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未定君
兵器被古代匠人制作出的唯一目的就是供士兵使用,在戰(zhàn)場上攻伐相克。一場高烈度的殘酷戰(zhàn)爭可能會持續(xù)近五六個小時,大型的戰(zhàn)役尤其是圍城作戰(zhàn)更是曠日持久,打個一年半載的例子并不在少數(shù)。
在這種情況下,古人所使用的兵器其實并不沉重,否則一般的士兵難以適應也就失去了作為武器的意義。更何況,鑄造武器所耗甚巨,為每位士兵準備沉重的武器從財政上來說也是難以想象的。因此,一些評書里說的七八百斤的大錘和大斧,全都是無稽之談,只是為了突顯猛將的力大無窮而進行的藝術(shù)式的夸大而已。
但為什么又說評書所言并非全錯呢?其實是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八十二斤的說法,倒是有可能屬實,并非空穴來風。
古代士兵不會使用過于沉重的武器,但一些武將在特殊情況下,譬如說比武,就會打造沉重的兵器。但這種特殊需求,也要考慮到人的實際情況。關羽使用八十二斤的武器雖然并非不可能,但這里面有一個小小的誤會。
《三國志·典韋傳》記載:“典韋,陳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過人,有志節(jié)任俠………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為之語曰:帳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钡漤f體格魁梧,臂力過人,其使用的一雙大戟足足有八十斤。用現(xiàn)今的標準來看,八十斤的武器想來也實在恐怖。但實際上,東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斤相當于現(xiàn)在的222.73克,也就是說,當時的一兩等于現(xiàn)在的13.92克。這么一算,典韋的大戟也不過三十五斤左右,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也只有三十五斤,雖然仍然沉重,但也并非不能接受。從這個角度來說,評書里所說倒也并非妄言。
只不過,歷史中關羽所用武器并非“青龍偃月刀”。偃月刀第一次出現(xiàn)在文獻里,是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官修的《武經(jīng)總要》一書,在《器圖》這一章節(jié)有“掩月刀”的繪圖。而明代的《武備志》里也有記載,“偃月刀以之操習示雄,實不可施于陣也?!?/p>
也就是說,偃月刀既不具有實戰(zhàn)性,從時間上來說也不可能是關羽的武器。三國時期的刀大多是一米左右,刀背堅且厚的環(huán)首刀。南朝人陶弘景寫的《古今刀劍錄》里說“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所以,關羽用的其實應該是“萬人刀”才對。
《武經(jīng)總要》槍九色圖
古代普通士兵所使用的武器究竟有多沉呢?《武備志》記載,當時明朝軍中的制式冷兵器一般的重量是單手刀劍2斤,偃月刀(儀仗用)5斤。其中最沉的冷兵器是一種棒類武器,有10斤重。
實際上古代兵器基本是利器,只要刃部能夠成功打擊到對手,往往對手就會非死即傷,而戰(zhàn)場上廣大的普通士兵是沒有著甲的,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造成有效打擊其實很簡單,出手并且不被躲開或者招架即可。
因此,武器不僅不能重,反而是越靈活輕便越好,沉重的武器雖然更加難以招架,但一場戰(zhàn)爭可能會持續(xù)數(shù)個小時,使用沉重到令人難以招架的武器,使用者也很難長時間戰(zhàn)斗。
這種戰(zhàn)斗思路延伸到極限,就誕生了刺劍,追求靈便性和一擊制敵。而劍刃在面對有甲的敵人時,表現(xiàn)的往往也比重武器好——輕便的劍刃能更好地打擊盔甲不能防護的縫隙。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兵書《練兵實紀》中,他為士兵配備的腰刀就有詳細的記載,是“長三尺,重一斤十兩”。明代一斤596.8克,換算一下,戚繼光手下士兵的腰刀,也不過是969克——不到兩斤。
不過在冷兵器時代,陸軍的主戰(zhàn)武器一般還是長兵器,尤其是槍矛之類的武器。在宋朝的《武經(jīng)總要》里,光是槍的分類就有18種。包括搗馬突槍、雙鉤槍、單鉤槍、環(huán)子槍等。這里面既有一米二的短槍,也有七八米的布陣長槍。
因此,古人的武器不僅不會特別沉重,相反,可能會比大部分人想的都輕便。
在真實的戰(zhàn)場上,長槍往往更為常見。普通的長槍重量在二到五斤之間,個別武將會使用三十斤的長槍。
古代用槍的武將往往會被稱為“某某鐵槍”,譬如王世蕘就被稱為“王鐵槍”,因為這些武將的長槍是用純鐵打造的,而普通士兵的長槍往往是木質(zhì)槍桿,這不僅是出于重量考量,也是出于靈活性考慮。另外,槍類武器本身的特性決定了,使用者基本不會使用其它武器,所謂“月棍年刀一輩子槍”,說的就是槍作為兵器“易用難精”的特性。用現(xiàn)代武術(shù)來說,列陣陣斗的槍法極其簡單,而捉對場斗的槍法卻極為精深。普通士兵數(shù)年的操練很難完全掌握長槍的場斗用法,因此木質(zhì)鐵頭的長槍完全夠用,而打小習武的將門子弟,則更加需要優(yōu)秀的長槍。
總之,在古代戰(zhàn)爭中,只要能夠有效殺傷敵人,只發(fā)兩斤的力道就能解決,那就絕對不用三斤的力道。因此,古代的武器真的比今人想象的要輕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