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仕紅 林勇
肺隱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一種常見的機會感染性肺部真菌病,主要致病菌為新生隱球菌和格特隱球菌。我國 PC發(fā)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1],現(xiàn)已成為中國第3大類肺真菌病[2]。既往認為PC主要見于免疫功能受損宿主,而近年來隨著體檢意識的增強以及診斷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免疫功能正常PC病例被發(fā)現(xiàn)。相較于HIV感染、器官移植等免疫低下人群,免疫功能正常宿主相關PC的文獻較少,且其臨床及影像學表現(xiàn)無特異性,難以與細菌性肺炎、肺癌、肺結(jié)核等疾病鑒別,易造成誤診、漏診[3-5]。現(xiàn)回顧性分析南京市胸科醫(yī)院47例免疫功能正常PC患者的臨床資料,以闡明其在一般特征、暴露史、基礎疾病、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表現(xiàn)、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特征。
納入標準:①南京胸科醫(yī)院2015年1月—2020年9月住院患者。②具有肺部感染的臨床或影像征象。③確診及臨床診斷PC。④免疫功能正常。
PC診斷標準[6-8]:①組織病理學確診肺隱球菌?。虎谘寤蛑夤芊闻莨嘞匆?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cryptococc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antigen,CrAg)檢測陽性;③BALF或肺組織二代測序檢測為隱球菌;④抗真菌治療有效。符合①或符合②+④、③+④。
免疫功能評估[1,9-10]:①體液免疫指標:IgG、IgA及IgM中任兩項指標低于正常范圍下限(參考范圍:IgG 7~16g/L,IgA 0.4~2.3 g/L,IgM 0.7~4.0 g/L)時,被歸為體液免疫功能受損。②細胞免疫指標:CD3細胞比例在62%~76%之間,CD4細胞比例在30%~40% 之間,CD4:CD8比例在1.5~2.0之間,被認為細胞免疫功能正常。③其他免疫功能受損狀態(tài):合并以下任一情況: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實體器官移植史、應用免疫抑制劑、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終末期腎功能衰竭、肝硬化、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2.0×104/uL或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1000/uL。
排除標準:病例資料不全者。
1 臨床資料收集:收集所有納入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人口學資料、 暴露史、基礎疾病、臨床癥狀、肺部體征、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資料、治療及轉(zhuǎn)歸。通過定期門診訪視和電話隨訪獲得相關隨訪信息。末次隨訪時間:2020年12月31日。
共納入免疫功能正常PC患者47例,包括男性27例(57.4%),女性20例(42.6%)。年齡(47.66±12.37)歲(21~78歲)。9例(19.1%)有吸煙史。
18例(38.3%)有明確環(huán)境接觸史,其中6例飼養(yǎng)貓、狗、雞等寵物或家禽,3例有粉塵吸入史,2例居住環(huán)境潮濕,1例家中種植大量花木,1例工作地址位于養(yǎng)殖場附近,僅5例(10.6%)有明確鳥類或鳥糞接觸史。
33例(70.2%)患者既往體健。14例(29.8%)有基礎疾病史,包括高血壓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例,陳舊性腦梗塞2例,支氣管哮喘1例,陳舊性肺結(jié)核1例,良性腫瘤切除史1例,亞臨床甲亢1例,竇性心動過緩1例。3例患者有1種以上的基礎疾病。
無癥狀者20例(42.6%),均為體檢發(fā)現(xiàn);咳嗽21例(44.7%),咳痰15例(31.9%),痰中帶血1例(2.1%),發(fā)熱1例(2.1%),胸痛8例(17%),胸悶6例(12.8%),呼吸困難1例(2.1%),盜汗2例(4.3%),乏力2例(4.3%),頭暈1例(2.1%)。查體肺部聞及濕性啰音2例(4.3%),呼吸音減弱1例(2.1%)。
