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莉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在“慧學課堂”項目的推進中,立足“慧學”,觀照理念,進行語文教學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感受綿延數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氣節(jié),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培養(yǎng)基本的民族認同感、價值感。以教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課末,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在和平年代,你是否想過,你為什么而讀書?”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每個學生都在叩問自己,無須回答,只須內思。通過這樣的內心撞擊,學生慢慢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成長。
如教師在教授《大象的耳朵》時,學生形容“大象有一對大耳朵,像扇子似的垂拉著”。教師鼓勵學生:“課文里是‘耷拉’,不是‘垂拉’。雖然讀錯了,但你很會思考。你能做個動作說說什么樣的耳朵叫耷拉?”教師用鼓勵、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復雜詞語的含義。這樣的課堂充滿人文的陽光,把學生的心田照得光亮,充滿了尊重、期待、激勵和智慧。
教學內容的研制是“慧學課堂”的首要任務。教師要把握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了解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借助教材的助學系統,確定一篇(單元)課文的教學內容。以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單元第一個要素是“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依托要素,教師從單元目標建構上進行了單元整體教學,作了有層次、有梯度的安排。教學《牛和鵝》,教師主要落實引導學生學習做批注的方法;教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陀螺》兩篇課文,教師由扶到放,以留白的形式讓學生練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以統整的辦法,建立單元課文文本群,更精準地研制了教學的內容,也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
學習活動的設計是“慧學課堂”的核心任務。以吸引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任務單,分組合作,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讓學生全身心投入,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正在“慧學課堂”中生長。
以目標為導向的學習活動能夠精準定位學習目標,教師據此設計學習活動,選擇相應的交互方式、資源內容與評價方式,并通過對學習目標達成情況和學習過程的分析,為學習活動的開展提供優(yōu)化策略,進而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指導,也更挑戰(zhàn)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教師的姿態(tài)是“慧學課堂”的重要因素?!盎蹖W課堂”中,教師要認真地傾聽,積極地回應,真誠地關愛,溫暖地鼓勵,師生之間的情感相融、心靈相通,建立起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這樣的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人情”味兒。
學生的狀態(tài)是“慧學課堂”的關鍵要素。學校對66 個班級做了調研,提出問題:“你喜歡怎樣的課堂?”學生暢所欲言,幽默、有趣、新鮮等詞從學生而來,到老師那去,再循環(huán)到學生?!盎蹖W課堂”的教師積極運用“具身認知”理念,把學生放在課中央,學生的狀態(tài)是愉悅的、投入的,眼睛是發(fā)亮發(fā)光的。在課堂里,教師常常能聽到“我有補充”“接著剛才的話題,我談談想法”“我與他(她)的看法不同”等表達,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狀態(tài),整個學習過程充滿睿智,也是課堂學習最精彩的部分。
思維是“慧學課堂”的核心。學生思維成長的狀態(tài)是課堂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課堂觀察的核心指標,更是課堂是否有效的衡量標準?!盎蹖W課堂”是學生思維生成、發(fā)展的課堂,教師的教學行為,尤其是教師的提問、師生對話與互動都要具有思維價值,促發(fā)學生深度思維,促進學生認知過程的發(fā)展,以實現“深度學習”。
設計有效問題,根據布盧姆“學習認知層次分類”理論,少提記憶式的“瘦問題”。在提問和對話中,教師激發(fā)學生的深度卷入,引領學生的語言、思想、情感、內涵等表現出通透的理解與感悟,將學生思維引向深處。
學生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是“慧學課堂”的目標。既要關注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做到心中有學科,更要有學生。
學校圍繞“慧學課堂”探索出有效的分年級個性化作業(yè):一年級語文學習主要以識字和閱讀為主,教師嘗試讓學生模仿課本內容,并進行想象和仿寫;二年級是詩歌摘錄賞析,配上優(yōu)美的圖畫,引導學生感受詩歌之美;三年級以整本書閱讀為契機,依托圖書館資源,設計閱讀小報或者思維導圖;四年級是循環(huán)日記,每人每天分享生活故事;五年級創(chuàng)辦了《小星星月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面去探索和實踐,自主編輯形成成果;六年級對名著進行探究,運用思維導圖制作思維樹。學生在個性化作業(yè)中實現學科間的融合、鏈接、超越,在實踐中得到了突破,在突破中得到了提高,綜合素養(yǎng)也獲得了發(fā)展。
慧學課堂改變了以知識為本的課堂教學,探索朝向“人”的教學樣態(tài),讓課堂成為學生生動發(fā)展的樂園,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實現了課堂教學的經驗化、理論化、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