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帥
(武漢輕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23)
當前,我國對于牛乳的消費不斷增長,牛乳已成為人們最為常見的食物之一。但是,牛乳中所含有的黃曲霉毒素M1屬于一種劇烈毒素,其誘變、致畸、致癌等性質會直接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與飲食安全。由此可見,必須要充分了解檢測黃曲霉毒素M1的相關方法,從而確保人們飲用牛乳的安全性,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黃曲霉毒素,屬于一種代謝毒副產物,通常通過5種真菌屬而產生,即麥角菌屬、青霉菌屬、鐮刀菌屬、鏈格孢屬以及曲霉屬。黃曲霉毒素存在于飼料與食物中,為曲霉菌屬中特異曲霉、寄生曲霉以及黃曲霉所產生的一種次級代謝產物[1]。對黃曲霉毒素分離鑒定,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的種類達到10余種,天然生成的黃曲霉毒素主要包含黃曲霉毒素G2、黃曲霉毒素G1、黃曲霉毒素B2、黃曲霉毒素B1 4種。
牛乳中所蘊含的黃曲霉毒素M1,主要是由于奶牛在產奶以前服食過受到黃曲霉毒素B1所污染的飼料,并且通過消化道代謝,致使羥基化代謝產物的出現(xiàn),進而造成此毒素的感染。通常情況下,黃曲霉毒素難以被徹底分解,在受到特定霉菌污染以后,飼料中會出現(xiàn)黃曲霉毒素B1,而被奶牛服食以后,其瘤胃微生物同瘤胃之間的黃曲霉毒素B1會出現(xiàn)互相作用,在奶牛的血液、肌肉、腎、肝等部位會殘留部分黃曲霉毒素B1,而另一些會在奶牛的其他組織微粒體單氧化酶系或者是肝臟的催化下,利用調節(jié)細胞色素的功能,通過羥基化轉變黃曲霉毒素B1末端呋喃環(huán)C-10為黃曲霉毒素M1。最后,經過奶牛的尿代謝與產奶,將黃曲霉毒素M1排出體外。
黃曲霉毒素在眾多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飲食安全具有嚴重危害。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黃曲霉毒素B1便已經被相關癌癥研究機構定義為致癌的首要物質,黃曲霉毒素M1屬于羥基化產物,雖然含有的毒性不是很高,但是,在致癌性方面,同黃曲霉毒素B1趨于一致,均屬于致癌較強的毒素[2]。黃曲霉毒素M1,會對動物、人體的體內器官造成極為嚴重的傷害,尤其是肝臟器官,損害更為明顯,嚴重的情況下,會造成肝癌疾病的發(fā)生,導致死亡。
黃曲霉毒素M1的毒性,在誘變性、致畸性方面也有所體現(xiàn),通過生理學致癌機制的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通過動物體內的DNA嘌呤殘基與共價鍵的結合,黃曲霉毒素M1中的遠端呋喃環(huán)氧結構會直接損傷到動物體內的DNA,造成DNA功能、結構發(fā)生變化。
在化學性質方面,黃曲霉毒素M1難以被降解,在加工生牛乳的過程中,超高溫瞬時殺菌、高溫短時殺菌、巴氏殺菌等這些較為常見、常用的方法無法有效地處理此毒素[3]。由此可見,在加工牛乳制品的過程中,對其中含有的黃曲霉毒素M1做出更為細致、有效的檢測,是最為關鍵的做法。
2.1.1 高效液相色譜法
以往在檢測黃曲霉毒素M1方面,主要采取薄層色譜法,但是,由于此為一種半定量式檢測方法,伴隨著檢測要求的不斷嚴格,已經不再適用,目前,被高效液相色譜法逐漸代替。高效液相色譜法,主要是通過待測組分的應用,在流動相與固定相中,對系數(shù)差異做出分配,從而分離不同組分的一種檢測方法。換而言之,此為一種分離方法,在與質譜、二極管陣列、示差折光、熒光、紫外等不同檢測器類型聯(lián)用期間,可以檢測與分離不同的組分。由此可見,高效液相色譜法能夠對多種毒素同時做出測定,適用范圍廣、靈敏度高、檢測迅速、結果準確是其最大的優(yōu)勢,當前,在監(jiān)測環(huán)境、食品、石油化工、制藥、生物等行業(yè)、領域中得到普遍運用[4]。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對牛乳中所隱藏的黃曲霉毒素M1進行檢測,通常情況下,先采取C18反相柱配,通過合適的流動相,分離樣品中的毒素,隨后,通過熒光檢測器,將分離后的毒素光信號轉變?yōu)殡娦盘枺M而展開檢測工作。同以往的紫外檢測器相比較,敏感度更高的為熒光檢測器,能夠達成納克級的水平。同黃曲霉毒素B1相比,黃曲霉毒素M1多一個羥基,在吸收熒光方面要更強,在熒光作激發(fā)檢測中最為適用。
