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名師王淦生,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大學兼職教授。王淦生老師對中學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有較深研究,為多家語文報刊特約編審,每年度“全國高考作文命題分析系列”深受好評。
題目:閱讀下面的材料,自選立意寫一篇文章——孔子有位學生看到一個孩子掉進了湍急的河里,就奮不顧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被送一頭牛,他高興地接受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他貪心??鬃訁s對他說,你做得對,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春秋時魯國有一條規(guī)定,到國外旅行,凡是看見淪為奴隸的國人,可以先墊錢把他贖回,回國后到政府去報賬。孔子的一個學生贖人后卻沒去報賬,人們夸他品格高尚??鬃訁s嚴厲地批評他,說他的行為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贖回。
思路導圖
開頭:復述故事引入話題,提出本文論述話題
中間:綜合運用多種手法,闡述德與利的關系
結尾:歸納總結全文內容,強調德利應當解綁
道德不應被利益綁架
江西省瑞金一中高二(16)班 劉存豫
孔子一學生救了一個小孩,欣然接受了其父的感謝之禮,被指責貪心;孔子另一學生贖回淪為奴隸的本國人不報賬,被夸贊品格高潔??鬃拥膽B(tài)度與眾人截然相反,他認為:收賞可鼓勵人們見義勇為,當收;不報賬妨礙他人行善,當責。(復述命題材這種引題方式常被使用,但缺乏新意)
不知從何時起,“道德高下與受利多少成反比”的觀念,在人們心中已根深蒂固。為何幫助了別人不能接受謝禮?為何一定要蒙受損失才能證明自己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道德與利益,并不是相互沖突的。
古時一位醫(yī)者,懸壺濟世,妙手仁心,深受當地百姓愛戴。當地大多百姓家中并不富裕,但是這位醫(yī)者卻不免費為他們治療,而是讓他們送上杏子做診費。事實上,這樣的有償診療處理得恰到好處。若是全免費,未免有些勉強。他自己以醫(yī)為業(yè)謀生,若長期免費,他的生計又如何著落?再者,貧困程度該如何丈量?有些人家剛好卡在能付診金卻比較貧苦的那根線上,收不收費?因此,一籃杏子,恰到好處。百姓受到體諒,醫(yī)者有了收入,雙方均得到利益,成就了“杏林”佳話。所以,適當的“有償”,反比無償收到更好的效果,它并不影響醫(yī)者品德高尚。(這一個例子很典型,用在此處恰到好處,但作為一篇議論文,在運用事實論據時語言表達應當盡量概括精練)
一個人如果做了好事,他可以接受獎賞,并且應當獎賞,但是他腦子一轉,覺得要是接受獎賞自己的品行就不美好了,于是推辭,那么這樣的拒絕是虛偽的,是為了“道德”而“道德”。道德并不是一種迂腐的概念,道德之于社會就像池水與游魚。水是活的,魚才能自由自在;水是死的,魚就不能長期生存。而利益就是水中浮藻,沒有浮藻植株,提供不了光合作用后的氧氣,魚容易悶死;浮藻多了,消耗的氧氣也多,魚還是會悶死。所以道德與利益之間的關系應平衡,道德不應當被利益綁架,也不應當被利益污染。(這一段分析較有深度,并且運用比喻的手法,將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缺點是語言推敲不夠,宜加以潤色)
前些時候看到一則新聞,一女孩鑰匙掉在奶茶店,被工作人員拾起并歸還,女孩本來滿心感激,這位工作人員卻趁機索要報酬。雖然數額不高,但還是令人生厭。這種情況下,并不是道德不應被綁架問題,而是道德不應在利益中迷失、變質。接受感謝可以,但作為奶茶店員工本當歸還顧客遺失的物品,不應當提出無理要求。受利不被綁架與受利不被約束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區(qū)別。(這一段重在強調不能無視道德而謀求“無道”之利。有了這一段,文章便更具有一種思辨色彩)
把握道德與利益之間的平衡,讓道德不被綁架,才是弘揚美德,讓良好品格植根于人們心間的長久之計。(總結略顯簡單,畢竟“綁架”一詞不能完全涵蓋文章的主旨)
特邀名師王淦生點評:
材料援引了兩則與孔子有關的歷史故事,一是孔子盛贊救人后接受謝儀而遭到輿論非議的學生,二是孔子批評贖人后未去報賬而受到公眾夸獎的弟子。兩則故事中,孔子的做法為何與眾人大相徑庭?這正是本文審題立意的突破口。
第一,也就是這篇習作的觀點:利益和道德之間并不是對立關系,合乎道義的利益,但取無妨;不合道義的利益,退避三舍。不能將所有的“受利者”與“逐利者”一概抹黑。第二,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做任何事,不僅要想到此事對自己的意義,更應考慮到此事的社會影響。獎善懲惡并不僅僅是一種個人行為,有些還是一種政府行為、社會行為。
后一種立意應當說更深刻,更符合命題者立意期望,可惜這篇文章未能過多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