實驗室檢查數(shù)據(jù)收集選取入院前3天、未使用抗真菌藥物前的檢驗報告。部分患者實驗室檢查異常(表1)。1例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應蛋白均升高,1例C反應蛋白并血沉升高,4例僅血沉升高。應用乳膠凝集(latex agglutination,LA)試驗法檢測血清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陽性率為72.7%(16/22)。20例患者行痰真菌培養(yǎng),結(jié)果均為陰性,培養(yǎng)陽性率為0%。
胸部影像學表現(xiàn)多樣(圖1),包括結(jié)節(jié)腫塊型病灶33例(70.2%),其中單發(fā)結(jié)節(jié)腫塊16例(34%),多發(fā)結(jié)節(jié)腫塊17例(36.2%),浸潤實變型病灶6例(12.8%),混合型病灶8例(17%)。病變多為單側(cè)肺分布(38/47,80.9%),累及下肺(33/47,70.2%),以肺野外帶胸膜下區(qū)(40/47,85.1%)分布為主。伴隨征象以空氣支氣管征(26/47,55.3%)、暈征(24/47,51.1%)為主,部分可見胸膜粘連(17/47,36.2%)或空洞(8/47,17%),少數(shù)伴肺門或縱隔淋巴結(jié)腫大(4/47,8.5%)。結(jié)節(jié)腫塊型病灶可見毛刺征(14/33,42.4%),分葉征(15/33,45.5%)。單發(fā)結(jié)節(jié)腫塊型病變者實驗室檢查常無陽性提示(表1)。無癥狀者多見于單發(fā)結(jié)節(jié)腫塊型病變,咳嗽咳痰多見于有浸潤實變樣病灶者(表2)。
表1 影像類型與實驗室檢查的關系
表2 影像類型與臨床癥狀的關系[n(%)]
圖1 PC 患者的影像學表現(xiàn)
30例患者完善顱腦相關檢查。其中5例行腰椎穿刺,腦脊液培養(yǎng)及墨汁染色均未發(fā)現(xiàn)隱球菌;24例查顱腦核磁共振,1例查顱腦增強核磁共振,1例查顱腦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2例查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均未見顱腦累及。
我院首診PC 43例,入院診斷肺隱球菌病1例,誤診42例(97.7%),包括細菌性肺炎5例,肺部病灶待查37例。27例患者行胸腔鏡下肺葉或病灶切除術,確診27例;4例行經(jīng)支氣管鏡肺活檢(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TBLB),確診1例;10例行CT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肺活檢(CT-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CT-GPLB),確診8例。16例血清CrAg檢測陽性,1例灌洗液NGS示新生隱球菌。14例患者同時行組織病理學和血清CrAg檢查,7例檢測結(jié)果一致,4例組織病理學陽性而血清抗原陰性,3例組織病理學陰性,而血清抗原陽性,3名組織病理學陰性者均為肺穿刺病例。
除2例失訪外,其余45例均在本院治療及隨訪,末次隨訪時間為2020年12月30日,隨訪時間為3個月至5年。其中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影像學檢查肺部病灶完全吸收)26例(57.8%),好轉(zhuǎn)(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影像學檢查肺部病變部分吸收)19例(42.2%)。治愈與好轉(zhuǎn)合計為有效,總有效率100%。所有患者隨訪無PC播散或復發(fā),無死亡病例。
20例行單純藥物治療,治愈2例,好轉(zhuǎn)18例。治療持續(xù)時間45天~24個月(<3個月1例,3~6個月9例,7~12個月6例,大于12月4例),中位時間6.5個月。氟康唑單藥治療18例;1例初診氟康唑耐藥,口服伏立康唑治療20天復查病灶吸收,出院伊曲康唑維持治療;1例初始氟康唑0.4g/天口服治療有效,3月后復查病灶增大,更改為伏立康唑繼續(xù)治療。
25例行外科手術治療,均為胸腔鏡手術,術前均未確診,治愈24例,好轉(zhuǎn)1例,2例(2/25,8%)術后隨訪中,有無法消除的手術切口部位疼痛。其中16例行手術聯(lián)合術后藥物抗真菌治療,療程1個月~8個月,中位時間3個月,治愈15例,好轉(zhuǎn)1例,該好轉(zhuǎn)患者手術切除部分病灶,術后氟康唑抗真菌治療2月,停藥后定期復查胸部CT,殘余病灶穩(wěn)定,隨訪時間5年。9例行單獨手術治療,治愈9例。
