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川,1972年出生于山東安丘。1994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系;1998年進修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2009年畢業(yè)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導師張志民;2020年畢業(yè)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獲美術學博士學位,導師盧禹舜?,F任教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Wang Shaochuan, born in Anqiu, Shandong in 1972,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in 1994; studied at the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1998; graduated and got a masters degree from the School of Fine Art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in 2009, where his supervisor was Zhang Zhimin; graduated and got a doctorate in fine arts from the School of Fine Arts,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in 2020, where his supervisor was Lu Yushun. Now, he teaches a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
“山水”在中國文化中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自然物象,某種程度上,它還被賦予了一種具有哲學范疇的“自然”的意義。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最經典的科目,山水畫的傳承與流變最有序、最有跡可循。在山水畫的發(fā)展過程中,它自身演繹著一種具有內在邏輯的傳承與變化的規(guī)律:每個時代之間有著內在的傳承與遞嬗;而在形式風格上又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從這個層面上說,研習山水畫,必須對經典作品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既要對作品外在形式進行臨摹學習,也要從作品的情感、立意來揣摩畫面的一筆一墨是如何體現、表達作者的情感的。
少川20多年學習、研究山水畫的過程,無疑是沿著這樣的路子深入前行的。作為少川的老師,我對少川的作品比較熟悉,從他《意與古會》《江山懷古》等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傳統(tǒng)研究的深入程度。比如,他對山水畫理法、程式的把握,以及對以筆墨表現物象的深刻理解。“筆墨”在中國畫中同樣是一個超越了客觀物象而具備精神旨歸的作品的核心價值要素,具有獨立的文化品格和審美價值,既體現物象更表達情感。很顯然,少川在把握筆墨表現物象與意象這個度的過程中,更傾向于意象的表達。另外,少川在畫面筆墨的經營中,放棄了傳統(tǒng)繪畫的溫潤、和諧表達,而是將筆墨的濃、淡、干、濕要素作概括處理,使畫面呈現出一種強烈對比的視覺效果。這是他的藝術追求和試圖對傳統(tǒng)的超越,同時也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一種審美需求。
少川的山水畫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面貌。一種以簡單的樹、石、房屋作為畫面要素進行組合,畫面單純、樸素,以如何處理物象之間的關系來構思有意義的畫面。另一種風格相對復雜,雖然畫面要素仍是簡單的樹、石、房屋,但在構圖上打破了時空及物象之間的正常秩序,物象之間相互穿插、相互生發(fā),給人以荒誕離奇的錯覺。這類作品如《山川相繆》《山河任我重安排》系列,取材于中國古代佛寺壁畫及西方現代派藝術。無論哪種風格,都與傳統(tǒng)山水畫的構圖形式有明顯不同。傳統(tǒng)山水畫構圖強調山有龍脈,水有源流,路有來處,要做到可居可游。南朝畫家宗炳把山水畫的功能歸為“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游,惟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一千多年以來“可居可游,澄懷觀道”成為山水畫的重要功用和審美法則。少川的山水畫,擺脫了這種功用目的,將山水畫還原為純粹的審美形式,從而擺脫了傳統(tǒng)山水畫構圖的束縛,形成了具有現代審美趣味的山水畫作品。
李可染在論藝術美時引用孟子的話,提出“充實為美,充實而有光輝為大”。看李可染的作品,更能體味到藝術的這種大美境界。藝術的大美境界需要畫家對畫面物象有深入而豐富的表現,惟如此才能充分體現畫家豐沛的情感投入,作品才能打動人、感染人。從這一點上來說,少川的作品需要從畫面的深入、情感的投入上繼續(xù)下功夫。另外,對比強烈和整體和諧是藝術處理的一對矛盾,前者可能使人感覺雜亂和孤立,而后者又給人以太平淡的感受。如何處理二者的矛盾,需要大量的藝術實踐及畫家的藝術悟性和審美能力。
藝術沒有成熟期,希望少川繼續(xù)鞏固發(fā)揚作品的優(yōu)長,不斷克服改進不足之處,依靠自己的勤奮與悟性向藝術的大美境界不斷靠近……
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