2.1.2 超高效液相色譜法
此種檢測方法,是將高效液相色譜法理論作為依據(jù),對快速檢測、極低系統(tǒng)體積、小顆粒粒徑填料等技術有所涵蓋,將通量的分析加大,同高效液相色譜法相比,具備重現(xiàn)性更高、靈敏度更好、分析效率更快等諸多特征。通常情況下,檢測主要包含分析儀器進樣、前期處理樣品等2個內容,高效液相色譜法主要是通過前處理樣品強化的過程,來將富集萃取、分離檢測的連續(xù)化得以實現(xiàn),達成分析效率提升、簡化程序等目標。而超高效液相色譜法主要是通過對儀器的硬件性能做出強化分析,從而大幅度提高分析的效率。
2.2.1 免疫親和柱法-熒光光度法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免疫親和柱法得到了普遍、廣泛的運用,凈化效果高、靈敏度高、抗干擾性強、高專一性吸附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與優(yōu)勢,目前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前處理方式。針對于熒光光度計而言,在測量經過免疫親和柱處理后的洗脫液黃曲霉毒素M1含量方面,可以對前處理樣品的過程做出簡化,不需要再使用標準物質的黃曲霉毒素M1,將檢測過程中對監(jiān)測工作人員所產生的危害大幅度減少。但是,同樣也存在一定的劣勢,例如檢測耗時長、整體檢測步驟過于復雜、污染環(huán)境、存在試劑浪費等,因此,在推廣適用此種檢測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制約。
2.2.2 放射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受體選擇性吸附樣品或者是過量的特異抗體樣品中所殘留的黃曲霉毒素M1,將3H標記的抗原加入其中,結合沒有吸附殘留的黃曲霉毒素M1受體或抗體以及抗原,通過離心沉淀,獲取沉淀物,并且將閃爍劑加入其中,在CHARMII6600/7600系統(tǒng)中放置,展開1 min的閃爍技術,隨后,對比基準值,便能夠將黃曲霉毒素M1在樣品中的污染水平測得,這是此方法的測試原理[5]。在該方法中,提取與前處理樣品的方法較為便利,特異性、靈敏性、有效性是其最主要的優(yōu)勢,同時,也具備檢測速度快、檢測時間短等特征,能夠在大批量初篩樣品中加以運用,目前,具備良好的應用前景。
所謂的電化學方法,屬于一種新式的檢測方法,最早在20世紀90年代被相關學者提出并加以運用。傳感器是此方法需要應用的主要儀器,對于免疫識別反應所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利用傳感器將其轉變?yōu)槲锢砘瘜W信號,隨后,采取二次儀表,放大輸出的信號,進而對毒素的含量做出檢測[6]。此種方法具備應用普遍、無需先期處理樣品、選擇性高、檢測成本低的諸多優(yōu)勢,但是,在操作方面,對于設備存在較高的要求。
此種檢測方法屬于非標記式的一種光學檢測方法,在特定膜表面固定黃曲霉毒素M1的抗體,在將含有該毒素物質的樣品加入其中,特異性吸附抗原與抗體,同時,將黃曲霉毒素M1的酶結合物加入其中,展開競爭性的免疫反應,通過折射率有效變化的檢測,定量分析樣品中蘊含的黃曲霉毒素M1是此方法的運作原理。
牛乳目前已經成為國民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但是,在牛乳中,所含有的黃曲霉毒素M1會直接威脅到人們自身的安全與健康。本文通過對其相關的檢測方法做出分析,其目的在于了解這些檢測方法的原理與方式,從而保障檢測牛乳黃曲霉毒素M1的結果能夠更為精確,進而為后續(xù)的消殺工作提供至關重要的參考依據(jù),確保黃曲霉毒素M1能夠徹底消殺,全面提升牛乳制品的生產質量,為人們的飲食安全、身體健康做出保障,進而推動乳制品產業(yè)的長遠、穩(wěn)定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