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玲
(山西農業(yè)大學果樹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
為實現省力化、機械化,現代果園實行寬行密植栽培,便于機械車輛行走,采用高紡錘形、主干形、“Y”字形等高光效樹形,變過去樹冠橫向生長為往高處生長,一般樹冠高度在3 m以上。為解決樹冠高處的管理作業(yè)問題,我們對果園操作平臺的選擇進行了探索,分析了現代果園對操作平臺的需求,以便種植者根據果園規(guī)模和經濟實力,選擇合適、實用的操作平臺。
1.1.1 提質增效的需要
過去豐產果園要求果樹低干矮冠,樹冠扁圓,樹體矮小,方便果農管理作業(yè),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套袋、摘袋、采摘等最好不用登高,一伸手就能夠到,管理省工省力,并且還抗風。但樹冠(體)過矮,結果表面化,下部主枝(或枝組)離地較近,在結果后容易下垂、密擠,甚至伏在地面上,不但通風透光差,病蟲害難防控,影響果實產量和品質的提高,而且人員進園管理操作困難,影響果園經濟效益。因此,現代果園為提質增效,使樹冠底部有通風帶和操作作業(yè)帶,就必須適當的提高主干,抬高下部第一主枝或枝組的高度至60~80 cm以上。
1.1.2 現代果園機械化的需要
現代果園為實現早果豐產、省力化、機械化,實行寬行密植栽培,采用高紡錘形、“Y”字形等高光效樹形,注重樹體的枝軸比(枝條與著生母枝的粗度之比稱枝軸比,一般枝軸比1∶(3~5)的果樹易成花結果)[1],樹冠上小下大,控制枝組體積,行間留出1 m以上的空間,以方便果園機械車輛在行間行走作業(yè)。如果樹冠較矮、較窄,果樹單位面積土地上的枝葉量相對較少,光合產物有限,則需要果樹適當的往高處發(fā)展,形成高樹冠的“樹墻”,達到一定的葉面積,確保產量和效益。
1.1.3 觀光采摘園需求
隨著社會發(fā)展,許多地方為鄉(xiāng)村振興,搞觀光、旅游,依托豐富的果樹資源,打造生態(tài)果品景區(qū),建設觀光果樹采摘園、生態(tài)園。在生態(tài)采摘園的建設中,充分利用園區(qū)的道路,搞葡萄、梨、獼猴桃、柑橘等果樹采摘觀光長廊。在停車場、辦公區(qū)域等四旁孤植一些柿子、核桃、山楂、梨、棗、木瓜、葡萄等果樹,既美化環(huán)境,又有一定效益。這些果樹往往樹冠生長較高,為了既高產優(yōu)質又美觀,需要經常性的進行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等,需在高處作業(yè)。
目前從事果園管理的果農是50~75歲的農民,他(她)們年老、體弱。果樹生長過高,人站在地表不能完成高處的管理操作,就需要借助于梯子、凳子等來完成,并且還要隨時搬動梯子、凳子,或舉著高枝剪,這不但消耗時間和體力,而且勞動效率還低[2],特別是老年人攀登梯子或凳子后進行果樹管理操作非常困難和危險,有些果農還害怕登高操作。隨著近年來人工費逐年增長難雇人的情況出現,對果樹生產基地規(guī)模化種植大戶來說,如果有合適的操作平臺會比較穩(wěn)妥(當)。
現代規(guī)模化果園實行寬行密植栽培,按照行距的80%來確定果樹樹高,一般行距4 m,確定果樹的樹高3.2 m,因此,在整形修剪時,根據樹齡、樹勢,采取適時落頭等方法,控制果樹樹高在3 m左右。
根據果園規(guī)模和經濟實力,選擇合適的操作平臺。
面積較大、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規(guī)模經營果園,可選擇現代化果園操作平臺車。常用的升降作業(yè)平臺有升縮式、折臂式、剪叉式、混合式等。目前國內外大多采用平臺式機械,機架上方設有操控臺,操控系統可控制行走裝置的行走和轉向以及前后叉的動作,操控系統可控制平臺的升降及左右擴展平臺的動作。果園作業(yè)平臺機械的使用,搭配人工可輕松實現在行走過程中進行果樹的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和果實采摘等作業(yè),并且在果實采摘作業(yè)中無需人工上下搬運果箱等物品,實現了果園管理的半自動化作業(yè),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節(jié)省了人工成本,增加了作業(yè)人員的安全性,減低了因高空采摘造成的果實的損傷率,是現代化果園的理想機具。果園操作平臺車有進口組裝和國產兩種,依據型號、功能等有高、中、低3種檔次,價格在2萬~20萬元不等??筛鶕麍@規(guī)模大小、經濟承受能力等進行合理選擇。
購置一臺果園現代化果園操作平臺車,進口的10多萬元,國產的也需2萬~8萬元,后續(xù)的維護保養(yǎng)費用等也比較高,并且需要專人進行操作控制,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公司化運作的標準化規(guī)模果園可以選用,但面積相對較小的果園,如(30~60 667 m2)果業(yè)大戶、家庭農場主,難以承受,并且果農文化水平低、年齡大操作控制有一定的難度。有技術人員進行研究,利用農用三輪車等參照廠家的果園操作平臺車適當的進行改裝,造出改裝型果園操作平臺,不但省錢還實用,如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孫洪雁研究員研究推出的改裝型果園操作平臺受到果業(yè)大戶的歡迎,還申請了國家專利。
目前,農用柴油三輪車、電動三輪車、足蹬三輪車在農村作為運輸工具比較常見,其后斗的高度在0.5~1.0 m?,F代果園大部分是一家一戶面積較小的果園,果農選擇農用三輪車、電動三輪車、足蹬三輪車的后斗因陋就簡地作為簡易的操作平臺,不需要專人進行操作控制,兩個人配合操作,一人在車下進行果園或觀光長廊樹冠中下部的管理操作,待車上的人果樹管理操作完成后幫助移動一下三輪車。另一人站在車斗上面就可平穩(wěn)地進行樹冠上部附近1~3 m,高2~3 m的果樹管理作業(yè)。三輪車上的人不用下三輪車斗,站穩(wěn)扶好后由下面的人幫助移動三輪車,[3]這樣就節(jié)省了時間,達到樹冠高處整形修剪、花果管理、果品采收等作業(yè)。但受到三輪車后斗的高度所限,較高的樹冠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