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顥
(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廣東廣州510632)
現(xiàn)在的“天涯海角”位于海南省三亞市,是全國知名濱海度假旅游勝地。歷史上,“天涯海角”位于現(xiàn)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沿海的欽州市與合浦縣。明清時期,欽州與合浦同屬廣東廉州府轄地,“天涯海角”位居廉州府八景之首,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諸多經(jīng)典的詩賦?,F(xiàn)存的欽州天涯亭與合浦海角亭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目前,學界關(guān)于欽州天涯亭、合浦海角亭的研究成果豐碩。陶雄軍的《廣西合浦傳統(tǒng)亭閣式建筑的美學特征與文史價值》[1]115-117一文綜合了建筑學、美學的研究視角,深入研究了合浦現(xiàn)存海角亭的淵源、特點與美學價值,進而分析了其文史價值與當代文化旅游價值。陳廖原的《未經(jīng)海角處,何以識天涯——北海合浦縣海角亭》[2]圖文并茂地介紹合浦海角亭;合浦縣博物館陸露的《海角亭碑刻》[3]與《海角亭清代對聯(lián)探微》[4]兩篇文章對海角亭現(xiàn)存的碑刻、對聯(lián)進行分類并研究。李凱的《“天涯海角”:宋代華夏世界南端的構(gòu)建》一文探析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與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以及《通鑒》與《宋史·地理志》之間的史源關(guān)系與書寫方式,得出以下重要的結(jié)論:“天涯海角”這一華夏世界南端標志的形成,既與宋代日漸清晰的地理國界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反映了宋代與安南(即越南,宋代稱為安南)之間政治關(guān)系的變化,同時“天涯海角”的觀念,作為一種文化邊界,體現(xiàn)了宋代士大夫在對廣西接觸與了解增多的情況下,所產(chǎn)生的一種文化心態(tài)上的變化。在這種認同的文化心態(tài)下,隨著南宋士大夫的敘述與描寫及對歷史記憶的重新詮釋,嶺外廣西被納入華夏文化之中,構(gòu)建了“天涯海角”,作為宋代華夏世界的新的南端[5]?!疤煅暮=恰北唤?gòu)起來后,后人對其進行的書寫頗多。尹國蔚的《“天涯海角”考》[6]94-97與《廣西“天涯海角”考釋》[7]111-113是研究廣西南部沿海地區(qū)“天涯海角”的兩篇代表作,重點分析“天涯海角”產(chǎn)生于廣西南部沿海地區(qū)的自然地理因素與人文、社會環(huán)境,同時還原“天涯海角”從廣西南部沿海地區(qū)悄然轉(zhuǎn)移到海南省三亞市的具體過程。尹國蔚的《廣西“天涯海角”文學概說》[8]與《〈天涯亭記〉評介——兼與〈岳陽樓記〉對比》[9]從文學賞析角度對“天涯海角”相關(guān)歷史文獻進行評述。本文擬從天涯亭、海角亭的地理意象入手,研究天涯亭、海角亭形成的緣由,建造的情況,與地方官員、士人的關(guān)系及其當代價值。
