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那亞美術學院 郝 好
近年來,隨著國力崛起,中國于國際舞臺中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影響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漢語言傳播與傳承則尤為重要?!皾h語熱”已經成為當今全球大發(fā)展環(huán)境下不可忽視的一股熱潮,從了解中國文化,到學會漢語這一應用工具語言,對漢文化的認知由文化目的逐漸轉為實踐目的。因此,海外漢語教學的相關研究是教育國際化與文化傳播大前提下,教育人不可忽視的研究內容之一。意大利與中國歷史淵源已久,當?shù)厝A人數(shù)量巨大,以早期浙江省溫州市與青田縣移民為主要華人華僑群體。當然,近年來改革開放與國際間教育深化交流,伴隨著“圖蘭朵”與“馬可波羅”計劃的展開,大量新青年一代前往意大利學習與交流,帶來全新中華文化思潮的傳播。
2016年,筆者前往意大利進行研究生相關課程學習,2018年起于意大利熱那亞中文學校任職中文教師。學校倚靠熱那亞市華人基督教會系統(tǒng)建立,輻射熱那亞市及周邊村鎮(zhèn),在校學生截至2020學年約為100人,以6至15歲當?shù)厝A人華僑家庭中青少年兒童為主。筆者在職兩年內,在教授不同年齡段和水平班級的過程中,進行了觀察和反思,總結如下。
進入21世紀后,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與漢語學習需求的增長,意大利海外漢語教育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據(jù)統(tǒng)計,目前意大利學生規(guī)模在200人以上,較正規(guī)的華文學校有20多所,多集中于米蘭、羅馬、普拉托等。相比于華人聚集區(qū)域,二線城市例如熱那亞市等,中文學校資源稀缺匱乏仍為常態(tài),三線城市的漢語教學仍停留在伴隨家庭成員的教導或通過視聽教材的自學展開。為滿足海外漢語教學的需求,非正規(guī)系統(tǒng)的中文學校組織由此在意大利的二、三線城市乃至郊區(qū)逐漸發(fā)展。普及率的提高并未帶來高質量的中文學校的建立,多由當?shù)厝A僑組織自發(fā)成立,規(guī)范性低、專業(yè)度低、無教育專業(yè)人員,此狀況下成立的中文學校帶來的辦學局限性是不可忽視的。
熱那亞教會中文學校截至2020年10月,共8位在職教師。構成結構為2名留學生及6名當?shù)厝A僑,華僑中2人有國內高中教育基礎。教師團體中僅筆者一人有教育學學習背景與相關資格證書,無教師有中文專業(yè)學歷,入職前學校未提供相關培訓,“到職即上崗”??傮w來看,以熱那亞中文學校為代表的非華人聚集區(qū)的中文學校的教師團隊,呈現(xiàn)出無教學經驗、無相關專業(yè)知識、人員流動性強的特性。在漢語教育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中文學校會優(yōu)先選擇當?shù)刂袊魧W生來進行教授,但其不穩(wěn)定性所帶來的教學質量負面影響也是十分顯著的。同時,教師團體自身素質普遍不高,對漢語言文化了解的“微”與“淺”、口語發(fā)音的缺陷和以“普”為主的教學思路也成為教學的局限所在。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教學成本,降低了教學效率和質量。
在教材的選取上,由于各校辦學宗旨不同,產生了具有地方特色與體現(xiàn)團體性質的選材特性。以本校為例,由于倚靠熱那亞華人基督教會組織,漢語課程教材的選取除去常規(guī)的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編寫的《中文》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語文》(共12冊)外,結合了中文版的《圣經》與宗教故事典故合集,進行相關的中文學習與德育訓練,傳達宗教思想。
中文教材可通過降低難度提高普及度,但不能滿足現(xiàn)代兒童學習認知的需求,學生進而產生輕視教學內容、無學習動力的表現(xiàn)。此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目前存在的兩方面問題:一是學校教學管理者在教材選取上按部就班,十分刻板,沒有結合實際,導致教材的水平與受教育者能力產生錯位;二是體現(xiàn)了當下我國對于海外漢語教學教材研發(fā)的匱乏?,F(xiàn)當代海外漢語教學已經突飛猛進,學生學習能力不斷增強,教學設施應與時俱進,以求海外漢語教學的長久發(fā)展。
在教學過程中,精益求精已不是海外漢語教學的第一宗旨,在中文教育資源依舊匱乏的當下,能夠接受相應的課程教育已顯得難能可貴。海外漢語教學課堂中,漢語不僅是單純的語言工具,也是傳達中華文化思想的途徑。教師通過漢語向學生傳播中華文化的內涵,帶領華人華僑子弟領略中國悠久的歷史與當下的蓬勃發(fā)展,為民族歸屬感的產生埋下種子,維系華人華僑與祖國的情誼。
