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文 黃智宇 李晨 郭小江 史開志 王婧*
(1,貴州省威寧高原草地試驗站 553100;2,貴州省畜禽遺傳資源管理站 550000;3,貴州省草地技術試驗推廣站 550000;4,貴州省畜牧獸醫(yī)研究所 550005)
黔北黑豬是貴州原生態(tài)高原豬種,因其肉味香水分少,口感肥肉不膩,被譽為黔北“黑珍豬”,中心產區(qū)位于遵義市湄潭縣天城鄉(xiāng)和道真縣土城鄉(xiāng),主要分布在遵義、湄潭、綏陽、道真、桐梓、正安、務川、鳳崗,德江、息烽、習水等縣,是貴州省體型較大的地方品種之一。由于生產地的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17℃,雨量充沛,相對濕度常年在80%左右。肥沃的土壤孕育了豐富的野生飼料和農副產品,為黔北黑豬的養(yǎng)殖生產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
黔北黑豬毛色大多為黑色,故而有“青毛豬” 之稱,具有貴州省地方豬普遍的“六白” 或不完全“六白特征”。頭型大小適中而清秀,一般分為長頭型和短頭型兩種。長頭型顧名思義嘴筒圓且直,額面比較平直,額頭不太突出,皺紋較淺;短頭型的嘴筒呈圓、粗、短并微微上翹,嘴筒常有比較深的菱形紋或橫紋。黔北黑豬通常鬃毛發(fā)達,且毛質密而硬。體格中等大小,背腰處微內凹,腹部大而下垂,但不接觸地面。乳頭數6~7 對。四肢健壯,后肢多臥系[1]。黔北黑豬的形成歷史悠久,具有耐粗飼、適應性強、易育肥、屠宰率高、肉質好、雜種優(yōu)勢率高等優(yōu)點。據《遵義府志》 和湄潭縣、道真縣縣志中記載,明清時期就有養(yǎng)殖黔北黑豬的記載。根據《遵義府志》 和湄潭縣、道真縣縣志,明清時期就有黔北黑豬的養(yǎng)殖活動的記錄。黔北黑豬分別于1993 年和2010 年列入《貴州省畜禽品種志》 和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并于2013 年12 月年獲農業(yè)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登記[2]。
黔北黑豬的養(yǎng)殖主要集中在遵義市的到道真、湄潭地區(qū)。根據統(tǒng)計數據,截至2018 年3 月遵義市共存欄黔北黑豬14780頭,其中能繁母豬3156 頭,公豬42 頭[2]。遵義市內建有2 個黔北黑豬主要保種場,7 個規(guī)模養(yǎng)殖場及2 家專業(yè)合作社,其余為散戶養(yǎng)殖。部分規(guī)模場實行自繁自養(yǎng),多數采取“公司+農戶” “合作社+農戶” 模式。目前遵義市內主要保種場是貴州湄潭博文養(yǎng)殖有限公司和道真縣舊城建輝黑豬生態(tài)養(yǎng)殖場兩家,共存欄約3790 頭,其中能繁母豬約440 頭、種公豬約9頭。貴州湄潭博文養(yǎng)殖有限公司已建成并運營貴陽市區(qū)黔北黑豬生鮮銷售網點5 家,湄潭城區(qū)2 家;遵義市區(qū)黔北黑豬餐飲體驗店2 家;湄潭城區(qū)黔北黑豬餐飲體驗店2 家;湄潭北京華聯(lián)和合力超市生鮮銷售各1 家;黔北黑豬腌、熏臘制品加工廠建成投產,黔北黑豬系列產品冷鏈、物流和配送中心已投入正常運營。
顧麗菊等[3]以宗地花豬×江口蘿卜豬的雜交一代母豬為母本,分別與黔北黑豬和宗地花豬進行三元雜交和回交,通過分析其繁殖性能發(fā)現(xiàn),所有雜交組合的雜種優(yōu)勢明顯,母豬繁殖性能明顯提高:其中黔× (江×宗) 組的窩產活仔數和斷奶頭數在三組雜交組合中最高,明顯高于純繁組(宗地花豬)(<0.05)。究其原因是黔北黑豬的產仔數在貴州省地方豬種中較高,表明引入黔北黑豬血液有利于改良母豬繁殖性能,尤其是提高母豬產仔數。
早前,黔北黑豬×蘇白豬雜交測定結果顯示,雜交一代仔豬平均日增重380~450g,比龍貝豬高28%;利用黔北黑豬×約克夏雜交,雜交一代仔豬平均日增重390~450g,相較于龍貝豬提高了31%;有報道顯示,黔北黑豬母×地方豬的雜交一代母豬與黔北黑豬×外三元的雜交一代母豬相比,具有更高的繁殖性能及抗病性[4]。通過比較宗地花豬、宗地花豬×黔北黑豬二元雜交豬及宗地花豬×江口蘿卜豬×黔北黑豬三元雜交豬的育肥性能,發(fā)現(xiàn)相對于純繁的宗地花豬而言,二元雜交豬和三元雜交豬具有明顯的生產性能雜交優(yōu)勢,具體表現(xiàn)為宗江黔三元豬的生長速度最快,平均日增重最高;但宗黔二元豬飼料報酬率最高。
