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榮
教學設計是備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依據(jù)。隨著素養(yǎng)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教師需要改變僅從教材或自我教學的角度出發(fā)設計教學的做法,設計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教學材料和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結合興趣愛好,改進導入情境
成功的課堂導入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教師在改進導入設計時,可以抓住“興趣”這個關鍵詞,充分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導入情境。
例如,在設計《年、月、日》的課堂導入前,筆者與學生進行了溝通,從側面了解學生關于“日期”的興趣點。通過溝通,筆者了解到學生對日期的關注和應用大多涉及自己和親人、朋友的生日,于是設計了這樣的課堂導入:
師:同學們,你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嗎?這一天有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生1:我的生日是10月12日。
生2:我的生日是6月1日,正好是兒童節(jié),太開心了!
生3:我今年在6月14日過生日,奶奶說我的生日是“五月初五”,正好是端午節(jié)!
……
師:剛才有位同學的生日既是6月14日,又是“五月初五”,這是為什么?今天我們一起探討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由于這一導入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密切,所以學生討論得很積極,有的學生還提出了疑問:自己與朋友的生日不在同一個月,好像算不出相差幾天,有什么好辦法嗎?
二、增強設計彈性,改進教學環(huán)節(jié)
學生的思維路徑是有差異的,所以課堂探究時常會生成新問題。相比于一味追求學生按照教師思路展開學習的“順利”的課堂,精心預設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生成、增強設計彈性的課堂,會更加精彩。教師尊重課堂生成,能使學生的探究更加深入。
在設計關于閏年和平年總天數(sh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時,筆者考慮到學生會提出對閏年和平年的總天數(shù)為什么不同的質疑,便在預計教學時長時有意保留了一定的彈性時間,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學時,果然有學生提出:我發(fā)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出現(xiàn)兩個日期是同一天的情形,就像同學說的,五月端午節(jié)這一天還是六月份的一天,這是為什么?這跟平年和閏年有關系嗎?面對這個疑問,筆者進行了適當?shù)耐卣寡由欤龑W生了解了公歷和農歷的區(qū)別。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了解了平時生活中會有“兩個日期”的原因,有的學生還產生了進一步探索的欲望,課下主動詢問公歷和農歷日期是如何計算的。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在判斷平年和閏年時總是將閏年的計算和偶數(shù)以及尾數(shù)帶4或0的數(shù)字混淆。于是,筆者調整了教學設計,改變了閏年、平年計算練習與反饋的方式。為了使學生切實理清思路,筆者要求學生在計算時用一小段話描述自己的思考過程,并在計算完畢后,對比自己和同桌的思路有什么異同。這樣教學,使學生在對比和自我評價中認清了自己思維中的疏漏,深化了對問題的理解。
三、進行啟發(fā)誘導,改進問題設計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簡單來講,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導,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師在改進教學設計時,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如果學生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反應不積極或感到很疑惑,教師就需要改進問題的設計,讓問題更清晰明了且循序漸進,通過設計問題串達到啟發(fā)誘導學生的目的。
在設計《年、月、日》的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發(fā)現(xiàn)月份天數(shù)的規(guī)律,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串:①觀察2021年、2020年、2019年、2018年、2017年5個年份的年歷卡,以繪制表格的方式統(tǒng)計出每年有幾個月,每月分別有多少天;②縱向對比表格,說一說每個月的天數(shù)有怎樣的規(guī)律;③整體觀察表格,算一算每年的天數(shù),說一說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一系列問題為學生指明了探究的方法和路徑,使學生積極地投入探究活動,充分鍛煉了思維。比如,有一個小組在初步探究問題時,只是隨意地繪制了表格,沒有從整體上進行思考,但是在探究2020年的相關數(shù)據(jù)時,發(fā)現(xiàn)需要重新建構一個更有條理的表格,強化每個年度表格填寫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以方便對比觀察,于是他們重新繪制了表格,嘗試將兩個年份放在一起統(tǒng)籌規(guī)劃各列的填寫內容。在梳理完5張年歷卡之后,該小組的學生逐步建立起整體觀念,開始嘗試從整體和局部的不同視角進行對比分析,對月份天數(shù)的規(guī)律有了較清晰的認識。
四、二次加工教材,優(yōu)化深度探究
教師設計教學方案時,不應簡單地組合教材內容,因為這樣不利于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作用,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抓住自主探究改進教學設計時,可以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進而促進學生自主進行深度探究。
筆者對《年、月、日》的教材內容進行了二次加工。例如,教材介紹年歷卡時使用的是2011年的年歷卡,而且標記了一年中的特殊日期。筆者對此進行了調整,將學習素材改為2021年的年歷卡,并標記出已經出現(xiàn)過的重要日期,比如端午節(jié)、學校重要的節(jié)慶日、最近一次班會的日期等,后半年的年歷卡則沒有做任何標記,而是在其下方出示國慶、中秋、元旦及其具體日期的字樣,要求學生在觀察上半年標記的日期之后,照樣子標記出下半年年歷卡上的這些特殊日期。這樣的調整將單純的資料閱讀轉變?yōu)檫呴喿x邊思考的形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學生自主動手標記特殊日期,能增強他們的實踐體驗,促進他們對知識的內化。
(作者單位:武漢市新洲區(qū)雙柳街漢昕小學)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