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爐下中心小學 陳智云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忽略了課堂氣氛環(huán)境的營造。單一無趣的課堂氛圍難以持久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長久發(fā)展下去就導致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降低。其次,教師忽視了從學生的實際生活著手進行小學科學的生活化教學,無法有效地實施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因此,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尤為重要,既可以貼近學生生活,總結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教學,又能夠引導學生重新認識科學這一學科,重塑認知方式、合理建構、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知識理解能力和內化運用能力。
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彌補小學生社會生活參與和科學知識之間產生的落差,有利于生活化教學的實施。首先,生活化情境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可以激發(fā)學習興趣、鍛煉思維發(fā)展。其次,情境教學符合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通過情境教學完成教學內容的的展示和學習,將學生主動、全面的發(fā)展放在首位,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也強調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最后,在情境教學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個性化差異、實際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內容,設計貼切實際的生活化情境,改變學生以往對科學學科的傳統(tǒng)認知,體驗到學習科學的奧秘和樂趣。因此,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主,將課堂搬到生活中,使學生將課堂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習成就感,增強小學科學的學科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生活化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天氣與生活”的學習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不同天氣對生活影響的視頻,將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重難點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使學生直觀地觀看到天氣對生活等方面的影響,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的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個為期一周的“不同天氣記錄”的小實驗,看看天氣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并在下次上課時請學生進行實驗記錄的展示和講解。這樣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較為徹底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了解實際生活的內容、積累生活經驗、降低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感。通過真實的科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所必需的觀察力、理解力、判斷力、專注力、創(chuàng)造力和協(xié)作力,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做”。同時加深學生對科學教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科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探究思考和興趣需要,利用符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方式來學習科學。提倡課程來源生活,引導學生用科學性、探究性的思維方式解決在學習上和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生活處處是科學,社會生活是小學科學教學的源泉??茖W是生活的科學,也是學生自己的科學。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取材于生活、創(chuàng)新于生活。教科書是教學的輔助工具,但可能不是教學的唯一標準。應該使課堂走出去,生活引進來,將一切學生熟悉的、貼切實際生活的、有趣味性、有吸引力的、正確的、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生活案例都整合為教學的素材,并成為學生和教師共同探討研究的內容,加強師生有效互動,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發(fā)展。故而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要多注重觀察和發(fā)現(xiàn),積極探索和積累生活化教學的素材,研究出新穎有趣的應用策略,針對性地對學生展開教學,使知識和生活巧妙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聲音”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操場傾聽、感受不同的聲音,它們是怎樣產生的、來源于哪里。首先,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意愿和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進行對聲音類別的感受和記錄、對聲音來源的討論等問題的思考研究。其次,到達操場時教師要注重選擇安全的地點進行教學,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同時進行教材內容的學習?;顒娱_始后,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環(huán)境,仔細傾聽有哪幾種聲音,是如何產生的。通過觀察整理后,學生會踴躍回答,給出不同的答案:課堂的讀書聲、樹葉的沙沙聲、車子的汽笛聲、公交車的提醒聲、街上行人的話語聲等,課堂氛圍活躍自由,學生學習熱情高漲,這時教師可以適宜地進行總結。最后提出問題:“同學們想知道還有哪些可以發(fā)出聲音的辦法嗎?”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新事物、認真思考,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觀察發(fā)現(xiàn),找到聲音產生的辦法。如:敲擊單雙杠發(fā)出的聲音、用力跺腳發(fā)出的聲音等。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探索討論,掌握了聲音的種類和來源,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吸收,將看不見摸不著的聲音轉變?yōu)閷W生體驗生活的樂趣,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了學生科學實踐的能力,加強了科學素養(yǎng)。
制定比較科學、全面的生活化教學評價標準體系和評價方法,可以促進小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有利于教師更新觀念,有利于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教育的聯(lián)系和加強,同時有助于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小學科學教育主要是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多方面的科學知識,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和日常生活問題。逐步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想問題、研究問題,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養(yǎng)成大膽想象、尊重科學、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學習方式。
比如在學習了“形狀與結構”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布置一項手工作業(yè):用紙建一座橋。引導學生思考建造紙橋時要思考的問題:材料的特殊性、紙的承受力的特點、增強紙抗彎曲能力的方法等。通過建造過程中的反復思考和實驗,加深鞏固了學生對之前所學知識的內化和理解,使學生對科學這一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的作業(y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僅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肢體協(xié)調的能力,還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使課堂和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起到活學活用的教學效果,大大增強了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教學效率。
為了使小學生掌握科學關鍵的、基礎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科學興趣和思維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并應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學探究活動,了解科學和日常生活以及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教學時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教材特點,研究創(chuàng)新出切實有效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生活化教學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