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慧
淺談苦蕎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
高慧
(貴州省盤州市勝境街道綜合服務中心貴州盤州553541)
近年來,盤州市圍繞苦蕎麥綠色增產增效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實踐中研發(fā)出了適合本地應用的增產增效技術,提升了種植經營的效益。文章結合盤州市近年來的實踐,對苦蕎麥綠色增產增效的相關技術方法進行了總結,以期為促進苦蕎麥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參考。
苦蕎麥;綠色發(fā)展;增產增效技術
苦蕎麥屬于雙子葉植物,其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從生長習性來看,苦蕎麥性喜陰濕冷涼,故而多生長于海拔在1 200 m以上的高山區(qū)域。從外觀特點來看,苦蕎麥的莖呈直立狀,一般高度在30 cm~70 cm,其葉呈現(xiàn)出寬三角形,兩面沿葉脈具乳頭狀突起,葉子呈黃褐色,苦蕎麥的花期為每年的6月—9月,果期為8月—12月,花的顏色呈白色或淡紅色,形狀為橢圓形。2021年1月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發(fā)布消息,該所通過聯(lián)合國內外十余家科研機構,對來自全球14個國家的510份苦蕎麥樣本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后發(fā)現(xiàn),苦蕎麥起源于我國的西南地區(qū),并且認定我國西南地區(qū)為世界苦蕎麥多樣性中心和栽培苦蕎麥起源馴化中心,這也明確了苦蕎麥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種植的歷史依據和淵源。作為西南地區(qū)重要的苦蕎麥種植區(qū)域,貴州省盤州市近年來大力發(fā)展苦蕎麥種植業(yè),并通過應用綠色技術實現(xiàn)增產增效,使苦蕎麥產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模和鏈條得到了極大的擴展[1]。對盤州市苦蕎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的研究,能夠為其他地區(qū)的苦蕎麥種植提供相應的經驗和技術參考。
作為貴州省苦蕎麥的主產區(qū),近年來盤州市的苦蕎麥產業(yè)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從種植面積來說,盤州市的苦蕎麥種植面積普遍保持在5 萬畝(1 畝≈0.066 7 公頃)左右,這些苦蕎麥種植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海拔1 700 m以上的烏蒙、民主、坪地、大山、勝境、普古等地;從種植方式來看,盤州市的苦蕎麥種植主要以林下套種的方式為主;從經營方式來看,盤州市除了開展傳統(tǒng)的苦蕎麥種植以外,還衍生出了苦蕎麥的收購、加工、銷售、貯藏等相關產業(yè)發(fā)展業(yè)態(tài),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苦蕎麥產業(yè)發(fā)展鏈條,有力地促進了苦蕎麥產業(yè)的發(fā)展;從產品形態(tài)上來看,盤州市的苦蕎麥產業(yè)所生產加工的有苦蕎麥茶、苦蕎麥粑、苦蕎麥餅、苦蕎麥米、苦蕎麥面、苦蕎麥脆片等綠色生產農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在國內擁有良好的銷售市場,還進入了國際市場進行銷售[2]。產業(yè)良好的發(fā)展形勢,使得盤州市有更多的能力和資源開展苦蕎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的研究與使用。
