廟,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選址位于避暑山莊外面的山崗上,而沒有修建在避暑山莊內,這是參考已建成的普寧寺、普樂寺、普佑寺等先例。此外,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廟修建之前已經(jīng)修建了六座寺廟,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的東北角山崗與東崗,空閑處只有北部山崗。承德普陀宗乘之廟是在對西藏布達拉宮的借鑒基礎上修建的,建筑空間需求較大,綜合考慮,目前的建筑選址為當時的最佳位置。
此外,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選址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風水思想。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在選址時體現(xiàn)了“以北為尊”的寓意,也表明清政府對承德普陀宗乘之廟修建的高度重視。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和正對的避暑山莊北側山崗形成了對景,也就是承德普陀宗乘之廟風水的“朝山”,建筑選址的風水極好。
藏傳佛教推崇紅色和白色,藏傳佛教認為紅色象征著永恒和勇敢,白色象征著圣潔。布達拉宮選址紅山最為適宜,選紅色、白色為宮殿的主體顏色,更是寓意著長治久安、吉祥如意。紅山的北部為老娘山,以一個環(huán)形的懷抱將紅山擁在懷中,意味著布達拉宮依偎在母親的懷抱,富有靈氣和生息。紅山的南部為彎月狀的拖日山,環(huán)顧著紅山,山下的拉薩河沿著山勢緩緩由東向西流去,山水相依,情意綿綿。而布達拉宮位于中央,由山巒和河流精心呵護,形成“朝山”和“眠水”,具有極好的風水。布達拉宮以得天獨厚的選址,使其流芳千古。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選址主要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風水學,建筑環(huán)境優(yōu)美而又尊崇;西藏布達拉宮的選址雖然也受傳統(tǒng)風水學的影響,但更主要的影響因素是藏傳佛教義理。因此,兩者在建筑選址的考量因素上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
功能對比
作為清朝的皇家敕建寺廟,盡管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修建目的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但該寺廟依然是宗教性質的。此外,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圓白臺、大紅臺、圍墻等盡管具有部分防御性的功能,但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建筑群中這些建筑的主要功能仿建了布達拉宮,而不是用于防御。因此,宗教功能是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主要功能。
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筑包括白宮、雪老城與紅宮三部分。其中白宮是達賴喇嘛的住所,曾經(jīng)作為原西藏地方政府辦事機構;雪老城是服務于宮廷的具有輔助性的附屬建筑;紅宮包括佛殿與歷代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就西藏布達拉宮的組成來說,布達拉宮具有政治和宗教功能,同時作為城堡式的建筑群,布達拉宮的防御性較強。
盡管承德普陀宗乘之廟是在對西藏布達拉宮的借鑒基礎上建設的,但是兩者的功能存在不同。西藏布達拉宮是城堡式的建筑群,不僅具有宗教、政治功能,還具有較強的防御性。承德普陀宗乘之廟是清政府皇家敕建寺廟,宗教色彩濃厚,其主要功能是宗教功能。
布局對比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建筑布局是從南向北,共分為四部分,即前院、中院、后院以及大紅臺。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前院是位于正南門到五塔門間封閉的院落。前院主要的建筑為四座單體建筑,分別是五塔門、正南門、五孔石橋以及碑閣,這些建筑都坐落于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中軸線上。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中院是位于五塔門到琉璃牌樓間封閉的院落。中院主要的建筑為三座單體建筑,分別是西邊門、琉璃牌樓以及東邊門。由五塔門的三孔拱門或者是五塔門兩邊側腰墻布置的邊門可以進入到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中院,地勢不斷變高。沿著石階可以到達琉璃牌樓。在中院的東西兩側分別設置了東邊門與西邊門,是進入普陀宗乘之廟的側入口。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后院指的是由琉璃牌樓到大紅臺間的建筑,包括單塔百臺、東罡殿、中罡殿、西罡殿等,其余輔助建筑形式為藏式白臺建筑,結構比較簡單。普陀宗乘之廟后院的建筑根據(jù)地形錯落有致的分布其中,盡管建筑多,但是并沒有給人雜亂的感覺。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大紅臺坐落于寺廟最北端,也位于山麓最高處,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體建筑,包括大紅臺裙樓、大白臺以及御座樓裙樓等。其中,大白臺是普陀宗乘之廟東部御座樓裙樓與中部大紅臺裙樓的基座;大紅臺裙樓高約為25m,有7層,在其最高處修建了“慈航普渡”殿。一層到三層是由條石建成的實心臺座,四層到六層采用了西藏建筑“回”字形圍廊結構。大紅臺裙樓的天井院內建有普陀宗乘之廟最重要的“萬法歸一”殿;御座樓裙樓的平面呈“回”字結構,四邊長度均是30米,整體平整。
布達拉宮主要由雪城區(qū)、園林區(qū)和宮室區(qū)構成。雪城區(qū)是指布達拉宮墻內山前藏式的碉樓建筑,主要是服務于世俗性事物,是平頂?shù)牟厥浇ㄖY構;園林區(qū)主要種植各類植物;宮室區(qū)由白宮、紅宮等構成。在尺寸方面,縱向深度遠遠小于橫向尺寸,同時布達拉宮的建筑并不是明顯沿著中軸線分布,布置比較隨意。
