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祖鋼
一百年前的10月9日,蔣翊武簽發(fā)下達了一道起義的命令,10月10日,他又簽發(fā)下達了一系列類似的命令,這兩天先后下達的命令點燃了辛亥革命的烈火。
這兩天,也成了常常引起我思索的日子。我很小的時候,就熟悉蔣翊武這個名字,從長輩的言談和家里留存的一些書籍中。不過這個名字閃爍的光芒極強,呈現出的形象極為高大,在我心中,崇拜多于理解,敬仰多于親情。他是我的祖父,但更是一位革命家,是一位大英雄。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長,我開始努力地去理解他。
他為什么能當上總司令?
我曾經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年齡只有二十多歲的他,到武漢也時間不長,怎會被選為文學社社長并被推舉為武昌起義總司令?是否也只是一種機遇呢?當對這段歷史更熟悉以后,我感到了其中的一些必然性。
其一,堅定的革命志向
首先,他很早就萌發(fā)了推翻滿清的志向,并成為一名以此為目的的堅定的革命者?!白怨乓牡胰胫髦T夏,歲不滿百。今神州陸沉二百余年矣,胡尚無興吊民伐罪之師者耶?”(佚名《武昌起義首領蔣翊武事略》,1912年2月武昌鉛印本)這是蔣翊武當學生時的言論。言語中,我們可明顯地感受到一種歷史責任感。只是由誰來組織“吊民伐罪之師”?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犯中國,很快北京淪陷。這一過程中,蔣翊武看了許多,想了許多,并得出了“中國欲圖自強,首當傾覆清廷,建設新政府”(王建中,《湖北文學社首領蔣翊武》,《革命逸史》第六集,第197頁)的結論。這一結論也顯示了他思想的升華,過去他以民族矛盾為基點反清,這時他更看重的是社會進步國家強盛,反清是為了“自強”。
1903年蔣翊武畢業(yè)于澧州高等小學,正逢各府、州、縣的生員進行會試,這是清政府舉薦人才的一種科舉考試,是當時讀書人進入仕途的必經之路,而這時的翊武已19歲,則未去,其父責怪他,他抗辯道:“奴隸功名,要它何用!”(蔣宗策1980年3月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填寫的《清末中國同盟會會員調查表》)好一個“奴隸功名,要它何用!”這不是一句簡單的不滿政府的話語,而是一個剛成人的青年以行動拒絕了清政府給出的一條容易發(fā)達的人生之路。這也意味著,這時的蔣翊武已將自己的未來交給了自己“傾覆清廷,建設新政府”的理想。而通往這條理想的道路充滿危險。而在這之后,蔣翊武的行動色彩越來越濃。就讀于湖南西路師范時蔣 “常以革命啟發(fā)同學,倡言反清,學生多附之。他還與林伯渠組織‘新知學社,傳閱進步書刊,參加這個讀書社的有黃貞元、夏國瑞、劉定儀、劉全、楊曉東、朱昌燕等四五十人”(見《常德一中校史》)?!靶轮獙W社”是蔣翊武參與建立的第一個組織,雖然這個組織只是一個讀書為主的普通社團,但也為蔣取得了一些建立組織的經驗。此后蔣翊武又參加了華興會,并參與組織建立了“華興礦業(yè)有限公司湘西聯(lián)絡分站”。這是一個真正的地下革命組織,“擁眾約三百余人,成為發(fā)動起義的一支重要力量”(滿大啟《宋教仁在常德活動瑣記》)。雖然后來起義失敗了,但對蔣翊武而言,這是他最初的革命實踐,從中獲取的經驗極為重要。
這次起義失敗迫使蔣翊武離開了學校,此后,他與劉復基一起奔走于沅、湘兩岸的數縣之間,招納會黨,專志革命,重新聚集力量,成了職業(yè)革命家。不久,他們得敢死之士數百,為立機關于城內之祗園寺,名“新華會”,推胡幻安為秘書,駐會辦公,俟機而動。此間,又應馬福益之邀,與劉復基赴洪江密謀大舉,已而失敗,馬福益犧牲。此后,他與劉復基繼續(xù)在湘活動一個時期后,同赴上海。在上海,蔣參與了《競業(yè)旬報》的創(chuàng)建與編輯,還加入了同盟會。這其間蔣翊武又回到湖南參與了萍瀏醴起義的策劃和組織,后在《競業(yè)旬報》負責人楊卓林因參與革命活動而被清政府加害后,才離開上海。