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東洲中心小學 方麗
對學生有意義的閱讀教學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即讓學生充分讀書,并在自主的閱讀與思考的過程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同時,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某些難以理解的問題,或需要進一步深華的觀點,就需要教師恰到好處地運用辯論等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促使他們受到更豐富的情感熏陶,獲得更廣泛的思想啟迪。只有這樣有目的、有重點地運用新方法、新手段,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應適當地引導學生發(fā)現學習中的困惑,營造合適的語境,鼓勵學生勇敢地把困惑提出來,并由此逐步提高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和自主發(fā)現的能力。例如,當教師在教學《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這篇文章時,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課題是《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此時,教師如果直接把“因為獵豹是陸地上跑得最快,而且也是我們熟悉的動物”這個答案告訴學生,就扼殺了學生主動探究文本內涵的能力。于是,教師進行了巧妙的引導。
教師:“如果不取‘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這個題目,按你們的意思該取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可以取‘什么比人的速度更快’‘什么比老虎的速度更快’……”)
教師:“取原文的題目合理呢?還是你們取的這些題目合理呢?還是讓我們到課文中去找答案吧。”
(學生開始與文本對話。幾分鐘后,學生開始就課文的題目談個人的想法)
課堂上,總有些學生會天馬行空地提出各種想法。比如教師在教學《牛郎織女(一)》一文時,有學生說:“老牛怎么會說話呢?”比如在教學《田忌賽馬》時,學生突然冒出一句話來:“這種三局兩勝的方法我也會,沒什么大不了的?!蔽覀兛偸潜г褂行W生說話“不知天高地厚”,提問“牛頭不對馬嘴”,甚至有些學生純粹是“從中作?!?,“胡言亂語”,其實不然。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一旦學生全身心地進入相應的情境,他就會全力調動自己的原有認知經驗,積極參與當前的閱讀活動中;竭力閱讀自己能讀懂的內容,生發(fā)積極的思維力,提出自己真實的問題,形成一種渴求、開放的閱讀狀態(tài)。在這樣的教學狀態(tài)下,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可能會有些“出軌”,甚至有些“刁難”。教師則要充分把握時機,尊重學生,將這些聽起來有些怪異的問題轉到文本講解的正確軌道上來。
“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學生只有在持久、真實閱讀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掌握閱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也只有在切實的閱讀過程中才能真正發(fā)展語文能力,提升思維能力。因此,我們強調把困惑交給學生,正是通過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理解和揣摩閱讀教材。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鼓勵教師把閱讀文本的任務交給學生就“撒手不管”。在學生解決困惑的同時,教師要做他們隨時的引導者與點撥者。
針對學生提出的困惑,教師應“曉之以理,導之以法”,因勢利導把握好問題空間,使對問題包含的知識范圍正好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增強學生解決困惑的信心?!靶挠ǘ贿_,口欲言而不能”,教師利用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才能真正使學生解決困惑。
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的知識儲備有諸多差異,他們的生活經歷、閱讀能力等有著諸多不同。這也決定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有著不一樣的解讀。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他們在參與閱讀活動的過程中自然習得的,而不是僅僅通過教師對閱讀材料的分析講解和對閱讀方法的介紹提高的。
例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時,教師問學生:“同學們,我們知道事情的起因是買一本書。你們覺得買一本書容易嗎?請大家讀1~4自然段。在讀的過程中思考從‘書價一元多’這句話中我們能了解到什么信息?”
學生1:“書很貴。”
學生2:“買不起?!?/p>
教師:“從‘母親還從來沒有……要過這么多錢。’這句話中,你們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學生1:“這句話暗示了作者家里很窮?!畯膩頉]有’也從來沒有’這兩個詞也表明了這一點。”
學生2:“‘我’知道家里窮,因此很懂事,不給家里增添負擔?!?/p>
教師:“讀第4自然段,你從中獲得了什么信息?”
學生:“這個自然段是直接描寫自己家‘窮’的。從‘賣破收音機’和‘吃進了肚子里’直接描寫家里的窮?!?/p>
教師:“真是一個偉大的發(fā)現,表揚。”
教師:“同學們,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反復交代家里很‘窮’呢?里面的用意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p>
如果教師在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之后就否認了其他學生的個性化意見,恐怕語文課堂就沒有這么多的智慧和閃光點了。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做“困惑”主人的同時,還需要做好引導者的工作。
在被高度激活的閱讀氣氛中,學生的思維常常是跨越式發(fā)展的,由此從思維表現上常常讓人難以捉摸,在課堂上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如教師在教學《爬天都峰》時,學生問:“鯽魚背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再如教學《趙州橋》時,學生問:“為什么要刻上龍的圖案?”等。面對這些學生的困惑時,教師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要對那些教師能力范圍、學生理解范圍之外的問題,進行簡要的引導或暫時擱置。
在開展閱讀教學中,面對學生產生的某些難以解決的“困惑”,或者是需要通過課外搜索資料、收集資料等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妨增加一次綜合性學習課。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趙州橋》這篇課文時,課文有這么一段話:“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p>
學生:“為什么要刻上‘龍’的圖案?”
教師:“這個問題可把老師難住了,我只知道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是中國人的圖騰。至于為什么要雕刻‘龍’的圖案,我可說不上來。不過,‘龍’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們每個同學回家都去了解一下關于‘龍’的知識?!?/p>
于是在這天放學的作業(yè)中,教師給學生安排了任務:聽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講關于龍的故事;可以讀一些關于“龍”的故事;收集一些“龍”的畫片;記錄“龍”的圖畫一般出現在什么地方……還可以自主選擇有關“龍”的內容作為任務的一部分。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
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激活語文課程資源,發(fā)揮自身在學習活動中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意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不拘泥于語文知識的灌輸,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例如,在教學《花鐘》這篇課文時,文中關于“開花”的詞語有很多種表述方法。課堂上,學生提問:“為什么寫萬壽菊開花是‘欣然怒放’,而寫曇花卻是‘含笑一現’呢?”其實,學生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這個他沒有見過萬壽菊,也沒有見過曇花。教師可以直接告訴他:“因為萬壽菊是一種個頭很大的花,而曇花是一種開花時間很短的花?!钡@樣一來,表面上看起來學生的問題是解決了,但實際上教師卻剝奪了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有這樣一位教師,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這樣處理。
教師:“這個問題老師也覺得很棘手。如果你覺得可以替換,老師想讓咱們同學盡可能地填這個句子‘下午三點,萬壽菊();曇花卻在晚上九點()。’”
(學生填的詞語很豐富,“開花”“張開笑臉”“吐翠”“偷笑”“翩翩起舞”等。)
教師:“你們真是很機靈,積累了那么多豐富的詞語。這陣子在我們家鄉(xiāng)正好舉辦‘菊花展’,有空請你們的爸爸媽媽帶你們到‘菊花節(jié)’上去訪一訪‘萬壽菊’,對于這一問題,你們就會有答案了?!?/p>
其實,解決這個困惑的辦法很多,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搜索“萬壽菊”“曇花”的圖片,下載一些介紹的片段引入課堂。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為學生的終生學習鋪設道路。
總而言之,語文課堂上出現的“困惑”是語文課堂上的寶,對于學生的“困惑”,教師要正視它,而不是思考如何消滅它。教師應思考如何將它們利用好,消化好,把學生困惑轉換為切實的教學資源。語文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勵與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因“困惑”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