再細看布達拉宮的內部布局,以布達拉宮為中軸線從朝山分支而來三座拱山,分別對應著中宮(紅宮)、東邊的白宮和西邊的白塔,像三位大臣向布達拉宮跪拜行禮,象征著皇權的高貴和神圣。
承德普陀宗承之廟整體布局上包括了四個部分,即大紅臺群體建筑、前院、中院以及后院。其中的大紅臺群體建筑是對西藏布達拉宮紅宮建筑的借鑒、仿建;前院、中院與后院是藏式白臺建筑群,是對西藏布達拉宮雪城區(qū)的仿建。由此可見,在整體布局上,承德普陀宗承之廟對西藏布達拉宮的關鍵建筑與基本布局進行了借鑒。
西藏布達拉宮包括雪城區(qū)、園林區(qū)與宮室區(qū)三部分,承德普陀宗承之廟則主要包括象征雪城區(qū)的藏式白臺建筑群、象征宮室區(qū)的大紅臺兩部分,沒有單獨的園林區(qū),而是通過傳統(tǒng)的園林造景的方式融入到藏式白臺建筑群。
承德普陀宗承之廟的藏式白臺建筑群的尺寸是縱向比橫向要長,同時白臺建筑群分布在中軸線兩側;反之,西藏布達拉宮雪城區(qū)的尺寸則是橫向比縱向要長,同時建筑的分布較為隨意。
盡管承德普陀宗承之廟白臺建筑群是對西藏布達拉宮雪城區(qū)的仿建,但是承德普陀宗承之廟的白臺建筑群包括前院、中院與后院,而布達拉宮則不存在院落。借助于傳統(tǒng)的院落式手段,承德普陀宗承之廟白臺建筑群被分成三部分,使白臺建筑群縱向遠遠大于橫向的視覺沖突感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這樣被劃分的每一個院落都構成了閉合的空間,非常接近于西藏布達拉宮的“雪城區(qū)”布局。
藝術對比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與西藏布達拉宮存在著“仿建”的關系。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對西藏布達拉宮的仿建,在整體建筑群得到充分展現(xiàn)。
西藏布達拉宮屬于城堡式的建筑群,圍墻高大而厚實,其東西角樓與東、西、南三座城臺門樓充分體現(xiàn)了防御性特征。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宗教功能顯著,為了實現(xiàn)對布達拉宮仿建的效果,承德普陀宗乘之廟仿建了圍墻、角樓、門樓等,雖然和布達拉宮相比,規(guī)模與體量等相對較小,但仿建設計使具有宗教功能的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前半部分的防御特征明顯。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位于承德普陀宗乘之廟東南角與西南角的兩座白臺都是露天的空心白臺,并沒有設計進出白臺周圍的圍墻的出入口,這其實是模仿布達拉宮的角樓,也體現(xiàn)了兩者的相似的建筑藝術。
白色與紅色是西藏布達拉宮的主色調。承德普陀宗乘之廟也是以紅色與白色作為主要色彩,并在此基礎上融入了承德地方特色的色彩裝飾。比如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碑閣、大紅臺建筑群的券頂、正南門等被刷成了西藏布達拉宮所沒有的黃色。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黃色是法定的尊色,象征著皇權。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券門的內部刷黃色,不但沒有使承德普陀宗乘之廟模仿布達拉宮的主導色彩受到影響,反而含蓄地表達了皇權至高無上的思想。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色彩體現(xiàn)了皇權與宗教的相互妥協(xié)與包容。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雖為仿西藏布達拉宮而建,但并不是照搬抄襲,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該廟不僅保留了漢族傳統(tǒng)建筑的風格,還汲取了西藏布達拉宮藏地建筑的藝術精華,因此,兩者的建筑藝術各具特色。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前院與中院的中軸線上的琉璃牌樓與碑樓均保留了漢式建筑的風格,在中軸線上的重要節(jié)點建設兩座漢式風格單體建筑,在一定意義上昭示了“皇權至上”的意義。同樣,藏式風格的建筑也在這里大放光彩,如彰顯藏傳佛教文化的五塔門和大紅臺兩側散置的白臺建筑等均體現(xiàn)了藏地建筑的風格。不僅如此,漢藏建筑藝術的融合也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如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山門就是由藏式城臺及漢式廡殿共同組成;寺廟中的白臺雖為藏式平頂?shù)锓啃沃?,但卻采用了漢族磚混結構。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與西藏布達拉宮是我國建筑歷史上兩顆燦爛的明珠。承德普陀宗乘之廟是在對西藏布達拉宮的仿建基礎上修建的,是對藏式建筑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通過對比分析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與西藏布達拉宮建筑藝術,不僅為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與西藏布達拉宮的保護提供思路,推動我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發(fā)展,還對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漢藏藝術的交流融合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基金項目: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校級項目(課題名稱: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與西藏布達拉宮的建筑藝術對比研究,項目編號:BSSZ202002)。
作者單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