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群義
劉家的先祖劉宗漢康熙年間遷居湘潭,先居湘潭上八都楊柳沖三人垇,后在湘潭九都十甲廣東橋下劉家灣定居。他后裔世代留居在湘潭,形成衡山遷湘潭劉氏。劉揆一、劉道一的父親劉方峣早年為湘軍營勇時,因仗義釋放被俘的太平軍總制林迪榮,為避禍,改名明遠,到湘潭縣八斗沖定居,后在湘潭縣衙充刑房當差役。劉方峣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劉謙唐、劉吉唐和劉六一。劉謙唐即劉揆一,劉吉唐即劉道一。義和團運動后,馬福益在湖南、江西一帶擁眾十萬人,當時湘潭縣接到密令,將派兵前往,抓捕在湘潭附近活動的馬福益,劉方峣聞訊后,密囑劉揆一向馬福益通風報信,馬感恩劉揆一,結下了很深的友誼,他們之間的友誼想不到以后竟成華興會聯(lián)合會黨合作。
劉揆一,字霖生,中國民主革命家。1903年春自費留學日本,結識黃興,一同參加留日學生反對沙皇俄國侵占我東北三省而組織的拒俄義勇隊。1903年九月在長沙,與黃興、宋教仁、陳天華、譚人鳳等發(fā)起組織華興會,醞釀武裝起義,推翻清朝政府。他們決定采取“雄據(jù)一省與各省紛起”的方針,首先在湖南發(fā)動起義。為便于聯(lián)絡會黨,他們又建立外圍組織同仇會,邀馬福益等會黨頭目參加。1904年春,黃興、劉揆一在湘潭縣茶園鋪秘密會晤馬福益,共同制定了發(fā)動長沙起義的計劃。他們決定11月16日西太后七十歲生日那天,在長沙祝壽會場安放炸彈炸死到場文武官員并乘機攻占長沙。劉揆一在醴陵淥江中學擔任監(jiān)督,暗中負責調(diào)度會黨及聯(lián)絡軍隊。他和黃興等還變賣家產(chǎn),充作這次起義的活動經(jīng)費。他們仿照日本軍制,將會黨編成革命軍旅,黃興以同仇會的會長身份兼任大將,劉揆一為中將,掌理陸軍事務;馬福益為少將,掌理會黨事務。正當起義準備工作積極進行的時候,不幸因事機不密,為湘撫陸無鼎偵知。黃興和劉揆一被通緝,九月三人相繼逃入上海,起義未經(jīng)實現(xiàn),即遭失敗。黃、劉抵滬后,上海發(fā)生了萬福華槍擊廣西巡撫王之春事件,機關遭破壞,黃、劉又被迫離滬,亡命日本。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時,劉揆一因持導議,沒有參加,直到1907年1月,他才加入。不久他代理東京本部執(zhí)行部庶務干事,其主要工作是籌劃會務、發(fā)展會員,為前方武裝起義調(diào)遣人員和購運槍械。同年,孫中山與黃興先后到安南(今越南)組織南方的武裝,劉揆一為了管理好同盟會的事務,舉家從湘潭遷往日本東京,直到辛亥革命后方回國。這時,同盟會領導意見不一,內(nèi)部發(fā)生分裂,劉揆一為顧全大局,力排眾議,反對分裂,做了一些調(diào)解工作。他拒絕召開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的會議,維護孫、黃合作。1909年8月,因經(jīng)費問題,陶成章聯(lián)合李燮和等發(fā)表《七省同盟會中匿名書》,列舉罪名攻擊孫中山。十月,劉揆一和黃興、譚人鳳聯(lián)合致函各報社,否認陶等函件的效力,使陶等的謀劃未能得逞。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劉揆一親臨漢口前線任督戰(zhàn)員。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劉為湖南省五代表之一。南京政府成立,劉任參議院議員。1912年同盟會轉為公開的、以從事議會政治為目的的政黨,劉揆一為十干事之一。1912年8月,劉揆一接受袁世凱的任命,擔任陸征祥內(nèi)閣工商總長,1913年7月辭職,在天津創(chuàng)辦《公民報》,刊登反對帝制的言論。1915年8月,籌安會成立,楊度曾以5萬元相贈,以換取其參加勸進,遭其堅決拒絕。1916年初《公民報》刊登反對帝制的言論,被日租界當局查封。同年6月,黎元洪繼任總統(tǒng),劉揆一擔任國會議員直至1918年國會解散。北伐戰(zhàn)爭前夕,劉揆一赴廣州投入革命洪流,和國民黨及共產(chǎn)黨領導人都有接觸和往來。大革命失敗后,他寓居北京,閉門著書,1929年出版《黃興傳記》。1932年劉揆一到南京受聘為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纂修。