“天涯海角”的地理意象建構(gòu)于宋朝,此說法已經(jīng)得到充分論證。關(guān)于“天涯海角”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于南宋周去非所著《嶺外代答》一書?!稁X外代答》載:“天涯海角,欽州有天涯亭,廉州有海角亭,二郡蓋南轅窮途也。欽遠于廉,則天涯之名甚于海角之可悲矣。斯亭并城之東,地勢頗高,下臨大江,可以觀覽。昔余襄公守欽,為直釣軒于亭之東偏,即江濱之三石,命曰釣石、醉石、臥石。富為吟詠,載在篇什?!盵10]20曾任欽州地方官的周去非第一次將欽州“天涯”與合浦“海角”合并,認為“天涯”之名源于偏遠的地理位置。晚于《嶺外代答》成書的祝穆的《方輿勝覽》沒有描述“天涯海角”,僅簡單提到天涯亭與海角亭,直接引述《嶺外代答》所載內(nèi)容。明代嘉靖年間編修的《欽州志》記載:“漢、唐治至日南,欽州非天涯,亭以‘天涯’匾,必建于宋,但莫詳作者?!盵11]卷七246上述材料是《欽州志》編纂者知州林希元的論證。林希元根據(jù)漢代、唐代最南端治所的地理位置進行推斷,認為“天涯”應該在今越南境內(nèi)而不是欽州境內(nèi)。林希元的論證有符合實際之處,亦有一定局限。其實,多種因素促成了“天涯海角”地理意象的出現(xiàn)?!疤煅暮=恰钡乩硪庀蟮慕?gòu)不僅與欽州、合浦的地理位置有關(guān),還與當時士人的世界觀以及中央王朝與安南的政治關(guān)系密切相關(guān)。
不少著名文學地理意象例如“巴山夜雨”“巫山云雨”等與當?shù)鬲毺氐淖匀粴夂蛴嘘P(guān)?!疤煅暮=恰备嗟氖且环N從認識上建構(gòu)出來的地理意象,縹緲虛無。但是,天涯亭、海角亭的修建將縹緲虛無的“天涯海角”地理意象具體化。合浦海角亭在元代碑刻《海角亭記》中有記載:“欽、廉、雷在百粵,距中國(泛指現(xiàn)今中原地區(qū))萬里而遠,郡南皆岸大洋,而廉又居其折,故曰海角也,有亭在城西南隅,昔人以是名之,歲遠代易,廢亦久矣?!盵12]《嶺外代答》載:“天涯海角,欽州有天涯亭,廉州有海角亭,二郡蓋南轅窮途也?!盵10]20海角源于人們對合浦附近海岸地形特點的認識,欽州的地理位置比廉州偏西;天涯源于人們認識上的華夏邊界,所以得天涯之名,二者合并就成了“天涯海角”。天涯亭、海角亭的出現(xiàn)不僅把“天涯海角”的地理意象具體化,也成為廣西南部沿海地區(qū)的重要地理文化坐標。
在現(xiàn)存廉州地方志輿圖資料中,海角亭出現(xiàn)于康熙《廉州府志》的廉州府總圖里;天涯亭出現(xiàn)于乾隆《廉州府志》的廉州府總圖里。方志輿圖包含區(qū)域重要地理信息,主要標注區(qū)域重要地理坐標,比如城池、河流、山川、海洋與島嶼等,作為名勝古跡的天涯亭、海角亭能夠出現(xiàn)在輿圖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天涯亭、海角亭在明清方志中有諸多記載。在閱讀史料過程中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天涯亭”部分內(nèi)容有矛盾之處,需要重新考訂。《嶺外代答》記載了天涯亭、海角亭的建造年代以及建造者。明代天順五年編纂的《大明一統(tǒng)志》載:“天涯亭,在欽州東江岸上,宋余□守欽州,以直鉤軒于亭之左偏即江濱三石?!盵13]這段史料亦未提及修建者。嘉靖年間黃佐主編的《廣東通志》載:“天涯亭在州東門外,宋元以前立,無考?!盵14]嘉靖《欽州志》記載:“漢、唐治至日南,欽州非天涯,亭以天涯匾,必建于宋,但莫詳作者。”[11]卷七246崇禎《廉州府志》記載:“在州東門月城上,宋守陶弼有詩集?!