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媛
(甘肅省華池縣種子管理站,甘肅華池 745600)
華池縣地處甘肅省東部,慶陽市北部,位于東經107°29′~108°33′、北緯36°07′~36°51′。東北與陜西省志丹縣、吳起縣、定邊縣接壤,西南與甘肅省慶城縣、環(huán)縣、合水縣為鄰??h境南北長37~110 km,東西寬27~84 km,地形北高南低,海拔1 100~1 780 m。總土地面積3 791 km2,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境內山川塬兼有,梁溝峁相間,土壤類型主要有粗黃綿土、森林褐色土、黃綿土、黑壚土。屬于大陸性氣候,降雨量南多北少,2018 年降水量719.3 mm,平均氣溫8.5℃。土地資源豐富,總體呈干旱、溫和、光富的特點,適合種植作物品種繁多,白瓜籽、黃花菜、黑木耳、小雜糧等土特產馳名隴上,沙棘原漿口服液、白瓜籽遠銷國外。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走訪“三老”(即老干部、老技術員、老教師)、實地調查等方法進行考察,分析1956—2014 年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品種、產量等變化,提出一些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的方法及對策建議,為華池縣種質資源的普查、征集、保護和利用提供參考。
根據農業(yè)農村部、甘肅省農業(yè)農村廳統(tǒng)一部署,從2020 年9 月起,華池縣全面開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歷時3 個月,行程2 000 多km,走訪了華池縣多個單位、村組及農戶開展普查工作,摸清了華池縣農作物種質資源的現狀,掌握了糧食、經濟、蔬菜、果樹等栽培作物古老地方品種的分布范圍、主要特性以及農民認知等基本情況。截至2020 年11 月底,完成1956 年、1981年和2014 年3 個時間節(jié)點3 套普查表的填報,即“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普查表”“全縣種植的糧食作物情況表”“全縣種植的油料、蔬菜、果樹、茶、桑、棉麻等主要經濟作物情況表”,共計9 份表格,并將數據錄入普查與征集填報系統(tǒng)。
華池縣地域廣闊,地形氣候差異較大,農作物品種復雜多樣,構成嚴謹周密,品種資源豐富,既有小麥、玉米、高粱等喜溫作物,也有糜谷、馬鈴薯、蕎麥、豆類等耐寒、耐旱、耐濕作物。經過3 個月的調查,詳細掌握了全縣農作物種植結構、土地、氣候、資源環(huán)境、人口、民族、經濟、文化、教育等情況。通過座談走訪,查閱文獻、檔案等資料,對新中國成立以來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分布范圍、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適應性等做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了解?,F已基本查清各類作物的種植歷史、栽培制度、品種更替及當時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變化以及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緣植物種類、地理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瀕危狀況等重要信息。
3.1 農作物內部結構由不合理向合理化轉變
華池縣農作物結構長期以來未形成單一局面。從普查數據看,20 世紀80 年代糧食作物占總耕地面積的80%~90%,經濟作物所占比重很小,對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安排有直接影響。在糧食生產中,一些主要作物如小麥、玉米、高粱、糜谷、豆類的種植面積亦浮動很大,極不穩(wěn)定。特別是糧、油、豆、草輪作、用地養(yǎng)地的問題還沒有引起普遍重視,合理的輪作制度還沒有形成。因此,在生產上存在著作物結構不合理,用地養(yǎng)地不協調,高成本、低效益等問題。到2014 年,不同區(qū)域根據當地的氣候及土壤特點,經過長期實踐論證,都有相適應的品種種植,增加了當地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建立了符合當地的高產量、高效益、低成本,有利于用地養(yǎng)地、持續(xù)增產的科學的輪作制度。
3.2 農作物品種豐富多樣
據調查,1986 年以前,華池縣農作物品種共有246 個,其中糧食作物116 個,經濟作物品種124個,其他作物品種6 個,在這些作物中,主要品種40多個。由于沒有建立起防雜保純制度,使種子嚴重混雜、退化。到目前,由于新品種的引進,良種的推廣,種子的市場化,農作物的品種豐富多樣,如玉米,每年的備案品種可以達到70~80 種之多。
3.3 良種種植覆蓋率高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新品種的不斷增加及栽培技術的提升,農民普遍求高產,使全縣的良種覆蓋率高達90%以上,如蔬菜、玉米、馬鈴薯等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3.4 地方老品種不斷減少
隨著新品種的引進,再加之地方品種產量低,導致地方品種種植逐年減少,甚至有的品種已經絕跡。
4.1 種質資源保護難度大
隨著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的加快,新的優(yōu)良品種代替了老舊低產的地方品種,導致有些地方品種和野生品種種質資源消失加快,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和創(chuàng)新利用農作物種質資源迫在眉睫。
4.2 樣品征集難度大
由于部分老品種的瀕臨滅絕,再加上有些塊莖、枝條等樣品不易保存,增加了樣品征集的難度。
4.3 農作物種質資源丟失加劇
隨著我國農業(yè)產業(yè)化的發(fā)展,城鎮(zhèn)化、現代化、工業(yè)化進程加劇,能夠機械化收獲、高產、優(yōu)質的新品種和配套種植模式也越來越完備。這些因素將會加快種質資源的丟失,在這種形勢下,地方品種和野生品種等特有種質資源喪失嚴重。
5.1 積極宣傳引導,提升全民種質資源保護意識
利用電臺、電視臺及各種網絡平臺等媒體進行大力宣傳引導,普及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的重要意義和主要成果,讓全社會參與到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中來,提升全民保護意識,推動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確保普查與收集行動取得實效。
5.2 創(chuàng)新利用途徑,開展多樣性的種質資源保護
發(fā)動當地群眾,對一些種質資源進行再次開發(fā)、利用,進行搶救性保護。推“陳”出“新”是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可以把“陳”變成“新”。如專用于釀酒的酒谷子,種植面積一直在逐年減少,現在只有零星的種植,可以用增加黃酒的銷量來帶動酒谷的種植,不但可以帶動經濟的發(fā)展,而且還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
5.3 強化管理,建立種質資源檔案
在種質資源普查結束后,對于縣域內的所有種質資源進行收集、整理、歸類,詳細記載收集材料的名稱、基本特性特征、采集地點和時間等信息,進行規(guī)范化的檔案管理,使每一類、每一科、每一個作物的品種信息都有據可查。
5.4 高度重視,完善種質資源保護機制
按照分級保障原則,在統(tǒng)籌已有工作資源、條件以及支持政策基礎上,積極爭取,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支持,將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列入財政經費預算,建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的補償機制,切實提升保護能力。鼓勵個人、村社、種子企業(yè)、科研機構、公益性組織等都參與種質資源保護。2016 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雖然對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有了一定的明確規(guī)定和說明,但還應該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相應的種質資源保護體制與機制,促使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常態(tài)化,確保種質資源保護工作順利開展,并能長期堅持。
5.5 選老選優(yōu),進行品種征集
華池縣種質資源入庫果樹、蔬菜品種少,這次種質資源征集可以以蔬菜、果樹類為主,糧食作物為輔。比如果樹主要征集杏樹、桃樹、蘋果、山楂、沙棘、杜梨、野莓、棗樹、梨樹等野生、農家老品種,蔬菜主要征集辣椒、胡蘿卜、蔥、黃花菜、蒜、韭菜、寶塔菜、洋姜等野生或古老品種。糧食作物主要征集高粱、大麻、大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