1933年劉揆一被蔣介石聘任為行政院顧問。“九·一八”事變以后,他不滿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常寫詩詞加以諷刺。1934年,他在天津《大公報》上發(fā)表《救國方略之見》,主張恢復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呼吁停止內(nèi)戰(zhàn),共同抗日,挽救民族危亡。這引起蔣介石的反感,不久他即被解除顧問職務,遂退隱家園。日軍侵入湖南期間,他隱居湘西洪江,和國民黨軍政人員很少往來。解放后,他被聘為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多次與毛澤東主席書信往來。
劉道一,字炳生,幼時聰慧,成績優(yōu)異,幼年入私塾讀《孟子》,能朗朗成誦,性格開朗,能言善辯,鋒芒畢露。后入縣城益智學堂學習,受革命潮流和兄長劉揆一的影響,思想激進。讀《漢書·朱虛侯傳》時,對“非其種者,鋤而去之”這句話非常欣賞,便自號“鋤非”。后入長沙修業(yè)學校、湘潭美國教會學校。他尤其在政治上早熟,八國聯(lián)軍打進北京時,他極其關切祖國命運。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黃興在長沙組織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1904年,劉揆一、吳祿貞等人發(fā)起成立了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劉道一亦加入其中。因其具有語言天賦,被華興會內(nèi)圈組織同仇會派去湘潭策動聯(lián)絡哥老會首領共圖大業(yè)。劉道一不但順利完成任務,還像會黨同志宣揚革命道理。3月,劉道一考取官費生留日,入清華學校(即原東京大同學校)讀書。在日期間,劉道一受到東京留學生革命氣氛影響,逐漸成為激進的民主主義者。1905年8月,劉道一參與了中國同盟會的籌劃工作,在中國同盟會成立后被推為書記、干事。之后,革命黨與?;逝烧搼?zhàn)時,他積極參與其中,發(fā)表有《驅(qū)滿酋必先殺漢奸論》等文章。12月,他加入秋瑾等人組織的秘密革命團體“十人團”,隨后又與秋瑾等人加入馮自由在橫濱創(chuàng)辦的洪門三合會,被封為“草鞋”。1906年秋,劉道一奉派與蔡紹南、彭邦棟等回湖南,以圖“運動新軍,重振會黨”,醞釀武裝起義。萍瀏澧起義是中國同盟會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武裝起義。他到長沙后,與蔡紹南約集革命同志數(shù)十人在水陸洲(即橘子洲)船上密會,傳達黃興部署武裝起義的意見。會后,劉道一留長沙掌握全局,負責與同盟會東京本部及各方面的聯(lián)系,蔡紹南則前往萍鄉(xiāng)一帶聯(lián)絡會黨,計劃等軍隊策反成熟后,在年底清廷封印時舉事。1906年12月4日,蔡紹南、龔春臺等領導的萍瀏醴起義提前爆發(fā),聲勢浩大,清廷震驚,急調(diào)湘、鄂、贛諸省五萬兵丁會剿。由于起義隊伍紀律不嚴,指揮失靈,終遭失敗。當時,劉道一正在長沙運動新軍,聽到舉事消息后,日夜加緊準備,以便起義隊伍攻取長沙時新軍及防營能開城響應。他先在長沙籌劃,隨后又往衡山進行聯(lián)絡。但是由于他的行蹤早已引起清廷地方政府的懷疑,在由衡陽返回長沙途中,他不幸被湖南巡撫岑春煊派兵逮捕,解送長沙府審訊。他在獄中屢遭酷刑,堅不吐實,威武不屈,大義凜然,寫下“天地方興三字獄,但期吾道不終孤。舍身此日吾何惜,救世中天志已虛?!泵鎸佬炭絾?,他怒斥道:“士可殺,不可辱,死即死耳!”清吏無奈,以從他身上搜出一枚“鋤非”二字印章為借口,于當年12月31日將年僅22歲的劉道一殺害于長沙瀏陽門外。黃興在東京得知劉道一犧牲后,與劉揆一相抱痛哭。孫中山聞訊,滿含悲憤,作詩哀挽。劉道一的父親劉方峣因悲憤過度而仆地中風,一個月后也病逝。劉道一的夫人曹莊當時正在長沙周氏家塾讀書,聞信自殺,未成,兩年后仍自縊殉節(jié)。劉道一是留日學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殺害的第一人,也是中國同盟會會員中為革命流血犧牲的第一個烈士,著有《衡山正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