盵15]卷三54由此可見,明代文獻亦未記載天涯亭建造者??滴酢读莞尽吩疲骸霸诔峭舛深^,宋知州陶弼建?!盵16]卷三356乾隆《廉州府志》內(nèi)容沿襲康熙《廉州府志》。道光《廉州府志》云:“天涯亭在州東門南畔臨水,宋余襄公守郡時建。”[17]道光《欽州志》云:“宋余襄公守郡時建,舊志云宋知州陶弼建?!盵18]卷二65在清代方志中,陶弼成了天涯亭建造者。民國的《欽縣志》云:“天涯亭,向在城外東坡書院門外,臨平南右渡頭,宋余襄公守郡時建,舊志云陶弼建,明清時代,歷任知州,迭次重修。”[19]卷二431由此可知,民國末年成書的《欽縣志》一直沿襲清代地方志的說法,未進行考訂。明代地理總志、廣東通志以及明代地方志都未記載欽州天涯亭由何人建造,清代編修的地方志則增加“新內(nèi)容”。筆者認為,從對比明清兩代地方志的記載內(nèi)容來看,清代地方志所增加的內(nèi)容附會的嫌疑很大。前文提到,欽州天涯亭并不是北宋欽州的知州陶弼所主持修建,為何后世附會成了他?僅僅是因為他留下有關(guān)天涯亭的詩歌?筆者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天涯亭成為展示陶弼在欽州德政的窗口?!端问贰ぬ斟鰝鳌酚涊d:“知賓、容、欽三州,換崇儀副使,遷為使,知邕州。”[20]對于陶弼在欽州的政績,嘉靖《欽州志》記載:“徙欽州,重葺郡城;浚治壕塹;郡治愈固?!盵11]卷八270從史料記載可知,陶弼主政欽州期間,施行德政造福人民。另外,陶弼還留下一首名為《天涯亭》的詩:“霧雨昏昏風益驕,天涯亭上覺魂消。一家生意付秋瘴,萬里歸心隨暮潮。共送遠人還海界,史□遷客入津橋。山公對此難酬飲,未免醒來兩鬢凋。”[11]卷七247。由此可見其對天涯亭的情懷。
“什么樣的人,才會發(fā)出遠在天涯的感嘆?這些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下才會有拋金建亭的閑情逸致? 首先,當?shù)鼐用駥Ρ距l(xiāng)本土不會有天涯的感覺,只有異地居官、遠離故土的外來客,才會產(chǎn)生身處‘天涯海角’的惆悵之情,并具備籌資建亭的主觀條件。欽廉‘天涯亭’與‘海角亭’建成后,歷代多有吟詠,其中以表達他鄉(xiāng)異客離愁別緒的惆悵之情的居多?!盵6]95尹國蔚認為,是客居廉州府地區(qū)的官員通過天涯亭、海角亭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天涯亭、海角亭與不同群體所呈現(xiàn)的關(guān)系是不同的。即使是客居廉州府的官員,也并非完全通過天涯亭、海角亭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地方官員、士人與天涯亭、海角亭之間的關(guān)系需要進一步探討。
關(guān)于欽州天涯亭的修建,道光《欽州志》載:“明洪武初,同知郭儶改建東門月城。國朝知州喻三畏建復址,守備王瑜重修。康熙三十四年,知州程鼎重建,又建東坡書院于其后。雍正元年,知州董紹美重修。乾隆十五年,知州李璜重修。嘉慶二十五年,知州朱楏、學正吳光勛、訓導楊士霖、吏目宋軒,當書院落成之后復率州人鳩工建復?!盵18]卷二65合浦海角亭的修建據(jù)乾隆《廉州府志》載:“海角亭,舊在城西南半里。明成化間僉事林錦、隆慶間僉事張士純;康熙戊戌間知府施世驥,皆建亭?!盵21]卷七100從文獻記載來看,天涯亭、海角亭的修復由主政地方的官員進行主導。欽州天涯亭、合浦海角亭能夠保存至今,離不開明清兩朝地方官府主持進行的多次修建工作。一方面體現(xiàn)天涯亭、海角亭在當?shù)氐闹匾匚?另一方面則反映天涯亭、海角亭與主政地方官員的密切關(guān)系。