苦蕎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是在充分考慮盤州市苦蕎麥種植情況的基礎上,按照綠色、高效生產的理念開展的技術性種植活動[3]。近年來,盤州市根據本地區(qū)苦蕎麥種植的實際情況,逐漸探索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科學的苦蕎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為苦蕎麥綠色增產提供了技術性的保證。盤州市苦蕎麥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考慮到土壤的通氣性、水分、肥沃程度會對苦蕎麥的種植及苦蕎麥的生長產生重要影響的實際情況,盤州市在正式種植之前,會采取相應的技術方法對種植土地進行選擇和平整,盡可能地滿足苦蕎麥種植的需要。在選地過程中,種植主體會盡可能地選擇質地疏松、排灌良好、有機質含量在0.8%以上的壤土或者沙壤土作為重點種植土地[4]。同時,會有意識地避免重茬情況,選擇前茬種植作物為豆科作物、馬鈴薯或者玉米、小麥、雜糧等作物的土地進行種植。盤州市種植苦蕎麥的區(qū)域多為山區(qū),霧大、氣溫低,為確??嗍w麥的生長情況,在正式播種之前,種植主體會先對土地進行深耕,一般的耕翻深度為20 cm~25 cm,這樣可以將前作收獲后留下的秸稈深埋于土壤之中,利用腐爛的秸稈、根葉來提升土壤的肥力和提高其熟化程度。同時,在播種的前兩周,會對土地進行二次平整,利用兩周的時間對土地進行曬垡,使土壤保持干濕交融狀態(tài),利于播種。在播種前,也會對土地進行耙平耱細,減少幼苗頂土時的阻力。
目前,可供盤州市選擇使用的苦蕎麥品種主要有六苦蕎麥2號、六苦蕎麥3號、六苦蕎麥4號、黔苦蕎麥2號、黔苦蕎麥 5號、云蕎1號、昭苦蕎麥1號等諸多品種,種植主體根據苦蕎麥種植的實際土地和環(huán)境情況,進行品種的選擇。在正式播種前,要對苦蕎麥種子進行晾曬,以提升種子的酶活力和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曬種的時間一般在播種前的7 d~10 d,晾曬的時間為1 d~2 d[5]。經過曬種以后,要使用30%的泥水漂去種子中的雜物和秕粒,選出飽滿籽粒,并使用沼氣液對種子進行浸泡,浸泡時間為2 d。在浸泡后,再使用草木灰、糞水對種子進行裹團處理。在正式播種前,可以使用0.5%甲拌磷乳油對種子進行攪拌,并悶3 h左右,再晾干,這樣可以有效防止種子遭受諸如葉斑類病害的危害。
目前,盤州市的苦蕎麥種植時節(jié)分為春播和秋播兩類,種植主體在播種時間的選擇上要根據品種的生育期和本地氣候的情況,選擇在無霜期的情況下進行播種。同時,要注意避免在氣溫高于26 ℃的高溫期進行播種,以確??嗍w麥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根據以往的經驗,春播的苦蕎麥宜選擇在3月中旬到4月初的時間進行播種,而秋播的苦蕎麥宜選擇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時間進行播種。除了科學選擇播種時間以外,還要對播種的行為和方式進行科學的選擇確定。目前,盤州市的苦蕎麥以條播為主,在播種時,要按照邊播種邊蓋土的方式進行播種,所蓋的淺土深度宜保持在3 cm左右,以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同時,在播種時,要嚴格控制種植密度,常規(guī)的密度標準是每畝播種量為6 kg~7 kg,當然,可以根據土壤的肥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每畝最終的留苗率宜保持在 9 萬株~10 萬株為好。在播種時,可以選擇使用施磷酸二銨或者硫酸鉀等種肥,提升土壤的肥力,種肥的施用標準為磷酸二銨5 kg/hm2,硫酸鉀為11.5 kg/hm2。
