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前,我一直在做建筑工程,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常年走南闖北,見慣了大城市的日新月異,每當回到雙堰村,看到鄉(xiāng)親們吃的還是打井水,走的還是泥巴路,心里特別不是滋味。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幸福。我決定回村帶領大家一起干。2014年,我當選為雙堰村黨支部書記。
放下一年幾十萬的生意不做來當村干部,家人罵我腦袋進水了,朋友勸我不要趟渾水,還有村民背地里說老陳當村干部是為了謀取更大的私利。
勸阻、非議、壓力一起向我襲來,但我始終堅信行動可以證明一切。我暗下決心:就是脫層皮,也要把雙堰村變個樣!
當時,村委會無處辦公,村集體收入為零,青壯年全部外出打工,村子里除了“三留守”,就是個空心村。
怎樣讓雙堰村富起來?黨中央要求大力推進鄉(xiāng)村振興,雙堰村如何振興?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我?guī)ьI村委會一班人到安徽、洪湖、荊門進行實地考察,最終發(fā)現(xiàn)搞“稻蝦共作”不僅見效快、收益高,還綠色環(huán)保。
2017年,我們流轉(zhuǎn)1000多畝水田進行“稻蝦共作”。開始村民們擔心田地流轉(zhuǎn)出去,想種的時候要不回來,寧愿撂荒也不愿意流轉(zhuǎn)。那段時間,我?guī)ьI黨員干部到處串門,有拒之門外的,有摔盆子摔碗的,還有罵爹罵娘的。
我們不急也不惱,一邊講政策算經(jīng)濟賬,一邊用真情去感化大家。家里有留守老人的,帶點生活日用品,隔三差五去看望;家里有留守兒童的,我就聯(lián)系老師周末去輔導作業(yè);家里有留守婦女的,我主動為他們就近介紹工作,增加收入。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村民們漸漸地相信了我,答應流轉(zhuǎn)土地。
2018年3月,我們揣著借來的20多萬元買了15000斤蝦苗。然而,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投放蝦苗的第三天,我發(fā)現(xiàn)水田里紅泛泛地漂了一層,買來的蝦苗一下子死了將近兩成。一時間,看笑話的、說風涼話的、落井下石的……冷言冷語,萬箭穿心。
“蝦子死了,人是活的!要不把雙堰村變個樣,算我老陳白活了!一口唾沫一個釘,再苦再難也要干下去!”
我立馬趕往安徽請來技術員,不論晴天還是下雨,寸步不離地跟在技術員身后,學習種養(yǎng)技術。有了技術科學種養(yǎng),田里的小龍蝦一天一個大變樣,水稻也長勢喜人。
稻在水中長,蝦繞稻邊游。2018年,小龍蝦產(chǎn)量30多萬斤,水稻產(chǎn)量60多萬斤。更讓人欣喜的是,因為“稻蝦共作”,不施肥不打藥,大米口感好,市場上供不應求。這一年,光“稻蝦共作”一項,實現(xiàn)集體經(jīng)濟純收入15萬元,還為常來打零工的村民發(fā)放工資20多萬元。
稻蝦田里說豐年,特色產(chǎn)業(yè)促振興。2020年,“稻蝦共作”基地擴大到2000畝,實現(xiàn)集體經(jīng)濟純收入27萬元,為村民增收130多萬元。
目前,我們村通了水泥路,村民們不僅吃上了自來水,還全部住上了小洋樓。村里的青壯年陸續(xù)返鄉(xiāng),能人們也回來投資發(fā)展了。下一步我們將走“農(nóng)旅融合”之路,把雙堰村打造成知名的“稻蝦小鎮(zhèn)”。
陳春道,谷城縣盛康鎮(zhèn)雙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他帶領村民搞“稻蝦共作”,闖出致富新路,打造稻蝦小鎮(zhèn),描繪出一幅美麗鄉(xiāng)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