當蔣翊武到武漢時,雖然年齡不大,但已是有多年革命活動經驗的人了,特別是他已參與組織了多次的起義,這些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但其間的腥風血雨、刀光劍影,是一般人難以明了的,特別是起義失敗后的人頭落地、白色恐怖,更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他的許多親密戰(zhàn)友,如同盟會會員萍瀏醴起義中的領導者劉道一、《競業(yè)旬報》負責人楊卓林、哥老會領袖馬福益等都在起義前后犧牲,僅萍瀏醴起義中犧牲人數就不下萬人。有過如此經歷的人其革命毅力之強可以說已遠遠超過了普通人。在當時的武漢,雖然革命黨眾多,但親自參與過起義的人并不多,像蔣翊武參與并組織過多次起義,對起義的經驗教訓有深刻體會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同時,蔣翊武還參加過《競業(yè)旬報》的創(chuàng)建和編輯,可以說,這時的蔣翊武,不僅有堅強的革命信念,還能文能武,有豐富的革命經驗,已具有了革命領袖的基本素質。
其二,他具有卓越的見識
蔣翊武來到武漢不久便投筆從戎,從報館來到新軍。蔣翊武為什么這樣做?顯然,他是基于多年的革命經驗和認識的。華興會與同盟會過去組織起義時,主要形式是動員組織會黨,同時在海外募集資金,購買武器,以支援起義。因此,他們發(fā)動起義的地點多在南方,不僅南方會黨活躍,還因為從香港或鄰國運武器支援起義時比較方便。但這種方式也有明顯的不足處。
首先,會黨是現成的起義力量,動員快,影響大,這是優(yōu)勢。不過,會黨各自的團體利益明顯,山頭林立,難以協(xié)調,難以統(tǒng)一指揮。這是極為致命的弱點。比如,在萍瀏醴起義中,洪江會的廖叔寶不待會議結果,即自率兩三千人跑到麻石,張開“大漢”白旗,首先發(fā)難,打亂了起義的部署。這僅為一例。因為會黨泄密或臨陣退縮,而導致起義失敗的也發(fā)生多起。以蔣翊武的話說:“綠林豪杰與日本浪人,可利用而不可重用?!?/p>
其次,依靠海外資金購買武器的方式也存在問題。因為募集來的資金總是有限的,所購買的武器自然也不會太多。如何將這些武器運進國內則更困難。這種情況讓起義存在了先天不足。
比如鎮(zhèn)南關起義,孫中山黃興都極為重視,親臨前線指揮,但仗打到一半,彈藥不夠了,孫中山只能出國籌款買武器,武器剛上路,又被法國人扣住了,起義只能宣布失敗。這些不足致使起義屢戰(zhàn)屢?。狐S岡起義、七女湖起義都只堅持了幾天,規(guī)模最大的萍瀏醴起義也只有幾個月。往往是政府正規(guī)軍一到,起義便宣告結束。以影響極大的黃花崗起義為例:1911年1月,同盟會在香港成立統(tǒng)籌部,專為起義準備,黃興、趙聲為正副部長,下設調度處、儲備課、交通課、秘書課、編輯課、出納課、總務課、調查課,具體領導這次起義,并陸續(xù)在廣州設立秘密據點,為辦事和儲藏軍械的地點。起義于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發(fā)動,黃興為總司令。這種準備極為認真細致,但結果還是出現一系列問題:軍火不足,戰(zhàn)斗力不強,經驗不足,甚至發(fā)生了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慘?。O為重要的巡防營哨官溫帶雄,竟被自己人誤殺)。同時,原定當地會黨共同舉義,結果只有黃興一部及順德會黨按期發(fā)難,其余會黨直到起義結束也未響應。起義持續(xù)不到一天便宣告失敗,期間死傷慘烈,黃興也是只身帶傷回到香港。