田間管理,是對苦蕎麥發(fā)芽到最后收獲前的全過程進行管理,是影響苦蕎麥產量的關鍵性因素。根據苦蕎麥種植的情況,可以將田間管理分為苗期管理和花期管理兩個階段。在苗期,要等幼苗生長到7 cm~8 cm高時,進行中耕除草,并對弱苗進行拔除,確??嗍w麥整體的長勢。在花期之前,一般要進行兩次中耕除草,并在干旱時,進行適當?shù)墓喔?,以保證苦蕎麥的產量[6]。在中耕除草階段,也可以使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除草,即在播種后,根據土壤的情況噴施相應濃度的精異丙甲草胺乳油。例如,砂土地的用藥量在60 mL/hm2~80 mL/hm2,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用藥量在80 mL/hm2~100 mL/hm2。在噴施后,應保持5 d內不澆水,并保持整個生長期不破壞藥土層。在開花期,宜在苦蕎麥田間放養(yǎng)一些蜜蜂,提高傳粉的效率,或者安排2 次~3 次的人工授粉,以確保授粉的效率和效果。如果花期的田間水分過于充足,要適當?shù)夭扇∠拗瓶嗍w麥生長的措施,來保證單株的粒重,實現(xiàn)高產的目的。
病蟲害防治是蕎麥綠色種植中普遍面臨的問題,也是提升蕎麥產能的重要方法。蕎麥種植中容易出現(xiàn)的病害有輪紋病、白霉病、立枯病、褐斑病等,容易出現(xiàn)的蟲害有草鉤刺蛾、黏蟲、蚜蟲等。這些病蟲害會對不同生長階段的蕎麥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進而影響最終的蕎麥產量。對于病蟲害的防治,一般采用田間管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方法進行。其中,田間管理是指選擇抗病蟲害性能好的品種,并在種植時選擇與非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在種植時做到耕翻曬田,并清除田間的枯枝落葉,同時采取排水措施,減小田間的濕度,減少病菌滋生;物理防治是在病蟲害集中發(fā)生的時期,在田間設置高壓泵燈、黑光燈對一些害蟲進行誘殺,也可以使用粘蟲板對蚜蟲等害蟲進行誘殺;生物防治是根據大自然的食物鏈原理,利用食蟲虻、黑土蜂、食蚜蠅、七星瓢蟲、草蛉等害蟲天敵來抑制害蟲的蔓延;化學防治是使用相應的化學農藥來對苦蕎麥田中的病蟲害進行集中性的消殺,以抑制病蟲害的發(fā)生或者發(fā)展,常見的病蟲害化學防治方法如表1所示。
表1常見苦蕎麥病蟲害的化學防治方法
病蟲害防治方法 草鉤刺蛾2.5 %的溴氰菊酯乳油的2 500 倍溶液噴灑 黏蟲、蚜蟲10%的氯氰菊酯乳油3 000 倍~4 000 倍溶液 輪紋病、白霉病、立枯病、褐斑病7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 草地螟和鉤翅蛾20%速滅殺丁乳油2 000 倍~2 500 倍溶液噴灑防治,或者48%的毒死蜱乳油1 000 倍~1 500 倍溶液噴霧
考慮到苦蕎麥生長的實際情況,為保證產量的提高和效益的提升,應在整塊苦蕎麥中的75%~80%植株籽粒成熟時及時地進行收獲。同時,為保證苦蕎麥的純度,在正式收獲之前,要先對田間進行除雜。
苦蕎麥綠色增產增效種植技術,是圍繞綠色、高效增產的理念開展的技術性種植方式。種植苦蕎麥想要達到綠色增產增效,不僅要科學地做好選地整地,選育良種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和方式,技術人員督促好農戶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及時收獲,為苦蕎麥多提供有利的生長環(huán)境,可有效提升經濟效益。
[1]童曉萌,柴春祥,王永強.萌發(fā)對苦蕎籽粒品質的影響及工藝優(yōu)化[J].食品與機械,2021,37(4):176-183.
[2]張杰,程偉,李娜,潘天全.苦蕎營養(yǎng)成分及其黃酮類物質提取工藝研究[J].釀酒,2019,46(5):12-16.
[3]曹利萍.苦蕎高產栽培技術的要點分析[J].農家參謀,2019(14):45,62.
[4]彭澤信,瞿翔,彭益穩(wěn),等.苦蕎綠色增產增效栽培技術[J].農村科學實驗,2018(4):75.
[5]姬小軍,馬生碧.苦蕎高產栽培技術及環(huán)境要求[J].農家參謀,2017(17):168.
[6]朱體超,孫學映,陳光蓉,等.苦蕎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4,42(29):10102-10104.
S517
A
2095-1205(2021)08-73-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