自古以來,許多名篇佳作來自名勝古跡和名山大川。天涯亭、海角亭作為廣西南部沿海地區(qū)的名勝,是官員、士人們抒發(fā)情感、消遣娛樂的平臺。地方志中也有記載,如劉世貴在登臨海角亭后所作的《依韻海角亭落成》寫道:“名跡將墟今復振,山光水色一番新。憑欄索賦還初地,載酒看花訪故人。虛廠欲留云做伴,凌空一任客垂綸。閣中紫極祥光繞,回首興懷君與親?!盵16]卷十三663清代廉州營總兵張偉的《中秋后三日宴海角亭》云:“海峰環(huán)勝鎖天間,此日潮平落照間。野鳥避人鳴樹杪,晚霞展畫掛溪灣。樓頭鼓盡嫌籌短,寺裹杯長達曙還。莫道故鄉(xiāng)風景異,月明一樣滿湖山?!盵16]卷十三659中秋佳節(jié),作者宴客于海角亭,觀賞美景的同時,飲酒賦詩。天涯亭、海角亭成為他們消閑娛樂的場所。
尹國蔚認為:“由于廣西‘天涯海角’文學的作者大多為外地來廣西任職的官員,作品內(nèi)容以抒發(fā)作者的‘懷鄉(xiāng)念君’之情為主。”[7]112產(chǎn)生“懷鄉(xiāng)念君”的情感是必然的。周去非云:“欽州有天涯亭,廉州有海角亭,二郡蓋南轅窮途也。欽遠于廉,則天涯之名甚于海角之可悲矣?!盵10]20“天涯海角”地理意象有遙遠、悲涼之內(nèi)涵。異地任職的官員來到偏遠的欽廉地區(qū),通過“天涯海角”的地理意象抒發(fā)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有的官員登臨天涯亭、海角亭,借“天涯海角”地理意象抒發(fā)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嘉靖《欽州志》中關(guān)于天涯亭的部分詩作如下:
天涯亭
國朝副使黃增佑
天崖亭畔曉煙開,一望天涯壯客懷。
綠水兒灣城外繞,青山萬疊海邊排。
兵屯城堡封疆固,民雜徭夷禮義乖。
卻憶故園風景好,江村林屋讀書齋。
天涯亭
僉事黃振
迢遞天涯境界寬,觀風頻上古亭看。
懷鄉(xiāng)萬里瞻云白,愛國千年捧日丹。
驛落東來云杳杳,滄溟南去水漫漫。
漢家銅柱封疆在,西海無虞百姓安。
天涯亭
都指揮王清
獨上危樓雙眼豁,西風涼動五花袍。
天低古戍來山色,地盡窮荒見海濤。
通角一聲斜日落,朱簾十卷白云高。
伏波事業(yè)今誰繼?慷慨長歌出寶刀。
天涯亭
僉事胡榮
去國萬余里,中州盡此程。
五云宮闕迵,合浦戌樓橫。
角雉曾充貢,銅標舊柱營。
天涯應更遠,水驛是虛名。
天涯亭
知府饒秉鑒
誰構(gòu)危亭倚碧空?亭前風景自無窮。
海波浩蕩連天白,山勢崔嵬插漢雄。
銅柱望殘思馬援,江城目遍憶商翁。
交州迢遞知何處?夷夏于今總混同。
天涯亭
知州徐珪
西風欲暮動羈情,目斷天涯萬里程。
戀闕有懷勞北望,遠夷無警罷南征。
海濤不見千尋浪,雞犬常聞四五聲。
莫訝邊民生計薄,家家新釀樂秋成。
天涯亭
知州林希元
平生夢不到天涯,此日登亭獨舉杯。
二水洲分魚鷺出,千峰簾卷畫屏開。
圣朝冠蓋從茲盡,交阯王租久不來。
銅柱功名夸漢將,百年落落愧凡才。[11]卷七246
從上述詩作可見,以“天涯”為主題的詩摻雜銅柱、交州(交阯)、南征等元素,并不是單純的抒情詩,而是隱含著政治抱負。
有的詩以“天涯”地理意象為題。例如:
天涯驛路
朱勤明廉州府知府
天涯有驛枕遐方,南望交州去路長。
地接殊方山不斷,境連邊塞草偏黃。
來人絡(luò)繹無虛日,行旅充盈有裹糧。
最喜華夷歸一統(tǒng),共沾圣化樂虞唐。
天涯驛路
饒秉鑒廉州府知府
天涯南去即交州,驛路迢迢阻且修。
