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萃青
“懷古音樂”研究專欄含彭志敏教授和李幼平教授的兩篇精彩文章以及《黃鐘》編輯部對黃汛舫教授進行的高端訪談。三篇文章給我?guī)砹苏f不盡的高興和鼓舞。我覺得三位教授已經(jīng)把懷古音樂的理念、8年多來的發(fā)展過程和多樣的成果精簡地報告出來了。我很高興地認識到懷古音樂項目已經(jīng)在武漢音樂學院找到了一個長期性的工作基地;由武音師生和合作伙伴組織起來的工作團隊嚴肅地、積極地和創(chuàng)意性地發(fā)展了懷古音樂的理念和實踐方法。 他們?yōu)橹袊艠返?1世紀解讀和聲音演出的創(chuàng)作重建打開一個新局面,同時呈現(xiàn)了一個讓中國音樂家、歷史學家可以與世界各國同行作平等對話的時間和空間,一個可以讓非中國人士感受和理解中國古樂史實、美學和非物質存在的平臺。李幼平教授關于宋代大晟鐘的音樂考古成果是可以走出國門的中國音樂學術代表作;黃汛舫教授的懷古音樂創(chuàng)作是可以走上世界音樂舞臺的、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現(xiàn)代音樂作品。
鼓舞我的正是這三篇文章中圈點出來的武音懷古音樂團隊的工作經(jīng)驗和心得,預示了中國音樂研究和創(chuàng)作的光明前景。他們的團隊精神(音樂學家、作曲家與表演者之間的分工合作、相互學習與長期努力)是懷古音樂項目之所以有實質成果的基本原因。如果沒有李幼平教授40年來實事求是地針對大晟鐘的考古研究,沒有黃汛舫教授40年來對曾侯乙編鐘古代樂器的關懷、對編鐘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奏手法的探索,沒有孫曉輝教授多年來對唐宋音樂文獻的整理和解讀,武音一系列的懷古音樂學術討論會、作品創(chuàng)作和音樂演出是不可能完成的。他們的經(jīng)驗清楚說明研究和推廣中國古樂歷史文化的工作是長期性的、團隊性的事業(yè)。
讓我對懷古音樂理論和實踐的第二階段發(fā)展充滿信心的,這是基于對武音團隊展示出的懷古音樂的多元性話語及其與不同層面人事對話的功能所認知的。武音的懷古音樂成果為中國的今人與古人提供了一種超越歷史時間空間的神交運作的話語,它有學術性、客觀性的一面,也有藝術性、創(chuàng)意性的一面。因為李幼平、孫曉輝等教授對文獻考證、古譜解譯和大晟鐘器物考古工作,說明武音團隊對宋代古樂的理解是有歷史根據(jù)的;他們是可以深入明白姜夔、趙彥肅、朱熹等宋代音樂家的音樂運作,從而作有實質意義的與古人進行貫通性的神交對話。因為黃汛舫教授的懷古作品是從他積極學習宋代樂人樂事的研究開始的,是以尊重古人的思維心聲和發(fā)揮現(xiàn)代中國作曲家的個人感受而完成的,他的作品就是懷古音樂的一種模式,是與宋人的懷古詩詞有異曲同工的魅力和功能的,是古今音樂學術藝術對話的一種有效途徑。因為武音編鐘演奏家和古樂演唱家有要讓人認識中國古樂的意欲,有專家學者的指導,有作曲家的親身指揮的排練,他們可以演奏/演唱出令人懷緬/想象古樂的樂音。他們的樂聲/歌聲是不單可以打動中國的聽眾,也可以感動國外的愛樂人士,進而連接起中國與世界的一種國際交流與對話。到今天我仍然清楚記得2017年4月8日8位年輕的武音男生在密歇根大學音樂會唱響的幾首《詩經(jīng)》歌曲融合古今的聲韻。
“懷古音樂研究專欄”的系列文章,彰顯了武音懷古音樂工作團隊的格物致知的學術精神,提煉出了懷古音樂“情動于中,故形于聲”的音樂創(chuàng)作美學和聲音演出實質,我覺得中國音樂的歷史真實和聲音的美善是值得追求探索的,是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與廣大的中國和非中國的聽眾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