隱球菌為環(huán)境腐生菌之一,廣泛分布于腐木、土壤及禽類糞便中,鴿糞是其重要傳染源,家庭寵物也可攜帶。肺是除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外,隱球菌最常侵犯的器官。通過呼吸道吸入含有真菌孢子的氣溶膠是主要感染途徑。在國外,肺隱球菌病主要發(fā)生于免疫功能受損人群,而在中國,免疫功能正?;颊叨嘁姡@可能與漢族人群甘露糖結(jié)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和Fc-γ受體2B(Fc-gamma receptor 2B,F(xiàn)CGR2B)基因的多態(tài)性有關[11]。
肺隱球菌病多呈亞急性或慢性起病過程,其臨床表現(xiàn)多樣,癥狀輕重程度不一。多數(shù)患者表現(xiàn)為無特異性的呼吸道感染癥狀,如咳嗽、咳痰、發(fā)熱、胸痛等,部分可僅體檢發(fā)現(xiàn)[1, 9-10, 12-14]。不同免疫狀態(tài)的PC患者均可表現(xiàn)為無臨床癥狀[10, 12-14],免疫功能正常者更多出現(xiàn)無癥狀或癥狀輕微[9, 14]。肺隱球菌病患者血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血沉多正常[13]。本文47例中僅6例相關指標異常,與文獻結(jié)果一致。隱球菌1,3-β-D葡聚糖、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位于厚莢膜下方的細胞壁內(nèi),難以向外釋放,故臨床檢測常陰性,本文灌洗液1,3-β-D葡聚糖檢測陽性率42.9%(3/7),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陽性率16.7%(1/6),血液相關抗原檢測陽性率低,分別為 4.2%、4.3%,可能與肺病灶局部真菌載量較血液高有關。
我國2010版《隱球菌感染診治專家共識》[6]推薦血清CrAg乳膠凝集試驗陽性作為PC臨床疑似診斷標準。本研究中16例患者血清CrAg乳膠凝集試驗陽性,陽性率為72.7%,16例中無單發(fā)結(jié)節(jié)腫塊型病灶病例,提示血清學抗原檢測對肺部孤立性病灶診斷價值有限,考慮到本文所納樣本量較小,該結(jié)論仍需進一步證實。依據(jù)曾惠清等[15]的研究,肺泡灌洗液CrAg檢測對PC的診斷具有更大的臨床意義,敏感性高于血液。但目前支氣管肺泡灌洗液CrAg檢測缺乏標準的實驗室處理規(guī)范,其臨床應用受限。治療后復查血CrAg滴度下降及轉(zhuǎn)陰可作為常見判斷藥物療效、檢測病情轉(zhuǎn)歸的指標[13]。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盡管治療有效,血CrAg可較長時間維持在低滴度[16],因此不應將血CrAg轉(zhuǎn)陰作為治愈或停藥的指針。
PC肺部影像學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常見的CT影像包括結(jié)節(jié)腫塊影、浸潤實變影及混合病灶,病灶單發(fā)或多發(fā),主要分布于肺野外帶胸膜下區(qū),以右肺、下葉為主[9-10, 12-13, 17]。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隱球菌病最常見的CT表現(xiàn)為單發(fā)或多發(fā)結(jié)節(jié)腫塊,支氣管充氣征常見,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易出現(xiàn)空洞、暈征[4, 10, 18-19]。隱球菌最初被吸入肺部時,可能棲息在肺的任何部位,病變表現(xiàn)為單發(fā)或多發(fā),單葉或多葉累及。由于隱球菌孢子直徑較小(1~2μm),容易被吸入細支氣管和終末細支氣管內(nèi)[20],在細支氣管下方和肺泡間隔內(nèi)被巨噬細胞吞噬[21],然后在胸膜下方形成炎性肉芽腫。因此,典型的CT病灶大多位于胸膜下2厘米內(nèi)。PC病理新生隱球菌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形成炎性肉芽腫和纖維組織。纖維組織具有收縮力,因此病變在CT上常呈圓形,結(jié)節(jié)可因收縮力不均呈分葉狀[22]。病灶血管周圍有大量炎癥細胞浸潤,導致血管炎,最終導致凝固性壞死,故病灶內(nèi)可以觀察到空洞。隱球菌在呼吸過程中可能隨著流動的空氣傳播,從而引起沿支氣管分布的多個病變,CT影像上表現(xiàn)為特征性的“蘑菇兄弟征”,即胸膜下多發(fā)形態(tài)一致的結(jié)節(jié)聚集生長,結(jié)節(jié)后期可融合。胸膜下分布、“蘑菇兄弟征”、支氣管充氣征、暈征等征象,被認為對肺隱球菌病具有相對特異性診斷價值[19, 23]。