漢語是一門復雜、嚴謹且學習難度較高的語言,它的復雜性已經在無形之中給學習者筑建了較高“門檻”。在無相應語言環(huán)境的前提下,學生需有較強的學習與理解能力。因此,當學習漢語成為學生的興趣與愛好,或者學生將學習漢語以提升個人能力、增加個人技能作為學習的出發(fā)點時,在學習過程中明顯感受到學生自身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往往能夠運用相應的學習能力以達到較好的學習結果。對于此類積極性較高的學生,教師在提出較高、較為專業(yè)的教學目標時,學生能夠調動自身能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習能力,以獲得較高的中文水平。
而由于中文學校的學生多為華人華僑子弟,他們學習漢語的出發(fā)點往往由家庭因素所決定。家長認為兒童應當接受相應的中文培訓,進行漢文化的傳承。在家庭的影響下,學生自身對漢語的學習積極性普遍較低,帶著“完成任務”的心理參與中文學習,易產生被動式學習,甚至對學習中文產生抵觸心理。在此種情況下,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把控往往會產生偏差,由依據(jù)學生或學習內容確立教學目標轉變?yōu)橐罁?jù)學生家長或環(huán)境的影響確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隨意與混亂影響了教學質量,導致教師形成認知偏差,影響教師教學態(tài)度,進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漢語教學質量不盡人意。
目前,全球海外漢語教學整體蓬勃發(fā)展,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辦校宗旨使得海外中文學校的專業(yè)度不斷提升。在華人聚集區(qū)漢語教學大發(fā)展趨勢下,相對落后、資源匱乏區(qū)域的不成熟學校組織應當被重視。如何提供相應的指導以達到學校管理、教師、教學手段與內容的提升,都將是海外漢語教學發(fā)展中不可忽視的重點與難點。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拓寬其組織發(fā)展的思路。
第一,明確教學目標。海外漢語教學不同于對外漢語教學,以華人華僑子弟為主要受教育主體,不再是單一的工具性語言教學,攜帶跨學科的文化、道德、歷史等多方面的教育內容,基于民族文化認同的需要,根本任務是傳播弘揚中華文化,漢語言與漢文化已成為維系海外華人與中華文化情誼的紐帶。非一線城市及非華人聚集區(qū)在海外漢語教學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在教學初期更應明確教育目的,清楚認知教學目標。
第二,系統(tǒng)性建校。首先,國內作為漢語教學及漢文化傳播的源頭,在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頗多的前提下,應給予海外漢語培訓學校相應的理論技術指導,提供進修班等,幫助非正規(guī)中文學校向成熟轉變。其次,當?shù)氐貐^(qū)校與校之間互相幫扶,多與一線城市成熟的中文學校交流借鑒經驗,結合兄弟院校,互相吸取辦學經驗,研討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學校管理方式與學校制度,利用有限的資源建立更多正規(guī)系統(tǒng)的中文學校。
第三,完善教師培訓。由于二三線城市華人基數(shù)相對較小,擁有較好漢語能力、普通話水平達標、能夠從事海外漢語教學的人員較為稀缺,應著眼于現(xiàn)有的教師隊伍,增強教師自身素質。通過線上課程、線下研討等學習教學技法,提高教學水平。重點培養(yǎng)教師意識,重視中文教學的傳承性,避免將中文班當成普通的“興趣班”甚至“托管班”。
第四,教材的選擇與更新。在海外漢語教學教材稀缺的情況下,對教材的選擇要做到科學、嚴謹、普適。由于中文學校課時安排的特殊性,學校及教師在教材選擇上不能刻板,應審視教材,緊跟學生心理及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有目的地選取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同時,國內應為師生提供普適性工具書,教材內容應當緊跟時代。
第五,家庭觀念熏陶。教師在明確中文學習基本目標的前提下,積極保持與家長的溝通,引導家長與學生明確學習漢語及漢文化的根本目的。平日家長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措辭,切勿使學生產生“為父母學習”的錯誤觀念。
總而言之,在海外漢語教學蓬勃發(fā)展的當下,作為具有普及性及擔負區(qū)域性補足任務的非發(fā)達地區(qū)的漢語與漢文化教育的發(fā)展仍需努力,做到社會、學校與家庭資源相結合,共同建立漢語學習環(huán)境,明確前行方向,腳踏實地,克服困難。如此才能獲得長足發(fā)展,使教育的社會性與文化性充分發(fā)揮,中華文化得到全面的傳承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