貴州大學陳祥研究發(fā)現(xiàn),貴州地方豬品種之間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黔北黑豬和白洗豬之間的遺傳距離為0.2015,遺傳距離最小,相對應的遺傳相似系數為0.8175;黔北黑豬與宗地花豬間的遺傳距離為0.3723,遺傳距離最大,對應的遺傳相似系數為0.6891[5]。有學者基于DNA-D-loop 序列對比后分析發(fā)現(xiàn),貴州地方豬種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貴州地方豬種之間的遺傳距離在0.0029~0.0072 之間,白洗豬與黔北黑豬、從江香豬之間的距離最大,均為0.0072。其結果與品種間地理距離差異相符。其中,黔北黑豬聚類與北方豬種較多的支系II 中。趙忠海等[7]研究人員對貴州省的10 個地方豬種和3 個外地豬種聚類的結果與陳祥等人相似:宗地花豬與白洗豬、高坡黑豬、糯谷豬和黔北黑豬的親緣關系較遠,而黔北黑豬、糯谷豬、高坡黑豬和白洗豬之間親緣關系更加接近。魏澤輝[7]利用RAPD 分析方法對黔北黑豬、巴馬香豬、里岔黑豬、沂蒙黑豬、萊蕪豬和八眉豬共6 個中國地方豬種的遺傳距離及品種內遺傳多樣性進行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貴州黔北黑豬與里岔黑豬、巴馬香豬、萊蕪豬之間遺傳距離較近(0.1813~0.1879)。
Fsp27 是控制脂肪沉積相關性狀的候選基因,在豬的多種組織中均有表達,但在脂肪組織中高表達。惠嫣婷等[8]研究者通過篩查Fsp27 基因第4~5 外顯子區(qū)域SNPs,黔北黑豬在4個SNPs 位點:intron3-T2169C、exon4-G5A、intron4-G21C 和exon5-C5G 均呈現(xiàn)多態(tài)。謝玲玲等人[9]對香豬、黔北黑豬、柯樂豬、糯谷豬、榮昌豬、大白豬6 個中外豬品種足細胞標記蛋白 (Podocalyxin,PODXL) 中的1 個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位點ALGA0105966 進行基因分型,發(fā)現(xiàn)ALGA0105966 位點的基因型與黔北黑豬的胸圍、體重呈弱的正相關關系。張雄等[10]通過對動物脂質代謝途徑調節(jié)基因SIRT5 的多態(tài)性分析研究中推測,巴克夏或黔北黑豬中也許存在SIRT5 基因G515A 位點的特有突變。
盧圣菲等人[11]在4 個貴州地方豬品種中檢測到HSD17B12 基因的3 種基因型,其中黔北黑豬中Ⅰ等位基因頻率所占比例較高;而大白豬只有II 型,表明豬HSD17B12 基因SV225 的缺失型僅存在于貴州地方豬種中,提示HSD17B12 基因中的結構變異SV225 與地方豬的產仔數可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
MUC13 基因是調控仔豬產腸毒素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 易感性或抗性的候選基因之一。蘭靈丹等人[12]對比了4 個貴州地方豬種和2 個歐洲豬群的MUC13基因的多態(tài)性。研究結果顯示,大白豬MUC13 基因的優(yōu)勢型為AA 型;黔北黑豬中MUC13 基因的優(yōu)勢型為GG 型,其基因頻率達到96.43%,與其強于大白豬的抗腹瀉表現(xiàn)相符合。進一步提示MUC13 基因的G119A 位點可以作為SNP 分子標記用于篩選地方豬抗腹瀉品種。
貴州地方豬有抗病力、抗逆性強、耐粗飼及肉質優(yōu)良等特點,是貴州省生豬產業(yè)發(fā)展中的寶貴育種素材,也是我國種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近年來我國包括貴州省針對地方豬品種的品種保護力度不斷加強,但由于技術和資金的缺乏,貴州地方豬種品種保護的覆蓋范圍仍有待增加?;铙w保種尤其是原位保種作為當下的主要技術手段,已不足以應對當前復雜疫病形勢下地方品種保種的緊迫局面。運用細胞、分子生物學技術組建活體基因庫,可在長期保存種質資源的同時充分探索和挖掘貴州地方豬相關優(yōu)質性狀的分子機制,以便開展雜交選育的同時不丟失地方豬優(yōu)質基因,讓地方豬保種及雜交選育工作與產業(yè)發(fā)展需求相契合,有力推動貴州省生豬產業(y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