組織病理學診斷具有確診意義,肺穿刺活檢及外科手術是獲取病理組織的必要手段。PC病灶多位于肺野外帶,靠近胸膜,經(jīng)支氣管鏡肺活檢陽性率低,臨床常首選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外科手術創(chuàng)傷大,成本高,且可能引起隱球菌感染的擴散,僅在其他檢查結(jié)果均為陰性或病變難以與其他肺部疾病特別是腫瘤鑒別時采用。肺穿刺活檢具有較低的侵入性、較高的經(jīng)濟性和實用性的優(yōu)點,但其獲取肺組織樣本量少,臨床常出現(xiàn)組織病理學陰性,需要多次穿刺或手術活檢進一步明確診斷。就本組患者而言,僅外科手術確診率達100%,至隨訪結(jié)束無隱球菌感染擴散病例,提示胸腔鏡手術安全,且活檢陽性率高,但仍需關注可能出現(xiàn)的術后手術切口部位疼痛問題。
目前PC的治療很大程度上遵循我國2010版《隱球菌感染診治專家共識》[6]和美國傳染病學會(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2010年更新的隱球菌病診療指南[7],推薦根據(jù)患者免疫狀態(tài)、癥狀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有肺外播散制定分級治療方案。治療肺隱球菌病的一線藥物是氟康唑,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累患者則是兩性霉素B(和脂質(zhì)體復合物)和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可作為氟康唑不耐受的替代治療,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可作為常規(guī)治療無效的救助治療,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行外科手術切除病灶。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無癥狀或癥狀輕微、血CrAg滴度低、無肺外播散的PC存在自愈傾向[24-26],關于此類患者是否需要藥物抗真菌治療,學術界仍存在爭議。氟康唑耐藥是臨床治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Bongomin等[27]報道,在初診隱球菌病的患者中,氟康唑平均耐藥率約為10.6%。本文20例單純藥物治療患者中,1例初診即氟康唑耐藥,1例口服氟康唑3月后出現(xiàn)耐藥,治療有效率90%(18/20)。外科手術切除對免疫功能正常PC有治療意義[28],對于此類患者是否需要進一步藥物抗真菌治療,以及抗真菌治療的持續(xù)時間,相關研究十分缺乏。本組9例患者手術切除病灶后未聯(lián)合藥物抗真菌治療,隨訪均無PC復發(fā),進一步驗證了手術切除病灶對于免疫功能正常PC的治療價值。
我們的研究存在以下局限。首先,這是一個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等級不高。第二,在篩選符合要求的PC病例時,部分白細胞計數(shù)降低者被作為免疫功能低下宿主被篩除,然而隱球菌感染本身可誘導白細胞凋亡[29],我們并不能判斷這部分病例的白細胞減低與PC起病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提示我們依據(jù)入院血常規(guī)結(jié)果來判斷免疫功能狀態(tài),可能使部分本該納入研究的患者被篩除,使樣本量減少。最后,本研究未記錄血清CrAg滴度的值及治療前后變化,因此無法分析血清抗原滴度與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類型之間的關系,以及其治療前后變化與病情轉(zhuǎn)歸之間的關系。未來更多多中心、大樣本量、設計科學的前瞻性研究尚需開展,以更全面可靠的分析免疫功能正常肺隱球菌病患者的臨床特征。
綜上所述,免疫功能正常PC臨床表現(xiàn)多樣,以無癥狀或咳嗽、咳痰常見,實驗室檢查血炎癥指標常不升高,病變影像學無特異性,單發(fā)或多發(fā)結(jié)節(jié)腫塊常見,病灶多單側(cè)肺分布,累及下肺,以肺野外帶分布為主。組織病理學是明確診斷最常用的手段。外科手術是取得合格病理組織的有效手段,且具有一定的治療價值。免疫功能正常的PC,早期診斷困難,臨床誤診率高,氟康唑作為首選用藥,療效良好,治療失敗需考慮氟康唑耐藥。此類患者依據(jù)相關指南進行規(guī)范治療和隨訪,總體預后好。