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姿毓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聯(lián)邦德國著名音樂家卡爾·奧爾夫所創(chuàng)建的獨特的教學法。聲勢教學是奧爾夫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內(nèi)容。這里的“聲勢”是以人體為天然樂器,通過拍、打、跺、捻、捶、搓等發(fā)出不同力度的聲響。這種教學法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真正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關注音樂要素。在聲勢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從力度、音色、音高等音樂要素入手,養(yǎng)成良好的聆聽習慣,從而強化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聽辨和反應能力。
力度是音樂作品呈現(xiàn)的重要手段。人們通過感受力度的變化,體會音樂作品中情感的升華。例如四年級上冊《大家來唱》的演唱教學要有三個力度的改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力度的強弱變化,演唱第一個完整樂句時,教師讓一半學生跟隨節(jié)奏拍腿,體現(xiàn)“弱”;到第二個完整樂句的演唱時,另外兩組學生加入其中,聲勢瞬間變大,音量和力度又變強了;演唱最后一個完整樂句時,音量和力度都減弱,回到最初狀態(tài)。這樣操作,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更讓學生體會到“力度”的概念。
不同的聲音來源于不同的音色。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拍擊身體各部位時產(chǎn)生的不同音響來感受音樂。在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則》的教學中,教師用節(jié)奏“XX XX | X X |”為歌曲伴奏,用拍手表示八分音節(jié),捻指表示四分音節(jié),并在完整演唱中加入這段聲勢伴奏。學生不僅對不同的音色有了更直觀的體驗,其聆聽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鍛煉。
找準音高是歌曲演唱中十分重要的音樂技能。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體驗音高,教師創(chuàng)編了《身體音高歌》,帶領學生“爬樓梯”。從腳背到頭頂,不同的部位代表不同的音高,學生一邊唱“do re mi fa sol la si”,一邊體驗音高的變化。學生通過“跳躍尋找”的方式來體會音高,不僅快速提高了對不同音高的反應能力,其音準程度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巧用肢體語言。運用肢體動作能幫助學生強化感官體驗,逐漸形成恒拍概念,為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音樂聯(lián)覺能力,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提升其音樂理解力。
一是制作節(jié)奏卡片。在課堂中加入節(jié)奏卡片是培養(yǎng)學生恒拍感的重要途徑。課上,教師把常見的“X、XX、X—”三個節(jié)奏做成小卡片,隨意穿插在節(jié)奏條中,形成全新的節(jié)奏,學生也可以自己擺放卡片的位置。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單位拍”的概念。二是在教室中行走。學生熟悉簡單的節(jié)奏后,教師可用“行走”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恒拍感。在執(zhí)教歌唱課《土風舞》時,教師與學生一起踏著整齊的步伐走進教室,并進行原地踏步,幫助學生建立對四分音符的恒拍感。隨后,教師隨著音樂開始變化腳步,邊走邊唱,并在切分節(jié)奏處改用連點步,讓學生感受變化。這一走步的聲勢動作輕松解決了“X X X”的節(jié)奏難點。學生通過身體律動感受節(jié)奏變化,并通過動作流暢地表現(xiàn)出勞動人民獲得豐收時的喜悅。三是多種形式的探索。學生可以坐在椅子上,通過自己的身體,或是通過身體與椅子不同部位相互撞擊產(chǎn)生的音色,形成多種節(jié)奏組合。當學生對聲音有了聽覺經(jīng)驗并產(chǎn)生探索興趣后,教師應鼓勵學生自我嘗試。如請學生探索身體上哪些音色如同雨滴聲?哪些音色可以變成滂沱大雨?哪些音色可以模仿雷鳴?教師可從單一的身體音色開始,引導學生通過身體與其他物體接觸制造不同的音色,還可以設想某種生活場景,如車站趕車、無聊等候、各種行走的聲音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第五小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