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平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學前教育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 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盵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學習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合稱“四史”)是時代新人的一種必修課。從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考察時指出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2],到2021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再到今日,全社會持續(xù)掀起“四史”宣傳教育的熱潮。在高校中,“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
“四史”教育不能僅僅是歷史知識的講授,“四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根鑄魂育時代新人,讓時代新人知往鑒今、繼往開來,了解過去、把握現在、走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四史”,要“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fā)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3],這就是對新時代青年人開展“四史”教育的根本遵循。有了這一根本遵循,“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工作還需要探討和明確融通點、目的依歸、方法路徑等一系列問題,以切實有效地進行“四史”教育。
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奮斗史,是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發(fā)展壯大歷程更是書寫著一頁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光輝篇章。紅色基因需要賡續(x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一筆筆寶貴精神財富亟需傳承。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四史”教育,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關系到如何培養(yǎng)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問題。因此,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四史”教育,首先要明確“四史”教育的意義,明確它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融通點。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是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核心[4]。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四史”教育,就是要引領新時代青年人堅定理想信念,使他們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相結合,把實現個人的人生目標與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相統(tǒng)一。
二是厚植大學生的愛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盵5]對大學生進行“四史”教育,就是要更好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偉大愛國精神。要通過“四史”教育,增進大學生對國家、對民族、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和向心力,厚植他們的家國情懷,讓他們切實擔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
三是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活力。今天的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快,世界多極化持續(xù)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在這時代背景下,唯創(chuàng)新者進,唯創(chuàng)新者強,唯創(chuàng)新者勝。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四史”教育,就是要激發(f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活力,幫助大學生深刻領會中國人民艱苦奮斗歷程所蘊含的偉大創(chuàng)新力量,培養(yǎng)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勇做新時代文化科技創(chuàng)新的主力軍。
四是激勵大學生艱苦奮斗?!八氖贰庇幸粋€鮮明的主線,就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不斷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努力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雖然今天的中國已然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但在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征程上仍需要發(fā)揚偉大斗爭精神,以不斷克服和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和風險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盵6]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導大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奮斗歷程、奮斗目標,使他們發(fā)揚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讓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永遠傳承下去。
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四史”教育,目的是培根鑄魂,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體現出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精神教育等多種方面,這成為我們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目的依歸。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鮮活的思想政治教科書。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百年奮斗歷程中進行的艱難探索和取得的偉大成就,源于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著理想信念,源于中國共產黨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牢牢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大學生。要讓大學生增強“四個意識”,樹牢“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更加堅定中國共產黨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要通過理想信念教育滋養(yǎng)大學生的心靈,使他們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永擔民族復興大任。
舊民主主義革命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抵御外敵,反抗壓迫,爭取獨立和解放,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無數革命先輩、愛國志士和優(yōu)秀共產黨人不惜用鮮血、生命、汗水捍衛(wèi)家國榮譽尊嚴,他們所具有的高尚愛國主義情操成為“四史”最生動的音符之一,是黨帶領人民取得一個個偉大成就的力量之源。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牢牢把握愛國主義教育,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大學生。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滋養(yǎng)大學生的心靈,使他們?yōu)榱酥袊鴫舻膶崿F及早立志、勤學、修身。