落日殊方來貢使,春風千里快驊騮。
山深迥與人煙隔,地僻從教草樹幽。
卻憶楊朱今不見,多岐誰為道途憂?”[11]卷七248
崇禎《廉州府志》載:
天涯亭
翁溥
孤亭渺渺郡城西,萬里登臨思欲迷。
海上暮云長漠漠,天邊春草遠萋萋。
珠崖氛歧依山積,銅柱風煙向晚低。
悵望憑欄春欲盡,伏波祠下鷓鴣啼。[15]卷十三234
以上詩的作者大多數(shù)是“僉事”“副使”“都指揮”,他們具有軍事工作背景,詩歌蒼勁有力、雄渾壯闊。面對壯闊的“天涯”盛景以及不遠處的安南,官員們抒發(fā)壯志豪情,甚至自比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渴望在國家的南部邊疆地區(qū)建功立業(yè),鞏固國家安全。
海角亭位于合浦縣,是明清兩代廉州府治所的所在地,也是當時廉州府地區(qū)的政治、文化中心。地方士人也有關(guān)于合浦海角亭的詩文??滴酢读莞尽に囄闹尽肥珍浟藥资缀掀肘陨畋鞯脑?,如下:
海角亭雅集
海云浮翠渚,樂事竟無前。
花種瑤階畔,鶴閑石幾邊。
對樽舒雅愫,作賦有名賢。
自訝渾無物,疏狂落紙煙。[15]卷十三664
海角亭落成
角名珠海撐天表,吏有循良又鼎新。
蒼翠一漣凝皓月,玲瓏八面宿鮫人。
縱觀漫擬凌云賦,適意徐收釣石綸。
萬折歸趨已不遠,會心魚鳥亦相親。[15]卷十三665
海角亭落成(其二)
廢興自昔卻如環(huán),幸見亭成指日間。
丹閣凌空橫翠島,平臺曲度繞長灣。
宛然天馬勝珠海,從此文光映斗山。
舊跡改觀非異任,應知斯是孟公還。[15]卷十三665
地方士人的詩,既沒有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也沒有建功立業(yè)的情懷,是對家鄉(xiāng)地理盛景的描寫。李炳的詩主要描寫壯闊的海角景觀,歌頌家鄉(xiāng)的名賢即東漢時期曾任合浦郡太守的孟嘗。
通過對天涯亭與海角亭的地理位置、修建經(jīng)過、歷史淵源、與地方官員士人的關(guān)系、詩歌文賦等內(nèi)容的分析,可知天涯亭與海角亭地理意象顯著、歷史內(nèi)涵豐富、文學積淀深厚、建筑藝術(shù)獨特,是廣西乃至全國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名勝,具有豐富且重要的當代價值。
第一,天涯亭、海角亭還原了“天涯海角”的地理意象。雖然現(xiàn)在“天涯海角”風景區(qū)位于海南三亞市,是我國享譽盛名的濱海旅游勝地之一,但是,從地理學上講,天涯亭、海角亭才是“天涯海角”地理意象的真正來源。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景觀并不具有地理意象意義,是當代文化人的附會?!案匾氖?0世紀60年代初,郭沫若先生發(fā)現(xiàn)了三亞的‘天涯’石刻,并題名賦詩,不少文人墨客聞聲而來,吟詩作賦,一時間海南‘天涯海角’聲名鵲起。一曲優(yōu)美的《請到天涯海角來》,更使它馳名中外,令人神往。隨著海南開發(fā)熱的到來,大批游人至此,描寫海南‘天涯海角’的詩文大量涌現(xiàn)?!盵7]113
第二,天涯亭、海角亭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廣西“天涯海角”歷史悠久。南宋周去非首次將“天涯海角”定位于廣西南部沿海地區(qū),后世祝穆等人依舊延續(xù)此說法,毫無疑義。相反,光緒《崖州志》還未出現(xiàn)“天涯海角”的提法,“下馬嶺,城東六十里,斜峙海灣,有一徑可通行人……麓有巨石,高二丈。雍正間知州程哲刻‘天涯’二字于上。今通名此地為天涯?!盵22]雍正年間,時任崖州知州程哲才將毗鄰大海的下馬嶺命名為天涯,“天涯”之名首次出現(xiàn)于崖州地方歷史文獻之中。由于下馬嶺毗鄰大海,附會“海角”之名以后,成為濱海旅游區(qū)。相比廣西“天涯海角”,時間晚了將近一千年,廣西“天涯海角”的歷史底蘊毫無疑問更為深厚。
