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記者 曾勛
從廣安鄰水縣往東北方向的柑子鎮(zhèn)行進,一路上溪流潺潺,潤養(yǎng)千里沃野。至活水溝桅子灣,柏油馬路旁邊,一尊高約6米、寬約1.2米的神道碑巍然立于石龜背上。在青翠欲滴的林木映襯之下,古樸的石碑十分顯眼。
石碑頂部鏤空雕刻著九龍奉圣圖,刻有“圣旨”二字,正中“誥封光祿大夫諱逢春李公之神道”的正楷大字蒼勁有力。“逢春李公”名叫李逢春,是當?shù)氐囊幻l(xiāng)賢,其子李征庸曾官至四川礦務(wù)商務(wù)大臣,封光祿大夫、三品卿銜;其孫李準官至廣東水師提督,被視為百年來維護南海諸島主權(quán)最有力的海軍高級將領(lǐng)之一。
由朝廷封贈的神道碑,主要記載逝者生平功績,非文韜武略之輩或者功德一方的賢良而不能得。廣安雖遠離政治中心,這方水土卻憑借山水之靈與興盛文教,養(yǎng)育出了一大批輔國棟梁和清官廉吏,他們或德衍千秋或澤被桑梓,其故事,廣安人口耳相傳,其精神,廣安人以身為繼。
在鄰水縣馬鹽鄉(xiāng)(今屬九龍鎮(zhèn)馬鹽村),鹽水河平靜流淌,河的源頭有一口馬鹽井,千百年來,含鹵水的清泉不斷涌流。茶馬驛道上,來往人畜多飲水去勞,但因含鹽鹵不敢多飲。久而久之,人們稱這一涌泉水為“廉泉”。
飲水如做人為官,適可而止,懂節(jié)制。而在不遠處,跳溝河、龍王溝河交匯,每當山洪暴發(fā),二水相爭,泛濫成災(zāi),古人便做“讓水”詩警戒世人:“水流相讓后徐行,逝者如斯竟自平。詎料物能卑遜順,世人何必尚紛爭?!?/p>
從小浸淫“廉泉”“讓水”氛圍中的廣安人,深諳謙和仁讓之道。為民之心自不必說,捍衛(wèi)民族大義和維護國家主權(quán)上,他們定是當仁不讓,正如從鄰水走出去的李準。
李準于同治十年(1871年)出生,父親李征庸在外做官,長期不在家鄉(xiāng)。直到光緒三年(1877年),李逢春染病身故,李征庸回到鄰水丁憂,這時他第一次見到已經(jīng)7歲的兒子李準。李準后來回憶起父子的首次相見,引用唐詩“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來形容當時的情況。
李家是當?shù)氐拇髴?,雖然常年沒有父親的陪伴,李準童年的生活還算富足快樂。母親王氏出自當?shù)卮髴羧思?,知書達理,對李準一直嚴加管教。李征庸丁憂期間,希望用自己的知識改造家鄉(xiāng),用他的話說,就是“為吾鄉(xiāng)開風氣,為人民謀福利”,同時他有時間陪伴李準讀書。李征庸在自家宅院旁邊加蓋了5間房作為學(xué)堂,讓同宗同族的孩子和李準一起到學(xué)堂讀書,他親自授課,并聘請了當?shù)赜型睦蠋焷磔o導(dǎo)李準。
李征庸雖然丁憂沒有上班,但身份依舊是朝廷命官,由于家中有一些實業(yè),有些喜歡嚼舌根的人便說他“舍官不做與民爭利”。李征庸聽到此話后,非常惱火,畢竟實業(yè)也是家族基業(yè),自己并沒有以權(quán)謀私。一怒之下,他把家里經(jīng)營多年的煤礦、鐵礦等全部贈送親戚和鄉(xiāng)民。
丁憂結(jié)束后李征庸回京復(fù)職,他把李準叫到身邊,說“吾家歷代忠厚孝友,不替他人以精刻自詡”,而要“立志上進,以遠大為期”。李征庸告誡兒子,以后若有權(quán),要為國家和人民謀利。這對李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他謹遵父教,最后成就了一番偉業(yè)。
1901年,李征庸奉欽派南洋考察商務(wù)大臣,行至廣東,患癱瘓癥不治病故。李準千里扶柩回鄰水,將父親與母親合葬。李征庸的言行品格對李準影響頗深,他為官清直,為人謙和,為大義舍小利。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李準官至廣東水師提督,捍衛(wèi)南海諸島主權(quán)的重任落在了他身上。在率艦船巡視中,李準航艦經(jīng)東沙群島時,發(fā)現(xiàn)有日本人在島上從事生產(chǎn)生活,修筑了碼頭、軌道等基礎(chǔ)設(shè)施,李準派人向日本領(lǐng)事抗議,日本人終于退出東沙群島。到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李準率官在西沙群島探明了島嶼15座,并逐一命名后升旗鳴炮,宣誓主權(quán)。如今,南海諸島中有一塊島礁被命名為“李準灘”,就是為了紀念李準。