5 000多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吃苦耐勞、勤學篤思、正心修身、舍生取義、不畏艱險、自強不息、團結互助、和衷共濟等一系列偉大的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也始終發(fā)揚和豐富著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價值體系也代表著我們的民族精神。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發(fā)展過程中所展現的民族精神已經成為中國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牢牢把握民族精神教育,用黨的核心價值體系塑造大學生。要通過民族精神教育滋養(yǎng)大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100年的歷程,既有光輝的成就,也有巨大的代價。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發(fā)展,篳路藍縷,歷盡艱辛,但始終依靠敢于斗爭、不怕犧牲、英勇無畏、前赴后繼的革命精神,一步步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前進。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傳統(tǒng)、中國共產黨的探索歷程,這些經驗和經歷能夠啟迪大學生學會正確看待成功和應對挫折,更好更快地成長成才。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牢牢把握革命精神教育,用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大學生。要通過革命精神教育滋養(yǎng)大學生的心靈,使他們補足精神之鈣,筑牢意志根基,樹立遠大理想,成為新時代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堅定支持者和忠實踐行者。
高校思政課教學與“四史”教育相輔相成。一方面,“四史”教育豐富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推動了高校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與時俱進,帶動“四史”教育不斷深化,“四史”教育在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的作用正不斷發(fā)揮。高校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應把講好“四史”作為重要責任。
近30多年來,盡管高校思政課教學經歷幾次改革調整而呈波浪式前進,作為重要內容資源的歷史內容終究不可或缺。早在“85方案”中,“中國革命史”就是規(guī)定課程;到了“05方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本科院校思政課四門必修課之一。在“05方案”中,雖然高職院校思政課沒有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但必修課中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在內容上有相當多的交叉,“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實際上也就承擔著一定的歷史內容教學任務。在高校思政課中講好“四史”,就是要把“四史”內容講透講活,讓大學生深度讀懂歷史、了解國情,意識到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
“四史”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探索史和建設史,同時也是中國人民的選擇史、經歷史和創(chuàng)造史。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習近平同志等歷代中央領導人都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fā)展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思考探索,產生一系列既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又體現重大理論成果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體現著經典作家對真理的求索,是人們觀察和研究歷史現實問題的重要思想寶庫。對大學生進行“四史”教育,必然要引導他們認真學習歷代中央領導人的光輝著作和重要論述。同時,也要把圍繞“四史”學習教育主題出版的優(yōu)秀讀本推薦給大學生閱讀。
“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因此要利用好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開展教學,讓大學生看原著時多思多想,讀原文時學深悟透,引導他們學會史論結合,打牢知識根基,提升理論素養(yǎng)。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現場教學,讓大學生撫今追昔,增強情感體驗,切實感受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加深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奮斗歷程、光榮傳統(tǒng)、優(yōu)良作風、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的認同。
今天許多學校開展的紅色游學活動,就是為了沖出傳統(tǒng)課堂的局限,發(fā)揮紅色文化感染力,讓學生形成直觀感受。革命史跡、紀念場館等,是“四史”教育的絕佳課堂,以此開展現場教學,可以幫助大學生回顧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追尋紅色初心,更加深切感受先輩和先烈們的信念與堅守,加深對光輝事跡、光輝人物的了解和認識,激勵他們將革命精神、社會主義建設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網絡媒體作為新的傳播方式,在青年中擁有相當大的受眾群體。運用網絡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興趣,創(chuàng)新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更豐富多元。將“四史”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靈活運用多種媒體形式如數字影像等,整合制作成新的傳播內容,能增強“四史”教育形式的時代感和吸引力,讓教育內容更生動感人,讓教育入腦入心。
網絡媒體發(fā)展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說教方式,運用網絡媒體手段豐富“四史”教育的“打開方式”,注重通過“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入學習和積極實踐。
高校思政課“05方案”實施以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要求、目標、原則、方法等更加具體明確,實踐教學成為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提升的關鍵一環(huán)。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同樣不僅要體現于第一課堂,而且要體現于第二課堂。
要充分依托當地的紅色教育資源,創(chuàng)新“四史”教育實踐育人的形式和載體。一是可以邀請革命軍人、時代楷模、勞動模范為大學生作報告,讓先進人物和模范與大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二是可以開展學習“四史”的主題社會實踐,讓大學生發(fā)揮專業(yè)特長,為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三是可以開展“學身邊人、學身邊事”活動,讓大學生從學中做、從做中學。比如,在校園中宣傳“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七一勛章”獲得者、“大國工匠”等時代楷模和先進人物的事跡,倡導大學生從時代楷模和先進人物許黨報國、干事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的真摯情懷中感知和獲得力量,并將這種收獲轉化于學習工作的制定目標、端正態(tài)度、明志篤行等等。
今天,高校思政課需要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也必然要以這一主線為貫穿,要啟發(fā)和引領大學生學思踐悟、奮發(fā)有為。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四史”教育在實踐上就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精神教育等為目的依歸,在“打開方式”上更加豐富多彩。
把“四史”教育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提升理論水平與政策水平,在教育教學中用“四史”教育感染和引導青年大學生,做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同時還要看到的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也是讓思政課變得更“有味”的途徑。要用好用足“四史”學習教育資源,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式,讓“四史”學習教育達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