第三,大量詩文描寫天涯亭、海角亭,天之涯、海之角已經(jīng)成為游子抒發(fā)背井離鄉(xiāng)、去國懷鄉(xiāng)的典型意象?!读莞尽贰稓J州志》《合浦縣志》《北海史稿》等地方歷史文獻收錄了數(shù)量眾多、體裁不同的以“天涯”“海角”為主題的文學作品。目前,合浦海角亭留存著元代碑刻的《海角亭記》以及諸多匾額。這些珍貴的資料,不僅是歷史底蘊深厚的體現(xiàn),也為當代文學研究提供了素材,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研究價值。
第四,天涯亭、海角亭是南方亭臺建筑的代表,值得研究、學習和借鑒。陶雄軍認為:“廣西合浦傳統(tǒng)亭閣式建筑,是在對中原古典建筑風格的繼承和對廣府式建筑風格吸收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獨特的南方亭閣式建筑風格,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shù)與文史價值?!盵1]117前文提到,明清兩代地方官員多次修繕天涯亭、海角亭。民國《欽縣志》云:“明清時代,歷任知州,迭次重修。民國二十三年,縣長章萃倫,辟街道,修馬路,拆移此亭,建于舊農(nóng)會斜對面西南角石墩上,界于西湖南湖之間,地頗優(yōu)雅……”[19]卷二431天涯亭因為近代欽州城市建設(shè)移位,海角亭依舊矗立于原址。在地方社會各界的積極保護下,天涯亭、海角亭得以幸存?,F(xiàn)今,天涯亭、海角亭主體結(jié)構(gòu)保存完好,外形恢宏大氣,是嶺南地區(qū)重要的古亭榭代表。
第五,天涯亭、海角亭是旅游開發(fā)的寶貴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旅游價值。欽州、北海兩地政府應該加強協(xié)作,將天涯亭、海角亭進行整合開發(fā),推出“天涯海角”文化旅游項目,讓游客到天涯亭、海角亭來,在詩歌文賦、歷史底蘊、建筑藝術(shù)中感受“天涯海角”的獨特魅力。
天涯亭、海角亭是“天涯海角”地理意象的具體化,也是廣西南部沿海地區(qū)的重要地理文化坐標,明清兩代當?shù)毓俑畬覍疫M行修繕與重建,保存至今。作為名勝古跡的天涯亭、海角亭是官員文人抒發(fā)情感的重要平臺。明代以來,受中央制度的改革以及廉州府地區(qū)軍事力量部署的強化等因素影響,天涯亭、海角亭詩文的寫作主體愈加豐富,抒發(fā)情感不僅僅局限于“去國懷鄉(xiāng)”,還有建功立業(yè)、歌頌家鄉(xiāng)之情。天涯亭、海角亭與地方官員、士人有一種緊密的互動關(guān)系,也是天涯亭、海角亭屢屢得到修繕的原因之一。相比于三亞的“天涯海角”,廣西的“天涯海角”不但擁有造型優(yōu)美的亭榭建筑,而且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文化價值。欽州、北海兩地旅游部門應該聯(lián)合開發(fā),更好地發(fā)揮天涯亭、海角亭的旅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