辛亥革命時,李準同情革命黨人,宣布反正起義。之后他主動放棄權(quán)力逃離官場,隱居天津,研習(xí)書法度日。
如今,李家老宅已成為文物保護單位,柑子鎮(zhèn)上十余棵老黃葛樹蔚然屹立,是當年李征庸、李準父子移栽到這里的景觀樹。春夏一到,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恰似故人的精魂,從未離開這片熱土。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被免去夔州通判,去駐漢中的四川宣撫使王炎手下當幕僚。路過廣安時,他專程前往張才叔墓地和故居拜謁,寫下《過廣安吊張才叔諫議》:“春風疋馬遇孤城,欲吊先賢涕已傾。許國肺肝知激烈,照人眉宇尚崢嶸。中原成敗寧非數(shù),后世忠邪自有評。嘆息知人真未易,流芳遺臭盡書生?!?/p>
當時的陸游一腔熱血付諸東流,貶謫孤旅中不禁心生凄涼,寫詩吊念張才叔。陸游如此仰慕的張才叔究竟是誰?他叫張庭堅,才叔是他的字,北宋廣安軍(今四川廣安區(qū)北辰街道界坡村)人,于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中進士,先后任成都觀察推官、樞密院作編修、著作佐郎、右正言等職。
張庭堅做右正言時,剛履新職一個多月,便多次上密奏言事。作為諫官,張庭堅辨才識人的能力堪稱一流,他舉薦蘇軾、蘇轍并堅持己見,和皇上的旨意相左,因此被貶,不久為京東轉(zhuǎn)運判官,因遭到排擠最后改任陳州通判。
政和二年(1112年),蔡京還朝作宰相,考慮到當年主政四川時,張庭堅在自己的幕府任職,所以想拉攏他。彼時的蔡京權(quán)傾朝野,勢力如日中天,張庭堅卻不受蔡京利誘。蔡京一氣之下,在張庭堅頭上扣上“元祐奸黨”的帽子,將其發(fā)往虢州管制居住。之后雖有復(fù)職,但張庭堅早已沒有了往日激情,于宋紹興初年(1131年)郁郁而終。
張庭堅的故居廣安城北界坡原名“車婆巖”,后人為紀念這名“忠鯁切真”的諫官,將這條路改為“諫議坡”。今廣安區(qū)福興大道右側(cè)的高崖下,一塊塊飽經(jīng)滄桑的石板沿著一米來寬的道路依次鋪開,仿佛在訴說著張庭堅的成長故事。
廣安最初以軍設(shè)制,又扼水陸要沖,貨物集散,商賈來往。傳統(tǒng)的人文地理熏陶,讓廣安人重實務(wù),重情義,自然也不缺軍人般的錚錚鐵骨。鐵骨之下,是一顆為民獻身的善心,他們敢于犯顏直諫,直陳朝政利弊,撐起了時代的脊梁。
廣安縣觀塘鄉(xiāng)(今屬前鋒區(qū))人王德完,是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年)進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給事中等職。他常上疏奏議,針針見血。當時,朝廷內(nèi)言傳神宗疏遠皇后及皇長子而寵信妃子,整日沉迷聲色犬馬。
皇長子生母王恭妃生命垂危,皇后也多病,一旦皇后去世,鄭貴妃理所當然會成為皇后,她的兒子就是太子。綱常亂了倒是其次,如此折騰,很可能誘發(fā)亡國事件。群臣面對這種嚴峻形勢,均不敢言。王德完直諫觸怒神宗,被打入死牢。百官仰慕其直賢,一起求情,神宗才改以廷杖一百后將其革職?;氐郊亦l(xiāng)的王德完在廣安多地辦學(xué),造福鄉(xiāng)民?!睹魇贰贩Q其“一生清廉,剛正不阿,聲震天下”。
另一名罵明神宗的人是武勝人田大益。田大益早年在武勝縣城(今武勝中心鎮(zhèn))的天印山南的九洞里苦讀,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年)中進士,后授鐘祥知縣、兵科給事中。
為官期間,他憂國憂民,多次上奏批評時弊。他將神宗比喻成兇殘的獸王,帶領(lǐng)一群豺狼虎豹“飛而食人”“剝膚而吸髓”?!氨菹聦V矩斃?,自私藏外,絕不措意。”“君臣上下,曾無一念及民。”……凡此種種,言辭尖銳,拳拳之心卻是天地可鑒。
