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針伶
(柳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 柳州 545000)
發(fā)病犢牛早期表現(xiàn)為類感冒癥狀,病初體溫升高(40.5℃~42℃),流淚,流清鼻涕,眼結膜角膜輕微充血,肢體乏力,久臥不起,空口咀嚼,鼻露不齊或鼻鏡干燥。病程中后期可能因繼發(fā)(并發(fā))感染加重而出現(xiàn)其他癥狀,如流膿性鼻涕、濕熱下痢或腹瀉、漸進式消瘦、脫水及貧血蒼白、血便、劇烈嗆咳、呼吸困難、食欲廢絕、衰竭死亡等。臨床上犢牛肺炎的輕重緩急程度與年齡、營養(yǎng)狀況、飼養(yǎng)管理水平、養(yǎng)殖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中以2月齡以內犢牛癥狀最為嚴重、發(fā)病率及病死率最高。2月齡以后,隨各個重點臟器機能逐漸發(fā)育健全,特別是消化機能(反芻/胃腸)發(fā)育健全后,其抗病力逐漸增強,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則相應降低。
1)非病原性秋冬季、冬春交溫差顯著波動,冷應激狀態(tài)下犢牛的體質及免疫力下降,期間容易感染支原體肺炎、鏈球菌性肺炎等傳染性呼吸道疾病。養(yǎng)殖環(huán)境溫度低于10℃時,高速冷風直吹犢牛身體,強冷刺激可致犢牛上呼吸道黏膜(鼻黏膜)發(fā)炎,炎癥可下行擴散至支氣管、氣管劑肺部。牛舍內環(huán)境持續(xù)惡化,有害氣體(氨氣/硫化氫)及粉塵含量超標,久之對犢牛的呼吸系統(tǒng)造成損傷。消毒劑選擇不當(刺激性強)或配比不當(濃度過大),特別是帶畜消毒時可能對犢牛稚嫩的呼吸道黏膜造成損失并致其發(fā)炎。其他不良應激,包括早期斷奶、空氣質量不達標、濫用藥物及添加劑、長途販運、新購進的犢牛對當地理及氣候環(huán)境不適應等,多種不利應激源疊加作用引起犢牛呼吸系統(tǒng)病變??傮w而言,非病原性因素引起的犢牛肺炎一般預后良好,致死率相對較低。
2)病原性能夠引起犢牛肺炎的病原體包括:①病毒類,主要是流感病毒(含普通感冒病毒、人畜共患)、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牛冠狀病毒。②細菌類(含類細菌),主要是多殺巴氏桿菌、肺炎型鏈球菌、溶血性曼氏桿菌、牛肺炎支原體、睡眠嗜組織桿菌、化膿隱秘桿菌等。上述致病原引起的犢牛肺炎癥狀較為嚴重,病毒與細菌常發(fā)生疊加感染,臨床上多元混感綜合征往往更加難防、難診、難治,犢?!安《?細菌”混感綜合征多為預后不良,治愈率較為低下。
1)新生家畜吃足初乳對于防病減病至關重要,因為幼畜可以從母乳中獲得有效母源抗體保護,成活率更有保障,前提是經產母牛疫苗免疫程序的制定、實施切合當地實際和本場實際,對發(fā)病風險較高的病種盡量做到應免盡免,并保證較高的抗體檢測合格率(整群常年保持75%以上抗體檢測合格率)。針對1~3日齡的新生犢牛,如果出生時體質較弱、不能自主吸乳的,必須采取人工輔助方式令其吃足初乳。
2)環(huán)境控制犢牛肺炎很大程度上屬于“條件性”致病,與環(huán)境條件優(yōu)劣程度有關。新生犢牛舍要保證“溫度、濕度、保潔度、通風”四要素適宜。1周齡以內的犢牛舍,最適宜溫度控制于25℃~28℃、相對濕度65%~70%,牛舍須提前做好清掃保潔、消毒滅源工作,嚴格控制舍內的粉塵、有害氣體、病原微生物含量于安全值范圍內,并保持正常的空氣對流,但切記高速冷風(穿堂風)直吹犢牛身體,這是預防犢牛肺炎及其他雜癥的先決條件。秋冬交、冬春交人群開始發(fā)生流行感冒時,要特別注意勿讓感染病毒性感冒或疑似感冒的人和其他動物接近犢牛,飼養(yǎng)管理人員感染感冒癥須由其他健康人員換崗,此階段牛場應實施最嚴格的禁足制、禁入制和全方位消毒滅源管理。