這些起義的共同教訓是:革命黨人必須建立一支能夠對抗政府軍的力量,否則,還將屢戰(zhàn)屢敗。建立一支能夠對抗政府軍的力量,絕非易事,用孫中山先生的募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他的財力遠遠不及政府。會黨與民眾雖然人數多,但武器簡陋,軍事素質差,與擁有現代槍炮的新軍比,根本不是對手。那種靠刀槍劍戟就能起義成功的陳勝吳廣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在如何建立一支能夠對抗政府軍的力量這一重大問題上,蔣翊武有了自己的想法,“當今天演競爭,惟武力乃能制勝,欲實行革命,當以聯(lián)絡軍隊,側身行伍為要著?!保ㄘ骸段洳鹆x首領蔣翊武事略》,1912年2月武昌鉛印本)也正因為這種想法,他當兵的目的性極強,他就是要加入軍內的秘密組織,發(fā)展軍內的秘密組織,把政府的軍隊變成革命黨人的軍隊,用政府的軍隊對抗政府的軍隊。而當時的群治學社是一個只吸收軍人的秘密組織,為了加入這個組織,蔣翊武毅然投筆從戎。
其三,卓越的活動、組織能力
當時國內起義反清事件不斷,軍內管制極嚴,因而在軍內從事秘密活動風險極大,并且是以性命相搏的。群治學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成立的日知會,1906年日知會從事起義的事被泄露,以劉靜庵為首的一批領導人和骨干被捕,日知會活動也告終止。幸存的成員于1908年成立了軍隊同盟會,幾個月后又被偵破,主要領導任重遠被迫逃亡。同年12月,群治學社成立。但風險依舊不斷,1910年3月,又被清吏偵知。主要領導黃申薌逃亡,學社被迫停止活動。同年8月振武學社成立。學社規(guī)定了嚴格的保密制度:標、營、隊分別設立代表,各營分別按代表指示行動不得彼此聯(lián)絡。后社長楊王鵬因“秘密結社,圖謀不軌”被告發(fā),被迫離開新軍。蔣翊武因有長期的秘密革命經驗,行動謹慎,得以安全度過多次變故。楊王鵬離開后,蔣翊武主持社務。
當時為什么推舉蔣翊武出來主持社務?細節(jié)難以考察了,但要點還是明確的:蔣翊武得到了社內上層的認可和基層的支持。為什么會如此呢?蔣翊武身上有兩種重要的品質:一是穩(wěn)重、謹慎。二是樂于助人,善于團結人。有些人會不以為然。不過,仔細想一想,在那種危機四伏的條件下,穩(wěn)重、謹慎是生存的基本保證,大家都以性命相托,怎敢選一個不穩(wěn)重不謹慎的人呢?另外,樂于助人、善于團結人是獲取大家信任的基礎,誰又會去選一個自己不信任的人呢?其實,這是兩種所有杰出領袖必備的品質。
不過,對蔣翊武而言,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他的言行只要稍有不當,他便會像他的歷屆前任一樣,或被捕入獄,或流亡天涯,甚至命喪黃泉。他采取了更為謹慎的做法:改振武學社為文學社,宗旨為“聯(lián)合同志研究文學”。社名和宗旨非常溫和,這可避免清政府耳目過多的注意;同時也沿用了振武學社的行之有效的規(guī)定,如“凡愿為本社社員者,須得本社社員三人以上之介紹,經本社派員調查,認為與本社宗旨相合者,方得為本社社員?!笨梢?,審查極為嚴格。
這些措施起到了明顯的作用,直到起義前夕始終沒有發(fā)生重大安全事件。(相反,共進會問題連連,引起俄租界共進會總部爆炸的是共進會的人,供出起義指揮部地點的也是共進會的人,未能將最重要的命令送達炮隊的還是共進會的人(鄧玉麟),這些問題個個都能致起義于死地。)除了制度性建設外,如何識人、用人也是一個杰出領袖必備的能力。在蔣翊武周圍都是革命意志堅定、能力也很強的人,如起義前夕的三烈士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這足以說明蔣翊武識人用人的能力。他們個個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不愧為一代英豪。這三位都是文學社重要成員。其中,劉復基與蔣翊武相處時間最長。蔣翊武在湖南西路公立師范學堂讀書時,兩人便已成為好朋友,這時,劉復基是湘西哥老會金鳳山刑堂,性格豪放,蔣翊武年齡稍長,更顯穩(wěn)重。后兩人一同加入華興會,并參加了黃興組織的起義。兩人同赴上海,又同赴武漢,還一起當兵,加入群治學社。蔣翊武擔任文學社社長時,劉復基為評議部長;蔣翊武為湖北革命軍總指揮時,劉復基為軍事指揮部調查部副部長,兼常駐籌備員。蔣翊武高度信任劉復基,委以重任,劉復基也處處維護蔣翊武的權威,甚至當清軍破門而入義軍司令部時,劉復基一面催促蔣翊武撤離,一面挺身而出,迎向清軍。其情其景,至今仍令人感動。正因為蔣翊武周圍聚集了一批有膽有識之人,又有較完善的制度規(guī)范大家的行為,文學社的成員迅速增加。到了1911年七八月間,“文學社社員之概數:軍、政、學、商,及江流一帶之江湖游人,投入該社共數,萬一千余人??偣簿幹?,畢當日實數,概計四百八十支隊有奇,一百二十五整隊有奇?!保ㄍ跞A國:《文學社事實》,載《武昌起義檔案資料選編》,上卷,第10-11頁。)這是一組驚人的數據,以實數“四百八十支隊”計算,每支隊20人,合計9600人。
