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宸宇
老王是我的一位語文老師。
開學第一堂課,他拿著一個不知什么年月生產(chǎn)已然掉了漆的保溫杯,緩緩地挪進教室。他往講臺上一站,大家立刻就被吸引了,都饒有興致地打量著這位新老師。他個子不高,背有些駝,留的是“板寸”,本就不多的頭發(fā)中還有許多白發(fā),眼角都是皺紋,一雙眼睛閃著光,透出些許嚴厲,鼻直口闊,面色有些蒼老,一副老學究的樣子。他被我們打量得有些不好意思,不自然地“哈哈”笑了幾聲。
很快,王老師的一個外號——“老王”在班里悄然流傳開來。老王不僅看起來老,做派也老。每次他都會先將書一本本在講臺上碼齊,撫撫邊角上的褶皺,撣撣書頁上的灰塵,然后慢慢地、輕輕地吸溜一口泡著枸杞的熱水,停頓片刻才開始講課。
可是,聽了老王的課后,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改變了對他的看法。老王講起《西游記》眉飛色舞。介紹完作者,他開始講課文,講到情節(jié)精彩處,他選取經(jīng)典的片段開始朗誦?!澳枪致勓裕峙麓笫?,卻就解尸,出了元神,跳將起去,佇立在九霄空里。這行者背上越重了。猴王發(fā)怒,抓過他來,往那路旁邊賴石頭上滑辣的一摜,將尸骸摜得像個肉餅一般……”他大聲地讀,一個角色用一種腔調(diào),讀得抑揚頓挫,不論是古文還是白話,都讀得非常認真,好像要把文字蘊藏的含義都表達出來。同學們都聽得入了迷,有些同學還隨著他的朗讀搖頭晃腦,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老先生那樣沉醉其中。
這還不算完,講到興頭上,他“張牙舞爪”地踱步到我們中間,張口就來一首打油詩,情節(jié)、人物性格全在里頭。他念打油詩時,更是有腔有調(diào),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氣勢,我們聽了都禁不住熱烈地鼓起掌來。那時的老王似乎背也不駝了,在我們心中高大起來。
而老王呢,則心滿意足地踱回講臺,拿起古老的保溫杯,輕輕對著杯口吹一口氣,慢慢地抿上一口,悠然地享受著同學們欽佩的目光。
下課鈴響,老王的課剛好講完。老王還是慢悠悠地踱步出去,好不容易走到半路,他好像又想起什么似的停了下來。他的水杯還安安靜靜地在講臺上站崗呢。“瞧我這記性,老了。”老王看著我們自嘲道,背依舊微微地駝著,發(fā)際線依舊夸張地后退著。
于是,“老王”這個稱呼更加流行了。但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老王不老,每當我們叫“老王”時,眼中透出的都是敬佩之情。
(指導老師 江武金)
簡 評
這篇文章運用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以同學們對老王看法的變化為線索貫穿全文,先刻畫老王有些蒼老的外貌,再描寫有吸引力的課堂,前后對比,使人物形象鮮明突出,富有感染力,以此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老王的“老”表現(xiàn)在他的外在形象,更表現(xiàn)在他在同學心目中資格“老”的地位。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是文章的另一大特點:如“不知什么年月生產(chǎn)已然掉了漆的保溫杯”“背有些駝”“慢慢地、輕輕地吸溜一口泡著枸杞的熱水”“慢悠悠地踱步”等細節(jié)描寫讓老王的“老”躍然紙上,如在眼前;有些同學跟著他的朗讀“搖頭晃腦”及他念完打油詩后同學們熱烈鼓掌等細節(jié),很好地從側(cè)面烘托出老王課堂的感染力。
(江武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