3)科學管理。①管好空懷期、妊娠期、臨產期母牛,全面均衡各階段的營養(yǎng)供應,合理接種重點疫苗,產期滿足適量運動及日光浴等動物福利,確保胎兒正常發(fā)育、順產及產后正常哺乳等。②由專業(yè)技術人員負責接、助產,全程堅持無菌操作程序,避免母、犢遭受外源性感染,并做好新生犢牛人工哺乳(吃初乳)及犢牛保育舍衡溫、控濕、通風、保潔、消毒等日常管護工作。③20~40日齡采取人工誘導開食措施,可以少量投喂鮮嫩牧草及全價精料,“哺乳+自助采食”有助于犢牛重點消化機能(胃、腸、反芻)盡快發(fā)育健全,消化能力強、體重增重快的犢牛其抗病力也更強。④農牧區(qū)適度規(guī)模場須對外購進商品犢牛進行飼養(yǎng)時,要注意抓好檢疫檢驗把關,從源頭上杜絕引入支原體肺炎等陽性個體,并要注意觀察和及時處置長途販運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種不良應激,應盡量避開大風、雨、雪、暴寒、酷熱等不利天氣,特別要注意避免強冷風、高速風直吹犢??诒?。⑤養(yǎng)殖過程按照批次、來源、品種、日齡、體重基本一致的原則組群飼養(yǎng),期間嚴禁隨意轉舍并群,且要保持合理的密度,避免過度擁擠造成通風、散熱、排濕不暢而誘發(fā)犢牛肺炎等雜癥。⑥規(guī)模養(yǎng)殖場必須加強日常動態(tài)疫情監(jiān)測處置,規(guī)?;B(yǎng)殖模式下一旦群內有個別發(fā)生犢牛肺炎,處置不及時可能造成群內水平傳染、批量發(fā)病。因此要爭取早期隔離治療、專舍飼養(yǎng)發(fā)病犢牛,同時對原發(fā)病舍內的糞污、墊料、用具等及時采取清除、沖洗、保潔、消毒、無害化處置等措施,以避免疫情擴散蔓延。
1)哺乳期犢牛一般將2~4月齡小牛暫定為哺乳期犢牛,現(xiàn)代規(guī)?;B(yǎng)牛為集約成本、提高母牛綜合利用率或將哺乳期縮短。筆者實踐總結認為,2~3月齡犢牛的反芻機能尚未建立健全,內服治療效果優(yōu)于肌注治療,推薦實用處方為“乳酸環(huán)丙沙星口服液+補液鹽適倍液”灌服,視病情需要,按1~2劑/d、連續(xù)服用3 d。病情較嚴重的,可采用“氟苯尼考注射液(5~10 mL)+5%~10%葡萄糖(100~200 mL)”灌服,按1劑/d、連續(xù)服用3 d,效果頗佳。建議由有經驗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灌服藥餌,以避免造成“嗆肺”再傷害。
2)保育期犢牛4月齡以后的犢牛反芻機能逐漸建立健全,不適合內服敏感劑(抗菌素)治療,因為敏感劑或致胃內正常生態(tài)環(huán)境紊亂(抑殺胃內幫助消化粗纖維飼料的纖毛蟲),重癥病例宜采取注射(緩慢靜、滴注/肌注)治療。筆者推薦廣譜實效方為:復方長效磺胺注射液0.2~0.4 mL/(kg體重)+黃芪多糖注射液0.2 mL/(kg體重)混合注射,1劑/d,連注3 d;或采用氟苯尼考注射液0.05~0.1 mL/(kg體重)+黃芪多糖注射液0.2 mL/(kg體重)混合注射,1劑/d,連注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