我常常在想,蔣翊武和他的文學社同仁們在辛亥革命中的最大貢獻是什么呢?就在這9600人。也有5000人3000人之說,就是3000人也令人吃驚。當時,湖北新軍共16000人,其中五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都是革命黨人,這支軍隊實際上已被革命黨人完全控制了。換句話說,文學社和共進會一起已經創(chuàng)建了革命黨人第一支能與政府軍抗衡的軍隊。正因為如此,當起義司令部受到毀滅性打擊后,革命黨人仍能在一夜之間占領整個武漢!而能與起義軍稍有對抗的只有兩個地方,一個是總督署,另一個是第八鎮(zhèn)司令部,不到天明也都被起義軍先后占領。文學社成員遍及新軍各部,人數遠遠超過共進會,這也是蔣翊武被推舉為起義前革命軍總司令的主要原因。
臨門一腳
當文學社成員到一定數量時,便在準備起義了,當文學社與共進會聯(lián)合組成司令部時,起義的急迫感更強了。司令部派人去請黃興宋教仁來主持大義,這樣可通過同盟會來發(fā)動外省響應,增加起義的成功率,可惜遲遲未果。顯然,同盟會上層并不看好武漢,更不了解文學社。雖然,蔣翊武本人是同盟會會員,但文學社幾乎沒有得到過同盟會的具體幫助。而這種遲遲未果增加了起義的風險。就在這時,孫武犯了一個重大責任事故,差點導致起義全盤皆輸。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制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等,秘密泄露。如果將武昌起義比成一場足球賽,孫武這一腳將足球踢向了自己的球門。
蔣翊武于這天早晨剛回到武昌,上午召開會議,許以三天為期(即11日發(fā)難),囑各代表回營緊急準備。下午突然傳來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出事,確實令人吃驚,蔣翊武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這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蔣翊武很快做出決定:當晚起義!也有人指責蔣翊武在這次會上表現猶豫不決,有些明顯是惡意攻擊,也有的可能是出于誤解。這時的蔣翊武與一般人不同。一個參謀,乃至參謀長,都可以想什么說什么,說錯了也沒有關系,因為他們所說的只是建議。但蔣翊武則不同了,他是社長、總司令、一把手,他一旦做出決定,就必須付諸行動,產生后果。為了確保決定的正確性,他必須傾聽各種意見,探討各種可能性,而把決定留在最后。局外人有可能將此誤解為猶豫不決。
這種現象,在今天生活中也常見。許多單位領導,特別是一把手都謹言慎行,其原因于此。往往地位越高越明顯,甚至皇帝也是如此,有“金口玉言”“君子無戲言”之說。而這時的蔣翊武必須厘清以下問題:1.提前起義有違同盟會黃興的提議(黃來電要求起義延期),是否對以后產生不利影響?2.共進會主要領導都不在場,對今后兩組織的合作關系有多大影響?3.除起義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解決目前危機?4.最重要的是倉促之下,如何布置起義?今天我們看到了這份起義命令,命令嚴密周詳,顯示了當時的蔣翊武和司令部成員沉著、冷靜和臨危不亂。
這份命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讓所有接到命令的人進入了起義狀態(tài),只聽炮響了。因當夜起義未如期舉行,蔣翊武于第二天又下達了一系列類似的命令。如果再以足球比喻,這命令如同臨門一腳,沒有這一腳,則可能前功盡棄。蔣翊武和起義司令部及時踢出的這一腳奠定了武昌起義的勝利。