《明史》說田大益“性骨鯁,守官無他營”,并分析了他屢進危言但安然無事的原因——奏折太多,皇上顧不得看他的奏折。不知道,這是幸還是不幸。
敢于錚,坐得正,是因品行廉潔,心無愧。廣安縣(今廣安市前鋒區(qū))人吳伯通曾官至大理寺右寺右評事,授河南按察僉事,成化十一年(1475年)任河南學(xué)政,督學(xué)河南、浙江,官終云南、貴州按察使。三四十年的仕途中,他以文化教育事業(yè)為重,從不改諫官的錚言厲行作風。他作《送吳一震通守致仕歸田詩》說,“俯仰丈夫無愧怍,烏紗隨處頂青天”“一官到處留清白,此是孤臣報國忠”。這無疑是這些廣安同仁剛直忠義、清廉為官的真實寫照。
武勝縣真靜鄉(xiāng)書巖村燕子巖西的“真靜書巖”,距武勝縣城約20公里。在這處東、西、南三面的懸崖石壁上,鐫有唐至清代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內(nèi)容大都是游記、題記和詩作等?!斑M德、修業(yè)、懲忿、窒欲”,“思無邪,公生明”,千余年,真靜書巖石刻中關(guān)于清廉、為善的內(nèi)容,對當?shù)匚娜耸孔有纬闪藷o形的教化。他們從廣安出夔門,到各地赴任,都清廉臨民,頗有作為。比如武勝人曹鴻儒、岳池人何棻,他們每到一處,都深得百姓擁戴。清正廉潔的風氣如渠江源源不斷的清流影響著到廣安來任官的外地人。
廣安主城區(qū)五福西路,有一座橋叫五福橋。最初,這座橋只是用木板搭建的板橋,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廣安知州錢國瑞主持將其改建成石拱橋,并取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五?!敝猓拿麨椤拔甯颉?。雖然已經(jīng)有兩百多年歷史,這座橋如今依舊發(fā)揮著重要的交通作用。
石拱橋建成四十多年后的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廣安民眾又集資在橋頭建起了一座涼亭,額匾上“清官亭”三個大字渾厚醒目,這個清官是河南祥符縣(今開封市祥符區(qū))人程祖潤。程祖潤任廣安知州雖然只有一年時間,但他勤政廉明,勤察民隱,見城北交通不便,他立即主持修建了一座二孔石梁橋,也就是當年廣安的老福壽橋,現(xiàn)已經(jīng)被填埋。
當時,吳伯通創(chuàng)辦的甘棠書院破敗不堪,已經(jīng)停用,影響風氣教化。程祖潤馬上籌資重修學(xué)校,很快學(xué)校重建開學(xué)。
一天,一個守瓜人帶著五個西瓜扭著一名少婦來到衙門。原來,這名懷抱幼兒的婦女路過西瓜地,守瓜人見少婦貌美,頓起歹意,不得后反而誣告少婦偷瓜。程祖潤佯裝大怒,判令少婦的幼兒歸守瓜人。守瓜人抱過小孩準備離去,程祖潤叫住他,說將五個西瓜也帶回。守瓜人手抱小孩,自然拿不下西瓜。程祖潤這時威嚴道:“一男子尚難攜五瓜,婦人抱子豈能為盜?”守瓜人見陰謀露餡,只好承認調(diào)戲、誣告之事,后被重杖40大板。圍觀民眾都說,程公斷案神明,“從此,土豪奸民聞風遠遁”(《廣安州新志》)。
程祖潤離任時,廣安百姓揮淚送別,后建亭紀念。廣安城的小東街曾在1946年改名為“祖潤路”,可見清官為民所銘記是亙古不變的故事。
后來,清官亭成了廣安有名的“廉潔教育基地”,凡迎送新舊官員,都以亭為公所,意在告誡官員要恪盡職守、造福一方。
同治九年(1870年),湖北光化人劉自珍任廣安知州,他銳意求治,公正廉明,兩袖清風,在廣安去世后,家人來扶靈柩回老家,無盤纏回到湖北老家。廣安民眾自發(fā)為劉自珍的家眷置田數(shù)處,讓他們在廣安安頓。
廣安百姓重情重義,飲水而思源。文化是一條斬不斷的源,仁人志士以身為繼,扛起“廣土筑廉,安輯為民”的重任。民族危難之際,廣安涌現(xiàn)了無數(shù)英烈,保路運動的主要領(lǐng)導(dǎo)人蒲殿俊、革命烈士許建業(yè)……他們是廣安文化、精神的接受和傳遞者,一個新的時代呼嘯而來,廣安這片熱土在國家變革的精神譜系中,又將成為舉足輕重的歷史坐標。
廣安區(qū)五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