沉重的責任
蔣翊武做了兩件大事。其一,他在敵人的軍隊中建立了一支由四百八十支隊組成的自己的軍隊,敵人的高、中級軍官竟毫無察覺。這是中外軍事史上的奇跡。其二,他在驚變之中,下達了起義的命令,拉開了中國封建王朝滅亡的序幕。能做這樣大事的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我常常翻閱我父親讓我保管的幾封信,這是蔣翊武在桂林就義前留下的手跡,也是他最后的遺書。這些信都是當時蔣翊武寫給他父母的,蔣已預料自己“解決當在此數日也”,其內容也都是交代后事的。不過,文字間,其語氣之平和、交代之周詳,讓人吃驚?!坝钟谡苁刻幋婵钛笕г?。除托代還蔣恂九錢貳百串、蔣卯山處錢壹百串、唐松亭家接濟洋五百元外,余貳千余元亦可即往領取,隨行購買田產作為家中永遠后用?!边@里特別強調了還錢和對唐家的接濟?!白谌矢形?,長大時當教養(yǎng)為陸軍人才,萬不可以男不在世姑息一切至彼不能成器也?!边@里,他交代了對子女的教育,特別強調“萬不可以男不在世姑息一切至彼不能成器也?!彼€對父母的生活、弟妹的前程、妻室的未來有細致的安排。他自己生無多日,卻還在為別人擔憂,為什么?
我突然有所理解:責任心。對父母他胸懷子女之責,對子女他心存父母之責,對弟妹他承擔著長兄之責,對妻室他肩負著丈夫之責。對國家呢?少年起,他便擁有擔其興亡之責!為此,他追求的是如何更好地改變這個世界,而不是如何獲取個人名利;為此,他一生都生活在風險之中。甚至在行刑前,他還不忘自己這份興亡之責,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斬斷塵根感晚秋,中原無主倍增愁!
是誰支得江山???只有余哀逐水流。
每想到此,我只能感嘆:沉重的責任,奉獻的一生!
祖父蔣翊武,作為唯一被孫中山先生稱為“開國元勛”的辛亥英烈,留給我們的,不止是一段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的崢嶸歲月,還有穿越百年風雨而來的、一曲蕩氣回腸的家國情懷和英雄氣概。剪不斷,訴不盡;傳不息,至久遠。在我們家人看來,蔣翊武留給他們血脈相承的精神財富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鮮明的民族大義,在歷史重大關頭、人生選擇始終與國家、民族同向同行;昂揚向上的進取姿態(tài),愛崗敬業(yè)、任勞任怨、奉獻進取;艱苦樸素的作風,不攀比物質,不計較待遇;低調務實、不事張揚的信條,默行大德、埋頭苦干。而這些“財富”,像一個個基因密碼印刻在我們家人的每一個細胞里。受伯祖影響,家族中大多走上了革命道路。蔣宗策在抗戰(zhàn)初期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蔣宗恒解放前加入中共地下黨;蔣宗成和蔣宗英都是在1949年5月先后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蔣宗英在朝鮮戰(zhàn)場上為國捐軀,犧牲時年僅20歲。蔣祖駿在辛亥革命百周年座談會上發(fā)言最能代表蔣家人的心聲,他說:“伯祖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物質財富,但這種精神財富是寶貴的,千金不換?!?/p>
如今歷經百年風雨,蔣翊武后人已繁衍子、孫、重孫、玄孫4代50多人,他們主要居住工作在湖南老家、北京、上海等地,有中共黨員、民主人士、國家干部、新聞工作者、人民教師,更多的是普通勞動者,不少成為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良好的家風成為蔣氏家族的精神紐帶,影響著蔣翊武一代代后人篤定信仰、薪火相傳,成人成才、立德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